本書是從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輔以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的探究,深入淺齣地說明國際史的演變。常言道:「外交是國力的延伸」。可是難道弱國真的沒有外交嗎?您知道十九世紀初的戰敗國法國,如何在維也納會議中,透過外交官的智慧,成功地為法國爭取平等與尊嚴。常言道:「清末是三韆未有之大變局」,可是您知道當時清廷滿朝文武,對於國際關係與外交的看法又是如何?又常言道:「冷戰後的世界是歷史的終結」,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從十八世紀以來,國際關係的變化十分複雜、國際政治與外交活動也十分頻繁,對各方麵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透過此書抽絲剝繭的分析,清楚呈現近代以來國際上的重大變遷,讓您輕輕鬆鬆瞭然於胸。笑談天下事,盡在本書中。
概論
目 錄
自 序
敘 論
第一章 國際社會、國際法、外交製度和國際組織
第二章 第一節 國際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國際法要義
第三節 外交製度
第四節 國際組織
第二章 歐洲均勢時期
第一節 哈布斯堡王室的興起與法國的抗爭
第二節 法國的全盛時期
第三節 從法國革命戰爭到維也納會議
第四節 從俾斯麥體係到歐洲均勢時期的結束
第三章 兩極、單極和今後的發展
第一節 兩極對峙與冷戰
第二節 單極的世界和以後的展望
第四章 中國與國際社會
第一節 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傳統方式
第二節 中國對近代外交製度的反應
第三節 中國在今日世界
附論: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
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歷史學(國際史)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係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在處理跨文化交流與互動的主題時,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視野。很多通史類書籍在講述不同文明時,往往是並行的敘述,像兩條平行的鐵軌,很少有交匯點。但這本書成功地描繪齣瞭“連接”的曆史。無論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技術和瘟疫的流動,還是宗教思想(如佛教嚮東亞的傳播)的區域性變異,作者都將它們置於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網絡中進行考察。這種網絡化的曆史觀,特彆是在論述近代全球化早期階段時,顯得尤為深刻。它讓我們明白,曆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由無數相互影響的事件和人物構成的復雜係統。通過這樣的敘述,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個遠在東方發生的事件,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瞭另一個遙遠大陸的政治格局。這種關聯性的思考,是現代史學研究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本書齣色地將其融入瞭入門級的讀物中,非常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成功地在嚴謹的學術深度和平易近人的敘事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曆史事件時,沒有陷入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的泥潭,而是擅長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筆法,將宏大的曆史脈絡編織得清晰可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因果關係時的那種細膩和審慎。他不會武斷地給齣一個“唯一的真相”,而是會展示多方觀點和證據,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比如在探討殖民主義的遺産時,書中不僅提及瞭被壓迫者的痛苦,也客觀分析瞭推動曆史車輪轉動的經濟動因,這種多維度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思辨性。它的句子結構變化多端,時而短促有力,用於強調關鍵轉摺點;時而又娓娓道來,用於鋪陳曆史背景。這種動態的文字節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力,仿佛有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在耳邊低聲細語,引領我穿梭於不同的時代。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史料運用和引用規範性非常滿意,這為它的可信度提供瞭堅實的後盾。我習慣性地翻閱瞭幾個章節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發現作者引用的來源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瞭經典的西方曆史學傢的著作,也納入瞭近年來新興的全球史、文化史研究的成果,甚至能看到一些非主流考古發現的影子。這種跨學科、跨地域的引用策略,極大地拓寬瞭本書的視野,避免瞭傳統西方中心論的窠臼。更重要的是,腳注的處理方式十分人性化,它既提供瞭嚴謹的學術齣處,又常常在一些關鍵術語或爭議點後進行簡短的補充說明,這些補充信息往往信息量巨大,常常讓我因為一個腳注而臨時去查閱另一本書,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深度閱讀體驗。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體係,而是一個強有力的知識發射颱,不斷激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求證。
評分作為一名對世界史有著長期關注的業餘愛好者,我深知要寫一本“概論”的難度,因為它意味著必須進行極緻的取捨。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它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些真正具有結構性意義的曆史節點和文明的“骨架”。例如,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與兩河流域文明的描述,並沒有花費大量篇幅在瑣碎的王錶上,而是聚焦於楔形文字的發明及其對信息存儲和官僚體係建立的深遠影響。這種抓重點的能力,使得全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閱讀負擔卻相對較輕。我發現,即便是那些我自認為已經很熟悉的階段,作者也總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係統性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它像是一個高空俯瞰圖,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瞭全球曆史演變的全局構架,而不是沉溺於某個局部細節的泥潭,對於構建一個紮實的、框架性的曆史認知體係來說,這本書的導嚮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封麵采用瞭那種深沉的海軍藍,配上燙金的書名字體,顯得既古典又大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知道它一定內容豐富。我特彆喜歡那種觸感,紙張的質地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一翻就皺巴巴的感覺。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留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書裏穿插瞭不少高清的曆史地圖和文物圖片,這些視覺輔助材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比如,當我讀到關於文藝復興那部分時,那些意大利城邦的示意圖和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局部特寫,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具象化瞭。這本書的細節處理,從目錄的清晰度到索引的完備性,都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和對學術質量的把控。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或者參考資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感覺這本書在視覺傳達上就已經成功瞭一半,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索裏麵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