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陈新平)
定价:30.00元
作者:陈新平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429324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不断地从专业层面向社会公众层面和国家层面转移,全球气候日趋暖化这一客观现实,使得对其研究也开始由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转向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甚至转向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危机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是2工世纪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当今国际外交舞台上各国相互角力的政治、经济议题。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会变得异常活跃,国际上的合作会变得越来越急迫,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将不断地、持续地得到推进。而与此同时,受制于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成因的科学认知程度,受制于各方的政治意愿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各种合作与谈判将有可能变得冗长复杂和艰难。纵观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再到后京都时期“巴厘路线图”的制定,以及哥本哈根谈判协议的达成,无处不充满着曲折与变数。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在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等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统一认识的过程将是十分艰难的,比如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仍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实际上,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且两大阵营内部也各自存在着较大的观点分歧。鉴于全球气候谈判时常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国际社会开始对《京都议定书》下的气候治理模式进行反思。虽然《京都议定书》制定的量化减排目标指向明确,但实现目标的阻力大,履约成本高,对经济发展确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以充分反映各国的利益诉求,尤其是要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优先权及减贫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发展优先权,强调发展与减排并重的“低碳经济”概念应运而生。目前“低碳经济”概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成为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立场的一种柔性手段。
目录
章 导言
节 气候金融的概念、属性与渊源
一、气候金融的概念
二、气候金融的属性
三、气候金融的渊源
第二节 气候金融与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节 气候资金机制的分类及其成因
一、气候资金机制的分类
二、气候资金机制分类的原因
三、气候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 《公约》框架内的气候资金机制(一)
节 与《公约》气候资金机制有关的原则、条款及决定
一、建立《公约》资金机制的有关指导原则
二、《公约》中的有关资金机制条款
三、相关决定
第二节 资金的筹集
一、全球环境基金简介
二、全球环境基金信托基金的资金筹集
三、不发达国家基金的筹集
四、气候变化特别基金的筹集
第三节 资金的分配与运用
一、全球环境基金信托基金
二、不发达国家基金
三、气候变化特别基金
第四节 资金的治理
一、全球环境基金模式
二、马拉喀什模式
三、适应基金模式
第三章 《公约》框架内的气候资金机制(二)
节 《议定书》框架下的灵活机制
一、设立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
二、CDM项目的批准、注册与CERs的签发
三、清洁发展机制的融资规模
第三节 《议定书>>框架下的适应基金
一、适应基金的设立
二、适应基金的筹集
三、适应基金的分配
四、适应基金的治理
第四章 《公约》框架外的气候资金机制
第五章 《公约》内、外资金机制的关系
第六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
第七章 气候资金机制改革(一):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气候资金机制改革(二):主要观点
第九章 气候资金机制改革(三):进一步建议
附录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附录二 《京都议定书》
附录三 《巴厘行动计划》
附录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位长期关注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交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基石。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具体篇章,但从书名“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以及作者“陈新平”的署名,便足以窥见其宏大叙事的野心和专业深度。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气候金融”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和系统梳理,探究其在推动全球低碳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深刻影响经济格局的现实挑战。各国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等新模式。我希望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实践背后的金融逻辑、市场机制以及政策导向,揭示气候风险如何转化为投资机遇,以及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领域。此外,21世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的构建更是重中之重。本书作为该系列丛书的核心,理应在理论层面提供创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给出可行的路径。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将宏观的“气候”议题与微观的“金融”工具巧妙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21世纪低碳经济的蓝图。立信会计出版的严谨态度也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期待这是一部能够引领相关领域研究方向的重要著作。
评分第三段评价 作为一名对新兴金融领域有着敏锐嗅觉的投资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议题。当得知陈新平教授出版了《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后,我立刻将其列入了我的必读清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不仅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强调“研究系列丛书”的性质,这预示着其内容将具有系统性和深度,有望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气候金融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的全面视角。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传统金融市场,例如能源、农业、保险等行业,并探讨新型气候金融工具的出现,如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气候风险保险等,这些工具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有效降低气候风险。此外,我对于书中关于“低碳经济”的论述也充满期待。低碳经济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而气候金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引导私营部门的投资,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稳健的气候金融监管框架。立信会计出版的专业背景,也让我相信这本书在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政策解读方面,能够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为我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那些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从书名“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陈新平教授在这一前沿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深入思考。我十分期待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挑战,并深刻剖析金融作为关键驱动力,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尤其是在“21世纪低碳经济”这一宏大命题下,我希望作者能够探讨如何在政策、市场和技术层面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框架。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国际气候政策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与金融市场相互作用?是否会提出创新的金融工具和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激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作为一名关注全球治理的学者,我尤为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国家在气候金融领域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立信会计出版的专业声誉,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充满信心,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推动气候金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文献。
评分第二段评价 在阅读《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之前,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气候金融”这个概念既感到新奇又充满好奇。它听起来像是一个能够连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桥梁,而“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则明确指出了这本书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气候变化对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金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绿色投资案例,或者解释如何评估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我希望作者陈新平能够用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打开一扇了解这个重要议题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个人和家庭如何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受益,或者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支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毕竟,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事情,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立信会计出版,作为一个在财经领域享有盛誉的出版社,相信能为本书的出版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和深刻的洞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思考如何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第五段评价 当我看到《气候金融-21世纪低碳经济研究系列丛书》这本书名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个标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将“气候”这一全球性挑战与“金融”这一经济命脉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其置于“21世纪低碳经济”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理解气候变化对现有经济体系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金融作为一种强大的资源配置工具,将如何被重塑以适应低碳转型的需求。我尤其好奇作者陈新平教授将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气候金融”的核心概念,例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产品等具体的金融工具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又会带来哪些新的风险与机遇。同时,对于“21世纪低碳经济”的描绘,我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示不同行业在低碳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促进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立信会计出版的书籍,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深的专业内容著称,我相信这本书也一定不会例外。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应对气候变化又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前瞻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