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上海 9787208080256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设计上海 9787208080256 上海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孝忠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上海
  • 建筑
  • 城市规划
  • 艺术
  • 文化
  • 展览
  • 中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08025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0256
商品编码:298980417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上海

定价:50.00元

作者:叶孝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208080256

字数:194000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中国的设计之都。现在人们说起设计和创意,都喜欢结合商业环境来谈,那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设计环境也理应*为蓬勃。的确,谈中国的设计和创意,我们无法回避上海。
设计中国/创意人/玩物/创意“家”/手感印象/创意市集/创意园区/10栋*in建筑/10家*in设计酒店/10家*in设计餐厅/10家*in设计商店/阅读/网站/设计新景/看见大上海/……
孙俊良/邱昊/吉吉/王一扬/陈旭东/吕永中/周佚/Ping&Jasmine;/黄向军&成美芬&周易昕/郭锡恩&胡如珊/潘朝阳/郑在东……
这就是上海让人愿意继续停留并等待的原因,因为,*好的正在来临。

内容提要


本书从设计、创意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中国的设计之都,这里有宽松激情的设计环境,这里也有前卫并具国际视野的年轻设计师,《设计上海》就从设计环境与设计师入手,娓娓道来。全书分为上海设计新景、上海玩物、设计中国、创意人在上海、创意园区、品味空间(10栋in建筑、10家in设计餐馆、 10家in设计商店、)、手感上海、创意市集、上海创意“家”等几部份。展现形式以图片、访谈、纪实为主。

目录


作者介绍


叶孝忠,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和科学系荣誉班毕业,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硕士,曾任职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目前旅居上海及北京,为多家海内外媒体撰写设计、旅游等专栏及专题报道,曾出版《亚洲风格时代》等书。

文摘




序言



《设计上海:城市脉搏与生活美学》 卷首语: 上海,这座以其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独特的海派文化而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正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它的现代设计篇章。从历史悠久的石库门建筑到摩天大楼林立的陆家嘴,从精致考究的民国服饰到引领潮流的当代艺术,设计无处不在,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肌理,塑造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设计上海》并非一本单纯的建筑图录或产品目录,它是一场深度对话,一次对上海设计生态的细致梳理与前瞻探索。我们试图捕捉这座城市在设计领域的独特脉搏——它如何汲取历史养分,又如何拥抱未来趋势;它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觅自我身份,又如何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平衡实用与美观;它如何在商业地产、家居生活、时尚服饰、文化创意等多元领域展现其独特的创造力与影响力。 本书收录的专题文章、案例分析、人物专访,以及大量的精美图片,力图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多元的设计上海。我们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提升居住品质;在商业空间中,如何通过创意设计构建独特的品牌体验;在生活方式的演变中,如何通过设计美学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新生代设计师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为上海设计注入的新鲜血液和前沿理念。 “设计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它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各个层面的精益求精,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突破的精神。希望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了解上海设计魅力的大门,激发您对城市、对生活、对设计的更多思考与感悟。 第一章:城市肌理与空间叙事 上海,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其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设计史。从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到内里曲径通幽、充满生活气息的石库门里弄,再到改革开放后拔地而起的陆家嘴摩天大楼群,上海的城市景观在不同时代的设计语言下,诉说着各异的故事。 历史建筑的活化与再设计: 许多老建筑在时代的洪流中面临被遗忘的命运,但上海的设计师们并没有将它们视为负担,而是积极探索其“二次生命”。例如,新天地的成功改造,将石库门的历史韵味与现代商业功能完美融合,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类似的案例还有M50创意园,将老工业厂房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艺术区,聚集了众多画廊、工作室和创意公司。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了城市记忆,也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文化休闲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历史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在设计中和谐共存。 摩天大楼的 skyline 艺术: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以其高耸入云的姿态,勾勒出上海现代化的天际线。这些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对高度的挑战,更是对技术、材料、环保以及城市形象的综合考量。从金茂大厦的中国传统飞檐元素,到上海中心大厦的螺旋上升设计,每一栋建筑都在试图用独特的语言讲述上海的现在与未来。这些巨构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承载着城市梦想的地标。 社区尺度的生活空间: 除了宏大的城市景观,上海的设计力量也体现在更微观的社区尺度。从新式里弄的改良,到保障性住房的适老化设计,再到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都体现了对居民生活便利性、舒适度以及社区归属感的关注。设计师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地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创造更宜人的城市环境。例如,一些老旧小区通过微更新,改善了公共设施,增加了绿化面积,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第二章:居家美学与生活方式 家居设计是设计最直接触及个体生活的领域。在上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都在通过家居设计来表达自我,构建属于自己的舒适空间。 海派风格的演变: 海派文化强调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在家居设计中,这种特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既有对民国时期老洋房内饰的复刻与再演绎,将Art Deco风格、欧式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家居;也有将东方古典意境,如水墨、留白、传统家具的造型,巧妙地与现代简约风格相结合。这种风格的演变,反映了上海居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小空间大智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房价的攀升,小户型住宅成为许多上海人的选择。这就对家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和视觉的延展性?设计师们通过多功能家具、嵌入式收纳、浅色系搭配、镜面运用等技巧,创造出既实用又宽敞的居住空间。模块化家具、折叠式设计、隐藏式收纳等创新解决方案,为小空间注入了无限可能。 智能家居与未来生活: 科技的进步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居家体验。智能家居系统,从灯光、温控到安防、娱乐,都可通过手机或语音进行控制。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也为家居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如何将智能设备无缝地融入家居整体风格,如何平衡科技感与人性化,成为新的设计挑战。 第三章:商业空间与品牌叙事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更需要一个能够传递其品牌精神和价值的商业空间。上海的设计师们正致力于通过空间设计,为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 零售空间的体验革命: 传统的商品陈列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上海的零售空间设计,正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变为集社交、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第三空间”。例如,一些服装店融入了咖啡区、书吧,甚至小型展览空间,鼓励顾客在这里停留、互动。沉浸式体验、故事化叙事、科技互动装置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零售空间,旨在创造更深刻的品牌记忆。 餐饮空间的味蕾与视觉双重享受: 上海的餐饮业始终走在潮流前沿,餐厅的设计也成为吸引食客的重要因素。从米其林餐厅的精致考究,到网红店的创意十足,再到隐藏在街角的老字号的烟火气,不同的餐饮空间设计,都在用视觉语言诉说着食物的味道和品牌的故事。光影的运用、材质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对文化元素的融入,共同营造出独特的用餐氛围,让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上的愉悦。 办公空间的创新与进化: 随着工作模式的多样化,办公空间的设计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正逐渐被开放式、灵活式、协作式空间所取代。上海的设计师们致力于创造更具人性化、更富创造力的办公环境,例如,通过引入绿植、舒适的休息区、灵活的会议空间,以及融入企业文化的视觉元素,提升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团队协作效率。 第四章:时尚与潮流的动态织锦 上海作为中国的时尚之都,其设计力量在时尚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时装设计到配饰,再到整个时尚产业的生态构建,都离不开创新的设计思维。 中国设计品牌的崛起: 过去,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常常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和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正赢得全球的关注。上海的设计师们,勇于打破传统束缚,将中国元素与国际流行趋势巧妙融合,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跨界与联名: 时尚不再是孤立的领域,跨界合作成为常态。上海的设计师们积极与艺术家、设计师、甚至不同行业的品牌进行跨界联名,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设计的边界,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惊喜和新鲜感。 可持续时尚的探索: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时尚已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上海的设计师们也在积极探索使用环保材料、再生面料,以及采用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以期为时尚产业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第五章:文化创意与艺术融合 设计与文化、艺术的融合,是上海设计领域最具活力和前瞻性的方向之一。 设计驱动的艺术展览与活动: 上海的设计师们不仅为艺术展览提供空间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艺术品的创作本身,或通过设计语言解读艺术作品。上海举办的各类设计周、艺术博览会,以及各种快闪店、装置艺术,都展现了设计在文化传播和艺术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上海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如海派丝绸、绒绣等。设计师们正努力将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并走进现代生活。 数字时代的创意表达: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文化创意和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媒介。上海的设计师们正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探索数字艺术、互动体验等新的设计形式。 结语: 《设计上海》是一本关于这座城市在设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与生长的记录。它展示了上海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又积极吸收世界各地的设计精华;它描绘了设计如何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居家生活,再到具体的商业实践,全方位地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品质与魅力。 我们相信,上海的设计力量,如同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充满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姿态,在未来的发展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文化变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我对《设计上海》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上海,这座以其包容性和前瞻性而闻名的城市,在设计领域必然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和成果。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上海的设计生态,包括它如何在国际设计潮流的影响下,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又如何通过设计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上海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的设计实践,例如,老建筑的保护与活化,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如何将上海的城市记忆融入新的设计之中。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探索和实践感到兴趣,他们是否能够带来新的视角和突破,为上海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设计脉络和未来趋势的绝佳窗口。

评分

初次拿到《设计上海》,是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那一抹低调奢华的金色所吸引。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充满好奇,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而“设计”这个词,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层独特的魅力。《设计上海》的出现,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座城市在设计领域的别样风景。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设计,无论是建筑、室内、产品,还是艺术装置,都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既传统又创新的独特韵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也颇具考究,纸张的触感、印刷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期待它能够呈现上海设计的多元化面貌,从那些隐藏在弄堂深处的创意工作室,到拔地而起的地标性建筑,再到那些贴近生活、充满巧思的日常用品,都能找到属于上海设计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设计上海》,书号是9787208080256,出版社是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眼前一亮、同时又能引发深度思考的设计类读物,《设计上海》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总是伴随着一种精致、摩登和海纳百川的气息。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上海设计在不同领域所呈现出的那种独特而多元的魅力。我尤其想了解,上海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捕捉灵感,并将之转化为充满创意和实用的设计作品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标志性的上海设计项目,揭示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内涵?我更看重的是,这些设计作品是如何与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需求以及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设计”,更是关于“上海”如何通过设计来表达自己、塑造自我,并影响世界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着迷,那种在历史沉淀与现代潮流碰撞中形成的,既海派又国际化的风格。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探索“上海设计”的渴望。我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作为一名对生活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与我的生活产生共鸣的设计。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让老洋房焕发新生,同时又不失历史风韵的改造案例?抑或是那些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重新绽放光彩?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上海设计在不同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外观,到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再到那些提升生活品质的家居用品,都能看到一种独特的设计哲学在其中流淌。我更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些设计的背后故事,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诠释“上海”这个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