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式插花艺术
定价:78.00元
售价:58.5元,便宜19.5元,折扣75
作者:李草木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222897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不同于西方插花单纯的追求形态美,中式插花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自古以来,中式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插花在历史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如今提起东方插花,国际上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花道,而日本花道的起源——中国插花乏人知晓。李草木老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插花艺术的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完整的中式插花理论体系——草木花草,向人们传达中国插花的魅力。和李老师一起进入中式插花艺术的世界吧,相信中国插花的艺术魅力一定会让你沉醉其中,收获不一样的美的体验。
本书是学习中国插花的入门书籍,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插花的发展历史,并就自己多年研修花艺总结出的草木花道体系进行了系统地讲解,理论通俗易懂,配合讲解图和花艺作品展示,让初学者能迅速了解中式插花,并初步掌握基础的中式插花的制作方法,书中精美的中式插花花艺作品能让读者领略不同于西式插花的内敛之美,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让人沉醉。
李草木花艺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中国插花花艺协会会员、上海插花花艺协会会员,以东方花艺见长。插花花艺作品受景观造景美学影响深远,作品造型简练、色调清新、情景交融,立足传统又不失现代感。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插花的技术,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启蒙书。我之前总觉得,插花是属于那些艺术家或者非常有闲情逸致的人才做的事情。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插花可以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艺术,它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作者在书中,不时地穿插一些关于“插花与时令”、“插花与节庆”、“插花与待客之道”等内容,让我看到了插花艺术的实用性和生命力。比如,在新年的时候,用一些寓意吉祥的花材来装点家居,增添节日气氛;在重要的宴请时,用一束精心设计的花艺来提升整个场合的格调;甚至是在普通的日常,用一盆小小的插花,来为生活增添一丝色彩和情趣。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家庭插花”的,作者教我如何利用家里现有的器皿,如何选择适合家庭环境的花材,如何根据不同的房间,设计出不同的插花风格。这让我觉得,插花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我随时可以去尝试,去实践。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花材的“色彩搭配”时,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色彩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红配绿”或者“撞色”这种比较直观的层面。但作者在书中,却引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和服饰的色彩理论,来阐释插花中的色彩搭配。她讲到,“五色令人目盲”,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过多的色彩堆砌,反而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失去作品原本的美感。她还提到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颜色,以及它们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导我如何根据不同的“意境”来选择相应的色彩组合。比如,想要表达宁静致远,就可以选择偏冷的蓝色、绿色系;想要表达热情奔放,就可以选择偏暖的红色、黄色系。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讲到如何运用“同色系”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细腻、柔和的色彩变化,或者如何运用“邻近色”的搭配,来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觉得色彩搭配不再是凭感觉,而是一门有理论、有依据的艺术。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色彩,学会去欣赏不同颜色之间的微妙变化,也开始尝试在插花中,运用更具表现力的色彩组合。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在介绍插花技艺时,非常强调“尺度”和“比例”的运用。我之前插花,感觉就是凭感觉来,有时候觉得少了点什么,有时候又觉得太多了。这本书的作者,她用了很多中国传统艺术的术语来阐释这些概念,比如“黄金分割”、“九宫格”等,虽然她没有直接说这是插花的理论,但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理解了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学和几何概念,是如何体现在插花艺术中的。比如,她讲到如何选择器皿的大小、形状,如何确定花材的高度、宽度,如何安排花朵之间的距离,这些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尺度”和“比例”,才能让整个作品看起来和谐、均衡。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平衡感”的,作者通过不同的插花构图,来展示如何通过调整花材的重量、体积和位置,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这让我明白,插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力学上的平衡。她还讲到,不同大小的花朵,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大花朵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小花朵则可以起到点缀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对“尺度”和“比例”的细致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它不仅有艺术的灵感,更有科学的严谨。
评分对于我这种有点动手能力但又缺乏艺术天赋的人来说,一本好的插花书,除了理论指导,更需要有非常清晰、易懂的实践指导。而这本书的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讲“花材的选择与处理”的。它不像很多书那样只是简单列举几种常见花卉,而是非常深入地介绍了不同花材的“性格”。比如,有些花材适合做主导,有些则适合做衬托;有些花材生命力顽强,适合表现坚韧;有些花材则娇艳欲滴,适合表达柔情。作者甚至还讲到如何根据季节、场合,选择最恰当的花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如何“修剪”和“处理”枝叶。她强调,修剪不是为了让花材变得“整齐”,而是为了“突出其自然之美”,去掉那些“无用”的枝叶,保留那些“有生命力”的线条。她还介绍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让枝条弯曲得更自然,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度等等。这些细节,正是我们在其他地方很难学到的。我曾经尝试过几次,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处理一些路边的野草野花,结果真的效果出奇地好,它们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了独特的韵味。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教我,让我从最基础的枝叶处理开始,逐渐掌握插花的要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对“自然”的重新认识。我一直认为,插花就是要用最新鲜、最完美的花朵,最翠绿的枝叶。但这本书的作者,她让我看到了“不完美”中的美。她鼓励我们去观察大自然本身,去学习大自然是如何“生长”的,是如何“衰败”的。书中有很多关于“枯枝”和“落叶”的运用。我之前对枯枝是避之不及的,觉得它们是死气沉沉的。但作者却用非常生动的例子,展示了枯枝如何能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展现出一种苍劲、古朴的美感,甚至可以成为插花作品的灵魂。她还讲到,一些带有虫蛀痕迹的叶片,或者自然风干的落叶,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为作品增添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生命的轮回感。这种对“自然之道”的体悟,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我开始放慢脚步,去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去感受它们在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我不再纠结于花朵是否完美无瑕,而是开始欣赏它们自然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痕迹”,这些痕迹,恰恰是生命力的证明。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就蕴藏在我们忽略的角落,就体现在那些看似“不完美”的事物之中。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留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插花就是要把花瓶填满,让它看起来“丰盛”。但作者在介绍中国传统插花时,特别强调了“虚实相生”和“意在笔先”的理念,这让我明白,“留白”在插花艺术中是多么重要。作者用了很多绘画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一幅山水画,留下的空白处,反而更能衬托出山峦的巍峨和水流的灵动。在插花中也是如此,适当的留白,可以让作品的线条更加流畅,让花朵的姿态更加突出,也让观赏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空间感”的营造,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花材的疏密、高低,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让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她还讲到,有时侯,一个光秃秃的枝条,或者一片孤零零的叶子,因为其独特的形态和位置,反而能在作品中起到“点睛”的作用,这就是“留白”的魅力。这种对“留白”的重视,让我觉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一种非常“含蓄”而又“有意境”的艺术,它不直接,但却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插花就是把花瓶里插满鲜花,然后随手摆弄一下,能好看就行。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记不清是具体哪一章了,但印象非常深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作者在介绍“构图”的时候,着重强调了“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这些中国画的传统美学概念。我试着回想了一下我之前随便插花的样子,确实是太“满”了,没有留白,也没有层次感,就像是一锅乱炖的菜,虽然颜色丰富,但一点美感都没有。这本书的作者,她用了很多古代诗词和典故来阐释这些概念,比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告诉我插花也需要有“意余”的空间,让观赏者有想象的余地。我还学到了“三远”的构图法,虽然书中没有直接说这是插花的构图法,但作者通过举例说明,让我理解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深远感。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是用高低错落的山石和几支姿态优美的枝条,营造出一种高山流水、深邃幽远的意境。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插花不只是鲜花,还可以是枯枝、山石,甚至是一种抽象的意念。作者还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不同线条的运用,直线代表刚毅,曲线代表柔美, S形线条代表动感,这些都让我对如何引导视线、如何营造画面氛围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颠覆了我对插花的固有认知,让我觉得它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的高深学问。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插花艺术的时候,非常注重“意”的传达,也就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之前看一些插花教程,多半是讲如何让花摆得好看,颜色搭配得协调,但往往忽略了作品本身想要诉说什么。而这本书,它引导我去思考,我插的这束花,是要表达什么?是春天的生机?是秋天的萧瑟?是喜悦?还是忧伤?作者在介绍不同的插花流派或者说是风格时,就特别突出了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意”。比如,她提到了一种风格,用非常简洁的线条和有限的花材,来表达一种“空灵”的意境,这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山水画,讲究“计白当黑”。还有一种风格,则充满了生命的力量,用繁茂的花叶来展现蓬勃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四季插花”的,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在不同的季节,捕捉当季花材的特点,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插花作品。比如,春天要用嫩绿的枝叶和娇嫩的花朵,表达生命的萌发;夏天要用色彩鲜艳、姿态舒展的花材,表达生命的旺盛;秋天要用色彩浓郁、形态成熟的花材,表达丰收的喜悦;冬天则要用不落叶的松柏、腊梅等,表达坚韧和希望。这种对“意”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插花艺术不再是简单的摆弄花草,而是一种心灵的表达,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我刚拿到它的时候,就被那封面上的暗纹和淡淡的墨香吸引了。翻开扉页,触感温润的纸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插花这一门技艺,我之前仅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了解,比如在电视上或者是一些画册上看到那些精心布置的花艺作品,总觉得它们美则美矣,却缺少了某种灵魂。我渴望能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哲学,去体会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就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插花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将其视为一种寄情、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意境”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将花卉堆砌在一起,而是要通过花材的选择、枝叶的形态、器皿的搭配,来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如何在寒窗孤灯下,用一束梅花、几枝翠竹,便勾勒出傲岸不屈的品格;又如何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将满园的生机与喜悦,凝练在一方水土之中。作者在开篇就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具体有哪些原则和方法,能够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评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它将中国传统插花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很多艺术形式,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独特的哲学体系之中,比如道家、儒家、佛家的一些思想,都体现在我们的绘画、书法、音乐之中。而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插花艺术竟然也承载了如此深厚的哲学意蕴。作者在介绍“器皿的选择”时,不仅仅是讲美学上的搭配,更是结合了“天圆地方”、“阴阳和谐”等中国古老的宇宙观。她解释了为什么古人偏爱使用古朴素雅的青铜器、陶罐、瓷瓶,因为这些器皿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自然的、历史的厚重感,能够与花草的生命力形成一种对话。我记得书中提到过“无用之用”的观点,比如一些看似不那么起眼的花材,或者形状奇特的枝条,在插花艺术中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恰恰体现了老子“大智若愚”的思想。此外,书中对“禅意”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如何通过插花来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如何让每一次插花的过程,都成为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的体悟。这种将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讲解方式,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简单的“How-to”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哲学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