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励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工具书
  • 汉语词典
  • 中华大字典
  • 部首查字
  • 字书
  • 语言文字
  • 参考工具
  • 汉字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4228
商品编码:2990707122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定价:99.8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76042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人案头的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尽收其中。仅用一本即可查遍所需汉字,便于携带。

内容提要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义未详字、音未详字、汉子部件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中华大字典》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中华大字典》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中华大字典》检索便捷:正文字头按201部首排列,附有部首表、难检字笔画索引、通用字音序索引、字词辨析条目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序(曹先擢) 1~2凡例 3~ 5部首索引说明 6~7部首表 8~ 11难检字笔画索引 12~31通用字音序索引 32~ 92字词辨析条目索引 93~94正文 1~1410附录新旧字形对照表 1411汉字部首偏旁名称表 1412~1414现代汉语词类表 1415~1416汉语拼音方案 1417~1419计量单位简表 1420~1422数字用法简表 1423~1425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426~1433历代主要字书收字数量简表 1434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1435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表 1436六十甲子表 1437四象二十八宿表 1437五行相生相克图 1438五更表 1438十二时辰表 1439十二生肖表 1439二十四节气表 1440主要引用书目表 1441~1443后记 1444~1446

作者介绍


主编魏励先生,商务印书馆编审。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言文字学、辞书学。主要论著:《简化字与繁体字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字头的几点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谈<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繁体的处理及其他》,《<中华大字典>述评》,《汉字规范字典》(主编),《简体繁体、海峡两岸东方汉字辨析手册》,《新华多功能字典》(副主编),《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现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研项目“中华字库”工程6包《现代的汉语出版物用字及专门用字、非字符号的搜集与整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商务印书馆课题负责人。

文摘











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部与《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瀚海星辰: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前沿探索纪实》 内容简介 一部回溯波澜壮阔的时代剪影,一部致敬筚路蓝缕的科学群像。 《瀚海星辰》并非一部枯燥的科技编年史,而是一部以纪实手法,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那个风云激荡、百废待兴的年代,详尽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零开始,探索前沿科技领域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全书以时间为轴,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历史节点为切入点,立体刻画了一批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程的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实践足迹。 本书的叙事视角,着重于“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实践。它避开了宏观的政治口号,转而深入到具体的实验室、简陋的工厂车间、甚至偏远的研究基地,探寻那些被历史光环掩盖下的具体工作细节、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以及最终突破的瞬间。 第一部分:萌芽与追赶(1900-1949) 本部分着重描写近代科学在旧中国土壤中的艰难萌发。我们跟随早年留学海外归来的先驱者,如钱学森、竺可桢等人的足迹,探讨他们在清末民初,面对资金匮乏、设备奇缺的困境下,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科研体系。重点描绘了早期光学、物理学以及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的奠基工作。此处,重点描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将科研设备化整为零,进行“流亡式”的教学与研究,以保全民族科学的火种。 第二部分:奠基与体系构建(1950-1970年代初) 这是中国现代科技体系全面建立的黄金时期。本书详细剖析了“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苏联援助与独立自主并行的复杂背景下,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工业和科研框架。 航空航天领域: 详述了火箭发动机的早期设计难题、空气动力学试验的原始方法,以及无数工程师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无名奉献。这些章节侧重于材料科学的突破,例如如何使用国内有限的资源,合成出满足极端工作环境下要求的特种合金。 计算技术: 描述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从图纸到实际运转的漫长过程,聚焦于早期程序员和硬件工程师们面对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真空管,如何进行故障排查和逻辑设计的艰辛。 生物与医药: 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对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以及在病毒学和寄生虫学领域(如血吸虫病防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深刻地改变了国民的健康面貌。 第三部分:改革与面向世界(1970年代末-2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科技开始加速融入全球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文革”后科学界的拨乱反正,以及知识分子迎来的“第二次春天”。 引进与消化: 详细记录了国家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谈判过程、消化吸收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再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信息技术的早期布局: 探讨了中国如何从早期的小型机和技术跟踪,逐步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雏形。特别强调了在通信领域(如程控交换机)从模仿到超越的关键技术节点。 基础科学的复苏: 描述了“八六三”计划的启动,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新重视,例如高能物理、合成材料等领域,如何恢复并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叙事风格与特色: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物的“可触性”。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述史访谈、尘封的档案记录和私人信件的引用,力求还原每位科学家的真实面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术争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在重大抉择面前的挣扎与坚持。 行文风格沉稳又不失激情,大量运用生动的场景再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火花与汗水的历史现场。它旨在展现的不是科技成果的冰冷数字,而是支撑这些成果的、由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铸就的坚韧精神和科学信仰。 《瀚海星辰》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特别是对工程技术和创业精神感兴趣的年轻一代的深度读物。它提醒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都源自于那一代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艰苦探索。 --- 图书信息摘要: 体裁: 科技史/纪实文学 核心主题: 20世纪中国科技前沿探索的个体与集体命运 目标读者: 科技史爱好者、工程技术人员、对国家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 篇幅: 约50万字,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图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爱,是因为它作为一部权威的汉字工具书,其收录的字量和释义的深度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古籍文献或者深入研究特定词汇的演变时,这部字典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查字工具,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汉字发展史。然而,正是它的“大”和“全”,带来了一些使用上的不便。比如,对于初学者或者仅仅需要快速查阅常用字的读者来说,厚重的开本和繁复的部首检索系统,无疑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门槛。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个不常用的偏旁部首,我花了比查阅内容本身更多的时间在摸索目录结构上,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寻找出口,虽然知道宝藏就在里面,但过程着实有些折腾。而且,由于是部首序编排,很多时候,当你记忆中只记得某个字的形体特征,而非其标准部首时,检索效率就会直线下降。这迫使读者必须对汉字的构造体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否则,这部“大字典”的便利性反而被它的结构本身所削弱了。它更像是一部供学者和深度学习者使用的参考宝典,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应对日常需求的速查手册。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略带陈旧感的封面设计,立刻唤醒了我对传统工具书的敬意。它散发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权威感,让人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条释义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但这种“传统”也带来了一些与现代阅读习惯的冲突。首先是排版问题,虽然字号足够大,便于阅读,但大量的注释和繁复的引证,使得版面显得略微拥挤,长时间的阅读下来,眼睛容易疲劳。更关键的是,我期待在这部鸿篇巨制中,能看到更多关于现代汉语词汇和新造字收录的更新,然而,它似乎更偏向于对传统字源的深耕。虽然我们理解其“字典”的定位,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部工具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时代变化的包容性。我查阅了一些近些年出现在科技和网络领域的新词汇,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这让我感到一丝遗憾。它是一座坚实的知识堡垒,但堡垒的城墙似乎构建得过于坚固,阻碍了新的活水涌入。如果能有附录或后续版本对当代词汇进行适当补充,那它的价值将会更加全面和实用。

评分

从一个对汉字美学有追求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的编排和字体选择是充满古典韵味的。它让查阅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然而,这种体验的代价是检索的便捷性。部首查字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最直观的入门途径了。我个人最大的困扰在于,当我不确定一个生僻字的笔画数或偏旁归属时,翻阅起来的挫败感非常强烈。相比之下,一些现代的笔画索引或拼音索引的字典,即便是内容深度不如它,也能在第一时间提供一个“快速入口”。这部字典似乎默认了使用者已经拥有扎实的汉字学基础,它将“如何查字”这个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项知识考核。它需要读者带着问题去“研究”它,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它。因此,对于那些只是偶尔需要查个生字,或者想了解某个词语基础含义的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这部工具书的门槛太高,最终的选择很可能会转向更轻量级的、检索逻辑更符合现代认知习惯的电子词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供奉起来的研究对象,而非随时待命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个需要经常做手稿校对的文字工作者,我非常看重一部字典的“准确性”和“细致度”,而《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在这方面确实无可挑剔,每一个解释都力求详尽,常常能追溯到字源的演变,这对于理解词义的本源大有裨益。然而,这种详尽有时会演变成一种学术上的“过度阐释”。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意义固化的常用词,字典依然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罗列其所有古义和引申义,这使得我在查找一个简单词语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筛选哪些是当前语境下需要的信息。简单来说,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信息类型不够“分层”。我希望工具书能够像一个精明的向导,快速把我带到我需要的那片风景,而不是把我扔进一个巨大的知识森林里,让我自己去分辨哪棵树是我要找的。对于急于完成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固然可贵,但效率的牺牲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一本供人静坐深思的书,而不是一部可以放在案头随时取用的效率工具。

评分

这部字典在装帧和印刷上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纸张的选取和油墨的使用都体现了出版社的诚意,即便是如此庞大的体量,装订也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这对于经常翻阅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我必须指出,它的实用性在数字化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我需要在不同设备间切换、或者需要快速复制粘贴字词进行研究对比时,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试着用手机拍下需要查阅的字,然后用OCR软件识别,结果常常因为原书的排版风格和字体略显古朴而识别错误。如果能同步推出一个界面友好、检索逻辑清晰的电子版本,与这部纸质版的深度内容相匹配,那无疑能让这部经典的汉字学成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图书馆里的镇馆之宝,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时间才能被充分利用,无法融入现代快节奏的工作流中。它的存在感是庄重的,但便捷性却显得有些滞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