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定价:99.8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76042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人案头的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尽收其中。仅用一本即可查遍所需汉字,便于携带。
内容提要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义未详字、音未详字、汉子部件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中华大字典》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中华大字典》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中华大字典》检索便捷:正文字头按201部首排列,附有部首表、难检字笔画索引、通用字音序索引、字词辨析条目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序(曹先擢) 1~2凡例 3~ 5部首索引说明 6~7部首表 8~ 11难检字笔画索引 12~31通用字音序索引 32~ 92字词辨析条目索引 93~94正文 1~1410附录新旧字形对照表 1411汉字部首偏旁名称表 1412~1414现代汉语词类表 1415~1416汉语拼音方案 1417~1419计量单位简表 1420~1422数字用法简表 1423~1425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426~1433历代主要字书收字数量简表 1434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1435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表 1436六十甲子表 1437四象二十八宿表 1437五行相生相克图 1438五更表 1438十二时辰表 1439十二生肖表 1439二十四节气表 1440主要引用书目表 1441~1443后记 1444~1446
作者介绍
主编魏励先生,商务印书馆编审。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言文字学、辞书学。主要论著:《简化字与繁体字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字头的几点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谈<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繁体的处理及其他》,《<中华大字典>述评》,《汉字规范字典》(主编),《简体繁体、海峡两岸东方汉字辨析手册》,《新华多功能字典》(副主编),《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现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研项目“中华字库”工程6包《现代的汉语出版物用字及专门用字、非字符号的搜集与整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商务印书馆课题负责人。
文摘
序言
这部《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爱,是因为它作为一部权威的汉字工具书,其收录的字量和释义的深度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古籍文献或者深入研究特定词汇的演变时,这部字典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查字工具,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汉字发展史。然而,正是它的“大”和“全”,带来了一些使用上的不便。比如,对于初学者或者仅仅需要快速查阅常用字的读者来说,厚重的开本和繁复的部首检索系统,无疑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门槛。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个不常用的偏旁部首,我花了比查阅内容本身更多的时间在摸索目录结构上,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寻找出口,虽然知道宝藏就在里面,但过程着实有些折腾。而且,由于是部首序编排,很多时候,当你记忆中只记得某个字的形体特征,而非其标准部首时,检索效率就会直线下降。这迫使读者必须对汉字的构造体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否则,这部“大字典”的便利性反而被它的结构本身所削弱了。它更像是一部供学者和深度学习者使用的参考宝典,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应对日常需求的速查手册。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略带陈旧感的封面设计,立刻唤醒了我对传统工具书的敬意。它散发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权威感,让人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条释义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但这种“传统”也带来了一些与现代阅读习惯的冲突。首先是排版问题,虽然字号足够大,便于阅读,但大量的注释和繁复的引证,使得版面显得略微拥挤,长时间的阅读下来,眼睛容易疲劳。更关键的是,我期待在这部鸿篇巨制中,能看到更多关于现代汉语词汇和新造字收录的更新,然而,它似乎更偏向于对传统字源的深耕。虽然我们理解其“字典”的定位,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部工具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时代变化的包容性。我查阅了一些近些年出现在科技和网络领域的新词汇,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这让我感到一丝遗憾。它是一座坚实的知识堡垒,但堡垒的城墙似乎构建得过于坚固,阻碍了新的活水涌入。如果能有附录或后续版本对当代词汇进行适当补充,那它的价值将会更加全面和实用。
评分从一个对汉字美学有追求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的编排和字体选择是充满古典韵味的。它让查阅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然而,这种体验的代价是检索的便捷性。部首查字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最直观的入门途径了。我个人最大的困扰在于,当我不确定一个生僻字的笔画数或偏旁归属时,翻阅起来的挫败感非常强烈。相比之下,一些现代的笔画索引或拼音索引的字典,即便是内容深度不如它,也能在第一时间提供一个“快速入口”。这部字典似乎默认了使用者已经拥有扎实的汉字学基础,它将“如何查字”这个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项知识考核。它需要读者带着问题去“研究”它,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它。因此,对于那些只是偶尔需要查个生字,或者想了解某个词语基础含义的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可能会觉得这部工具书的门槛太高,最终的选择很可能会转向更轻量级的、检索逻辑更符合现代认知习惯的电子词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供奉起来的研究对象,而非随时待命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个需要经常做手稿校对的文字工作者,我非常看重一部字典的“准确性”和“细致度”,而《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在这方面确实无可挑剔,每一个解释都力求详尽,常常能追溯到字源的演变,这对于理解词义的本源大有裨益。然而,这种详尽有时会演变成一种学术上的“过度阐释”。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意义固化的常用词,字典依然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罗列其所有古义和引申义,这使得我在查找一个简单词语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筛选哪些是当前语境下需要的信息。简单来说,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信息类型不够“分层”。我希望工具书能够像一个精明的向导,快速把我带到我需要的那片风景,而不是把我扔进一个巨大的知识森林里,让我自己去分辨哪棵树是我要找的。对于急于完成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固然可贵,但效率的牺牲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一本供人静坐深思的书,而不是一部可以放在案头随时取用的效率工具。
评分这部字典在装帧和印刷上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纸张的选取和油墨的使用都体现了出版社的诚意,即便是如此庞大的体量,装订也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这对于经常翻阅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我必须指出,它的实用性在数字化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我需要在不同设备间切换、或者需要快速复制粘贴字词进行研究对比时,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试着用手机拍下需要查阅的字,然后用OCR软件识别,结果常常因为原书的排版风格和字体略显古朴而识别错误。如果能同步推出一个界面友好、检索逻辑清晰的电子版本,与这部纸质版的深度内容相匹配,那无疑能让这部经典的汉字学成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图书馆里的镇馆之宝,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时间才能被充分利用,无法融入现代快节奏的工作流中。它的存在感是庄重的,但便捷性却显得有些滞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