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
定价:39.80元
作者:刘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9818876
字数: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走进传统手工艺,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n
36个编织壁毯制作实例, n
创意构思+制作步骤+技法讲解 n
n
书中手工艺作品, n
以自然为灵感, n
将新材料、新手法与传统技艺融合。 n
看似稚拙质朴, n
却有着工业化生产普遍缺失的纯真与梦幻, n
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 n
n
在遗保护与传承越发重视的当下, n
手工技艺从乡村的田间地头或博物馆中走进大众, n
在复兴文化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导向下, n
学校课堂、社区居民、时尚创客…… n
更多的手艺人投入手工艺遗的创新活动。 n
n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首座开设“室内陈设专业”的高校)的教授与学生们, n
一编一绕、一前一后、一穿一引, n
活生生的造型跃于手中, n
并将过程记录总结成书。 n
n
书中从基本技法到详细案例, n
步步讲解,从易到难, n
触摸记忆深入一份曾经的质朴与纯真, n
在“手作”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那份对心灵的润泽。 n
n
该套书2008年首版《家居装饰DIY系列》深得读者喜爱, n
并成为新疆、贵州等省传统手工艺实践推广的参考用书, n
在断货多年后,重新打造,更换案例, n
以更多当代视角看传统, n
以温度与体验走进年轻人。 n
n
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 n
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 n
因为更多人的心生喜爱, n
为它停留,凝视它质朴的美, n
拿起工具,为它绘上自己的一笔。
内容提要
《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系列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为题材,在案例制作的讲解中,将富有创意的 设计构思与传统手工艺技法结合,使传统手工艺呈现以新的活力与时代感。其中《编织》一书中,从编织 工具到如何用线,从平织、裁绒等编织技巧到后期加工,在大量实例中讲解传统编织工艺的设计与制作。 书36个编织工艺装饰画与挂毯等实例,做法步骤清晰,实用与可操作性强,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 程用书,也可给民间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带来创意灵感,同时适合广大“手作”爱好者自学使用。
目录
目 录 n
前言 n
01 编织工具 006 n
经线材料 006 n
纬线材料 006 n
02 上经线 009 n
03 上水平线 010 n
04 分经 010 n
05 锁边 011 n
06 平织 012 n
07 织底边 013 n
《墙》 013 n
《绽放》 015 n
08 如何用线 016 n
09 平织技巧——双色垂直相接 018 n
10 平织技巧——双色曲折相接 019 n
《静夜思》 020 n
11 平织技巧——双色随意相接 020 n
《旎·晓》 021 n
《交知》 021 n
12 平织技巧——高高低低 022 n
n
《墨迹》 023 n
《印象·日出》 024 n
《桌上的围巾》 026 n
人字纹 028 n
栽绒 030 n
栽绒和平织的结合使用 032 n
《绽放》 032 n
《餐具》 032 n
《秩序》 034 n
横织竖挂 035 n
《冬夜》 035 n
《萌》 037 n
《假想谜题》 038 n
《寻觅》 040 n
编织后的收尾 042 n
《贝贝》 044 n
《几何》 046 n
《芙蓉》 048 n
《泡沫风灯》 050 n
《大理》 052 n
《趣儿》 054 n
《错》 055 n
《绿的N次方》 056 n
《跃》 058 n
《音》 060 n
关于后期加工 062 n
《黄落》 062 n
《烟火》 064 n
《一弛一张》 065 n
《色》 067 n
《梅》 069 n
《花蕊》 071 n
《祥》 072 n
《月亮上的花园》 074 n
《空间》 076 n
《盛夏的午后》 078 n
《序》 080 n
n
佳作欣赏 08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道指引我探索未知领域的明灯。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抱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态度,觉得它们是民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而“编织”,更是其中我最着迷的一项。从小时候用稻草编织小物件,到后来尝试用毛线钩织简单的花样,我总能从编织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治愈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让我看到了将这份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好奇,在“创新设计”这部分,作者会带来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会不会有一些作品,是巧妙地结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编织元素,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或者,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比如3D打印技术,来辅助编织的制作,又或者如何将编织的纹理和结构应用到其他材料的创作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赋予传统编织新的生命力”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案例,让这份古老的技艺能够真正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一种有温度、有故事的艺术形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精准地捕捉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现代设计的向往。我始终相信,传统手工艺并非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而是可以通过创新设计,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甚至引领新的潮流。“编织”这项技艺,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包容性和延展性的艺术形式。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创新设计”的部分,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编织的精髓,例如材料的特性、结构的逻辑,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的。比如,是否会展示如何运用大胆的色彩组合,打破传统编织色彩的局限?又或者,是否会探索新的编织结构和纹样,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编织作品更具故事性,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启示,并指导我如何将这些充满创意的想法,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转化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粗犷的线条和质朴的色彩,就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我一直认为,手工艺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编织”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无数充满温度的画面,从童年时代看到的长辈们手中的毛线,到如今看到的各种精致的编织品。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让我看到了将这份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可能性。我特别想知道,在“创新设计”的部分,作者是如何突破传统编织的固有模式的?例如,是否会探讨如何将非传统的材料,比如金属丝、塑料绳,甚至是电子元件,与传统的编织手法结合?又或者,如何利用编织的纹理来创造出具有雕塑感的作品,打破平面化的局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编织艺术更具现代感和前卫性”的思考,并指导我如何将这些创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作过程。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时,一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带着温度的物件情有独钟。“编织”在我看来,是一种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有形之物的神奇过程,它包含了耐心、技巧和无限的想象力。这本书的标题——“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更是让我看到了将这份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巨大潜能。我非常想知道,在“创新设计”这个部分,作者会带来哪些令人惊喜的想法?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编织的特性,来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比如创造更环保的包装材料,或者更具功能性的家居用品?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展示一些将编织与光影、声音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跨界作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让编织艺术更具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答案,并学习到如何将这些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往往藏匿于那些看似朴素却充满匠心的时间痕迹中。而编织,正是这样一种古老而迷人的技艺,它用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和纹理。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创新设计”的部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尊重传统编织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的。比如,是否会有利用不同粗细、不同材质的线材进行混搭,从而产生独特的视觉和触觉效果的作品?又或者,会如何将几何图案、抽象艺术等现代设计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编织的结构和纹样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编织摆脱“老气”印象,变得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感”的灵感。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一些新颖的配色方案,一些突破传统限制的编织结构,甚至是如何利用编织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概念。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古老技艺“复活”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编织者,但对任何能够赋予双手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创造”的渴望。我一直认为,手工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每一个针脚,每一个缠绕,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和巧思。我尤其对“创新设计”这部分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坚守传统编织技法精髓的同时,大胆地融入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比如,在传统篮筐编织的基础上,是否会衍生出具有现代收纳功能、甚至是智能家居结合的创意产品?在钩针和棒针编织的世界里,是否会有全新的结构和形态的出现,打破我们对毛衣、围巾的固有印象?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传统编织与当代设计语言相结合”的答案,了解那些能够让编织艺术“出圈”,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的创新思路。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因为它恰好点出了我对传统手工艺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创新”和“设计”的追求。“编织”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制作方式,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我一直觉得,传统的编织技艺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美感,但如何让它们在当下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强调了“创新设计与制作”,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在“创新设计”的章节,作者会呈现哪些超越我们想象力的作品?例如,是否会展示如何将编织的技法应用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甚至是服装的立体剪裁?又或者,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算法和数据来辅助编织的设计,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科技感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编织从静态的工艺品转化为动态的、与生活互动的设计”的思路,并教会我如何将这些大胆的创意变成触手可及的实体。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具吸引力的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积淀和匠人智慧的传统手工艺心怀敬意,而“编织”更是其中我最为着迷的一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授制作技巧,更在于它所强调的“创新设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尊重传统编织技法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设计理念的。比如,是否会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甚至回收材料——来探索编织的更多可能性?又或者,是否会展示如何将编织的肌理和结构,应用于服装、配饰、家居用品,甚至是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编织作品更具时代感、更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指导,并启发我思考编织在未来设计领域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将古老的技艺,与创新的思维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乏现代活力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是一种非常复古又充满艺术感的风格,那种粗粝的纸质触感,搭配着手绘风格的插画,仿佛一下就将人带到了那些充满匠人气息的老街巷。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深厚的情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超越时间的智慧和美学。而“编织”这个词,更是唤起了我儿时在外婆家玩耍的回忆,看着她用一双灵巧的手,将一根根线变成温暖的毛衣,变成精致的挂饰,那份魔力至今让我着迷。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传统编织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多创新的设计理念。比如,它们会如何将现代的几何图案融入到传统的绞染工艺中?又或者,会如何利用环保材料来创作出既有美感又兼具可持续性的编织作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制作技巧,更能引领我思考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找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契合点,甚至是如何将这些编织艺术融入到家居装饰、服饰设计,甚至艺术装置中,让它们不再只是陈列品,而是真正“活”在当下的生活里。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技艺与创意的精彩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指尖的无限可能。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深信,传统手工艺并非过时的技艺,而是一种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宝库。而“编织”,作为其中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具表现力的形式,更是让我充满探索的冲动。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创新设计与制作”,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预示着它将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读物。我特别关注“创新设计”的部分,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编织精髓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审美和前沿理念的。例如,是否会展示如何将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编织结构?又或者,如何运用色彩、材质的全新搭配,打破人们对传统编织色彩单调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去思考编织在当代社会可以扮演的角色——它或许是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或许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媒介,又或许是解决生活难题的创意解决方案。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激发我创造力、拓展我视野的设计思路,并学习如何将这些想法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变为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