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江松 著
图书标签:
  • 悲剧
  • 人性
  • 人生
  • 哲学
  • 文学
  • 命运
  • 苦难
  • 存在主义
  • 古典悲剧
  • 现代悲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5840
商品编码:299169903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27.00元

作者:王江松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8725840

字数:260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悲剧是普遍的,悲剧是必然的,它弥漫于世界植根于人性,悲剧英雄在黎明时醒来,凝望着地平线沉思,命运是对未来的开垦,而开垦无论是掘出清泉还是掘开深渊——就是命运。

内容提要


本书写于1990年,那时八十年代的文化论战和文化反思刚刚过去,旧的东西土崩瓦解,新的东西并未正面建立起来,中国人处于普遍的价值缺失与精神危机状态。作者的这本书力图建立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新型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它介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种种对立的之间,作者把它称之为悲剧人生观。
几年过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正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毋庸讳言,传统的价值观(包括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反过来维护和巩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种价值观已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目前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陈腐道德与无道德恶性并存与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急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毛母校东山学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在《理论信息报X《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文摘


序言



《文明的断裂与重塑:全球史视角下的现代性探索》 导言:巨变时代的思想回响 本书并非对既有哲学思潮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以一种宏大的、跨越地域与时间的史诗视角,审视自启蒙运动晚期至二十一世纪初,人类文明在经验、认知与社会结构上经历的剧烈“断裂”与艰难“重塑”过程。我们将聚焦于“现代性”(Modernity)这一核心概念,但并非将其视为一个匀质的、西方主导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视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政治实体在面对工业化、科学理性、民族国家建构以及全球化浪潮时,所产生的复杂互动、冲突与适应机制的集合。 第一部分:理性的光芒与阴影——启蒙遗产的全球扩散与异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科学与个人主义,如何在不同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导致了结构性的危机。 第一章:技术统治的黎明与“祛魅”的代价 我们将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爆炸性增长,如何催生了新的“技术统治”(Technocracy)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将社会问题简化为工程学问题,忽视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价值。重点考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本质的洞察,并将其置于全球殖民体系的背景下——欧洲的理性进步,是以非西方世界的“非理性化”和资源掠夺为代价的。此外,我们将探讨尼采对现代虚无主义的预言,及其在二十世纪初期艺术与哲学中的体现,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如何通过解构传统形式来表达对“意义”丧失的恐惧。 第二章: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想象的共同体”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建立在共享的历史叙事、语言规范和公民权利基础之上的。然而,本书将辩证地考察这一构建过程中的排他性。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将被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冲突框架中——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激化,到亚洲和非洲后殖民国家的内部权力斗争。我们探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员性的意识形态,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推向极端,以及战后国际秩序(如联合国体系)试图对其进行规范和制衡的努力。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大动荡(1917-1989) 这一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的宏大叙事——共产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结构性竞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社会形态、知识生产和个人命运。 第三章:两种革命模式的对照研究 我们将详细对比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在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在地化改造)和实践路径上的异同。重点分析这些革命尝试如何试图通过国家力量来“加速”历史进程,建立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全新的社会秩序。然而,我们也必须审视随之而来的集权化、计划经济的僵化以及对个人自主性的系统性压抑。与此相对,我们将分析二战后西方世界在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建立的“福利国家”模式,如何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修正自由市场的固有缺陷,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章:大众文化与符号的消费 随着大众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的兴起,本章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真实”与“再现”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将被延伸至对全球消费主义的分析——身份认同不再仅仅基于生产或阶级,而是日益基于符号的获取和消费。探讨了波德莱尔笔下的都市漫游者如何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符号消费者”。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与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冷战的结束,既有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开始瓦解,世界进入了一个更为碎片化、流动性增强的时代。 第五章:真理的解构与知识的相对化 本章深入研究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思潮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客观真理观的挑战。福柯对知识、权力和话语(Discourse)关系的剖析,为我们理解现代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提供了工具。探讨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加剧了意义的不确定性。我们将关注这种知识论上的转向,如何影响了艺术创作、历史书写以及法律解释的领域。 第六章:网络的涌现与地缘政治的重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互联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版图。本书将分析全球化在经济层面(跨国公司权力膨胀、金融化)和文化层面(身份认同的再协商、地方传统的复兴)带来的双重效应。探讨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如何既是赋权(如“阿拉伯之春”)的工具,也成为了新型监控与信息战的新场域。我们特别关注地缘政治权力中心从单极向多极的过渡中,新兴力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挑战既有的西方中心论。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新的伦理基石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人类处境的沉思。现代性的进程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科学的强大力量、政治的持续动荡,以及个体在广袤信息海洋中的迷失感。我们并非要宣告历史的终结,而是要指出,在既有的宏大框架崩塌之后,新的伦理和存在意义必须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中,通过一种审慎的、地方性的、同时又具备全球关怀的视角,重新构建。文明的未来,在于能否在理性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复杂需求之间,寻找到一种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平衡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反英雄”塑造能力。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对“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转而将焦点投向那些在社会机器中被磨损、被边缘化的个体。作者没有将这些人物脸谱化为简单的受害者,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动机和自我毁灭的倾向,使得他们的失败显得既必然又令人心碎。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希望”这个概念的方式——它不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而是一种脆弱的、随时可能熄灭的室内烛火,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读完后,我不再轻视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生命,因为这本书让我看到,平凡的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最激烈、最深刻的内心战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结构的冷酷,也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坚韧与脆弱的并存。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力量简直是石破天惊!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现代社会中那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洞察力。那些原本以为已经藏得很深的、关于存在意义的困惑和道德上的灰色地带,都被作者用极其精准且充满张力的笔触一一呈现出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进行的艰难对话。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对既有认知的一次猛烈撞击,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是否太过肤浅。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将人生的真相,那种既美丽又残酷的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极其巧妙,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流涌动,后劲十足,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和画面感,足以让人回味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极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哲学家在密谈,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静的权威感。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选择了最简洁、最富穿透力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能洞察到历史长河中那些反复上演的愚昧与辉煌的循环往复,并将个体的命运置于这个巨大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选择的悖论”的论述,那种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完全不像虚构作品,更像是一部严肃的社会学著作。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作者的笔触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悲悯,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压抑又充满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感,让人在绝望中捕捉到一丝不屈服的微光。

评分

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配乐感(如果允许我这么比喻的话)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高亢激昂的交响乐,而是更偏向于低音提琴和单簧管的独奏,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古典的韵味。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无论是光线的角度、气味的变化,还是人物的微小动作,都服务于整体情绪的烘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那种对时间流逝和记忆变迁的细腻描摹,几乎可以媲x于最顶尖的意识流大师。它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对“清晰”的追求,转而拥抱那种模糊不清、充满暗示性的表达,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解码,但这回报也是巨大的,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愉悦和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

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严苛训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时而跳跃、时而沉入深渊的叙事节奏。书中对人际关系中那种微妙的权力游戏和情感的异化描摹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家庭结构内部的权力制衡和情感隔阂的部分,让我震惊于作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墙壁”的捕捉能力。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社会惯性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我们麻木的灵魂。读这本书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人,试图在他们脸上寻找书中描绘的影子。这说明作者成功地将文学性与现实的刺痛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代入感的阅读体验,让人无法轻易抽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