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乐成著的《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三章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民间融资等渠道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点综合性结论。第四章、第五章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理论政策视角和经济、金融体制视角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性因素。第六章、第七章主要研究金融错配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影响,通过对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和方法。第八章、第九章是专题研究,分别研究了信息通信技术和非正规金融的扩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第十章、第十一章研究的是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提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五位一体”的构想。第十二章为总结和展望,给出基本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一直没有解 决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已成为管理层纠结且市场难解的实践考题和理论命 题。
邢乐成著的《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基 于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通过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 释,来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从根本上讲,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制度性原因,即中小企业作 为融资需求人被排斥在了金融制度边界之外。解决中 小企业融资约束,既需要扩大现有金融制度的边界, 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大力 发展普惠金融。
此外,本书还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对金融工具创 新进行了拓展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工具、开放 场外交易市场等若干对策建议。
邢乐成,男,山东寿光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银行、证券、社科院、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担任副处、正处、副局、总裁、董事长等职务。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济南市政协副秘书长,兼任中国投资协会理事、山东省金融研究院院长。 曾担任两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多家大型投资公司总裁、多家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融资体制创新、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先后出版《投资融资论》、《宏观投资论》等10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社科基金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00年首批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1年入选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财经人物”,201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主题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献综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关系贷款与群贷技术
三、机构匹配与融资次序
四、政府政策性不足
五、金融制度缺陷
六、研究新视角:金融制度边界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
一、间接融资分析
二、直接融资分析
三、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分析
四、一个总体评价
第四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分析:一个理论政策视角
一、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二、政府与金融公共品建设
三、中国信贷体系的现状与中小企业融资
第五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分析:一个体制视角
一、中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经济体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三、金融体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六章 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一、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二、金融错配与资源错配
第七章 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二)
一、金融错配与金融制度
二、金融制度边界与中小企业融资
三、一个重要结论
第八章 信息通信技术与中小企业融资:一种可行措施
一、信息通信技术与中小企业融资
二、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再分析
三、实证研究
第九章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一种补充措施
一、非正规金融
二、非正规金融对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三、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十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治本之策:发展普惠金融(一)
一、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二、普惠金融理论发展与概念演进
三、普惠金融在中国的价值取向
第十一章 中小企业融资难治本之策:发展普惠金融(二)
一、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二、普惠制下的间接融资体系
三、普惠制下的直接融资体系
第十二章 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我对这本书的标题《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感到一种莫名的共鸣,因为在我长期的观察中,中小企业确实是经济肌体中最需要“血液”滋养的部分,但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群体。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在“错配”这个词上做了深入的挖掘。这种错配可能是一种信息传递上的断层,企业自身的价值被低估,或者风险被过度放大;也可能是一种能力上的不匹配,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模式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需求。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这些“错配”的。是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还是能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金融机构的经营考核机制是否会倾向于规避风险,从而导致对中小企业产生天然的“疏离感”?又或者,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透明度不足,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建立信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弥合这些“错配”的思路,比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更灵活的担保和信用增级机制,甚至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我觉得这本书将具有非常强的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直击了一个核心的经济痛点,它预示着作者将要深入探讨的是,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资金的流动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的“失调”状态。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金融错配”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例如,是金融产品的结构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符,还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与中小企业的风险水平之间的矛盾,抑或是金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定价偏差?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针对这些错配现象,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新的融资模式,比如供应链金融、众筹、股权投资等,以及它们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潜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监管以及行业特性等外部因素,对金融错配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并为中小企业寻找有效的融资途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确实很吸引人,尤其是“金融错配”这个概念,让我对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中小企业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但它们却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困难、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在寻求资金支持时屡屡碰壁。这种“错配”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与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之间的错配;市场上可用的金融产品与企业真实融资需求的错配;甚至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与微观企业生存状态之间的错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这些错配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面临的金融错配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成因。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解决这些错配问题的可行路径,无论是政策层面的引导,还是金融机构的模式创新,抑或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与融资策略优化。我想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如何构建更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如何发展更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工具,或者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降低融资成本,那将是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中小企业在现实中融资的艰难画面。融资难、融资贵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许多企业主夜不能寐的痛。我想象作者或许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整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状态。金融市场是否足够发达和灵活,能否有效地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引导至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是否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障碍,使得金融资源难以顺畅地流向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企业?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金融监管、信贷政策、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及性和成本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尝试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来量化金融错配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者评估不同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思考,甚至提出一些关于金融科技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可以发挥的作用,那么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将是巨大的。
评分《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个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在需要资金扩张的时候,却面临着“钱荒”?我想,作者很可能在书中探讨的是,金融市场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匹配的现象,导致了资源的低效配置。这些“错配”可能表现在,金融产品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比如缺乏针对性的短期、灵活的贷款;也可能表现在,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未能有效识别中小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成长潜力。这本书是否会从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来剖析这些错配的根源?比如,金融机构是否过于依赖抵押物,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团队和市场前景?又或者,中小企业自身在融资规划、财务报告、风险控制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导致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如果书中能够就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