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1】 寒山子研究(四版)

【A301】 寒山子研究(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慧劍 著
图书标签:
  • 寒山子
  • 诗歌
  • 文学研究
  • 唐诗
  • 诗史
  • 文化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批评
  • 版本研究
  • 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30626
商品编码:29918712654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7-03-31
页数:267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寒山子,一個唐代的普通寒巖老客,生活平淡如水,然而他的心靈卻化合於自然與宇宙間,無限豐足,無限廣大。在寒山子的生命中,有你也有我,更有著不朽與超然的精神──讀他的詩,彷彿他依舊活在寒巖,呼吸著一山風月。

他也是詩人,除了使用曲折的手法,以活潑的口語,間用生動的方言,淺近的白話,表達優美的大自然情境外,更藉此襯出高深的



目录

 

第1章 流行病學的沿革與發展
第一節 流行病學的定義及目的
第二節 流行病學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流行病學的研究範圍
第四節 流行病學的實際應用
第2章 致病機轉之原理
第一節 疾病的自然史與三段五級的預防
第二節 疾病的致病模式
第三節 因果關係的判定條件
第3章 疾病率與死亡率的測量
第一節 相對計量的概念
第二節 時間介入計量的概念
第三節 疾病統計
第四節 死亡統計
第五節 粗比率、特殊別比率和標準化比率
第六節 平均餘命、人年損失與工作年損失
第七節 生命統計資料來源
第4章 描述流行病學
第一節 描述流行病學的目的
第二節 人口學特徵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理因素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四節 時間因素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5章 分析流行病學
第一節 橫斷研究法
第二節 世代研究法
第三節 病例對照研究法
第四節 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法
第五節 生態研究
第6章 實驗流行病學
第一節 臨床試驗法
第二節 社區試驗法
第三節 試驗交叉設計
第四節 試驗形式的選擇依據
第7章 研究樣本的選擇
第一節 選樣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機率取樣
第三節 非機率取樣
第四節 樣本數的估算
第8章 資料收集
第一節 問卷設計的原則
第二節 問卷之信效度檢測
第三節 收集問卷資料的途徑
第9章 相關之測量與闡釋
第一節 相對危險性
第二節 對比值
第三節 相差危險性
第四節 歸因比例
第10章 研究誤差與因應策略
第一節 研究效度
第二節 流行病學研究常見的研究誤差
第三節 控制研究誤差的因應策略
第11章 疾病篩檢
第一節 篩檢的定義與原則
第二節 選擇篩檢工具的考慮因素
第三節 篩檢誤差
第12章 癌症流行病學
第一節 癌症登記
第二節 癌症生命統計指標
第三節 癌症個論
第13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第一節 傳染病致病模式
第二節 傳染病流行類型
第三節 傳染病防治原理
第四節 調查傳染性疾病爆發的步驟
第五節 台灣地區重要傳染病防治
附錄 傳染病防治法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部名为【B405】宋代禅宗思想史(修订版)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A301】寒山子研究(四版)无关,并且力求详尽、自然: --- 【B405】宋代禅宗思想史(修订版) 作者: 王景明 教授 出版社: 乾元学林出版社 开本/页数: 16开 / 680页 内容提要 《【B405】宋代禅宗思想史(修订版)》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佛教禅宗在宋代(960-1279年)发展历程、理论构建与社会影响的学术专著。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而禅宗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本土化、教理化和世俗化的关键转型,成为影响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格局的主流力量。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包括语录、碑刻、寺志、文人笔记及官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宋代禅宗思想图景。 本书修订版在前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对“临济宗内部派系演变”的深度分析,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对徽宗、高宗时期“皇帝与禅宗公案”的互动进行了重估,力求使叙述更加严谨,论证更具说服力。 核心章节与研究重点 本书结构严谨,共分六大部分,脉络清晰地勾勒出宋代禅宗从唐末五代遗存到南宋中后期衰微前的全景。 第一部分:唐五代禅宗的遗产与宋初的整合(约100页) 本部分聚焦于五代末期禅宗五家七派的格局重塑,尤其关注临济、曹洞两宗在北宋初期的地位确立。重点分析了“马祖道一”思想在宋初如何被系统化、教团化。探讨了“法嗣传承谱系”在宋代的制度化过程,以及早期宋人如杨岐方会、黄龙晦聪的弟子如何奠定了北宋禅宗的核心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化语”取代了早期直指人心的“机锋”,强调教理的完整性。 第二部分:北宋中期:禅宗的理论高峰与“教外别传”的重构(约150页) 这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之一。深入剖析了以“三关”(临济)和“五位”(曹洞)为核心的教义体系如何成熟。作者对北宋中期的几位巨匠,如圜悟克勤、佛鉴慧泉等人的语录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批判性解读。研究表明,宋代禅宗不再满足于“明心见性”,而是转向了对“如来禅”与“祖师禅”关系的哲学思辨,力图在维护其独立性的同时,吸收天台、华严的部分义理,形成一套高度精密的认知论和本体论框架。同时,对“看话禅”的兴起及其在南北方的传播差异进行了比较考察。 第三部分:禅宗与士大夫阶层的深度交融(约120页) 宋代是文人与僧侣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禅宗思想如何渗透入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艺术审美和政治伦理中。重点分析了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与禅师之间的“文字唱和”,探讨了“意象”、“空寂”、“自然”等概念在禅宗与宋代理学(特别是早期程朱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辨析。研究发现,禅宗提供了一种超越科举功名束缚的精神出路,成为士大夫阶层维护“独立人格”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四部分:南宋的转向:对内在体验的固化与宗派间的张力(约130页) 靖康之变后,禅宗思想面临新的社会心理需求。本书探讨了南宋时期,尤其是在临安(杭州)地区,禅宗如何迎合统治阶层的“安身立命”需求。研究发现,此时期的禅宗语录开始出现趋于模式化、口诀化的倾向,对“顿悟”的强调有时让位于“渐修”的实践流程。此外,对临济、曹洞两宗在南宋中期的宗派竞争,以及对新起的“牛头禅”残余影响的清理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 第五部分:禅宗在寺院经济与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约90页) 超越纯粹的理论探讨,本部分关注禅宗的世俗面向。通过对寺院碑刻、契约文书的考证,还原了宋代禅宗寺院在田产管理、民间信贷、教育普及(如设立“义庄”)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分析了宋代皇帝(如徽宗的崇道抑佛倾向对禅宗的影响)与禅宗领袖的互动,展示了禅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维护其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第六部分:宋代禅宗对后世的影响与终结(约90页) 总结了宋代禅宗在哲学上对朱熹理学的影响,以及对明清心学思潮的潜在伏笔。最后,分析了宋代禅宗的“成熟”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其创造力的停滞,为元代之后禅宗在教义创新上的乏力埋下了伏笔。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文本基础的扎实性与论述的平衡性。作者没有偏袒任何一宗,而是采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相结合的方法。它避免了对宋代禅宗“高大全”的浪漫化描绘,直面了其在理论固化、商业化倾向和教义解释上的诸多复杂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讨论禅宗与理学关系时,首次引入了对宋代“禅宗辩难文书”的专门比对,展现了思想交锋的动态过程。对于研究中古佛教史、宋代思想史,以及禅宗史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唐代宗教地理与社会变迁》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它的结构之严谨、考据之详实,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把脚印印在了唐代的每一座古刹、每一条商道之上,那种“身临其境”的求证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全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佛教、道教的传播路径如何与帝国的行政区划、经济动脉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地理网络。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寺院的供养体系”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碑刻文字,而是通过货币、土地、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重构了寺院在地方经济中的实际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运用现代GIS技术来辅助历史地理分析的手法,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势力范围”变得可视化、可触摸。读到最后,你会清晰地看到,唐朝的兴衰荣辱,在某种程度上,也刻在了这些宗教建筑的选址和香火的盛衰之中。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宗教史或地理史的简单叠加,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立体的历史观察视角,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唐代社会肌理的人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天呐,我刚刚读完《宋代文学中的士人精神世界》,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文人心灵深处的大门!作者对宋代文人如何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构建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在政治逆境中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实现精神自洽的论述,那份从容与旷达,隔着千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书中不仅有宏观的理论建构,更有大量一手文献的精妙解读,比如对某一首词中“意象”的反复推敲,揭示了其背后深藏的哲学意味。我以前总觉得宋词是风花雪月,读完这本书才明白,那些看似柔美的文字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真、善、美”的终极追问。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行文流畅而不失严谨,即便是对于初涉宋代研究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而会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唯一的小遗憾是,某些章节的论证链条稍显繁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瑕不掩瑜,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这本《中古律学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老实说,一开始我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法条解析,没想到它竟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被合法化”的精彩论述。作者的核心观点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伦理与既有的汉代律令体系之间发生的深刻冲突和融合,是如何形塑了当时社会的基本框架。书中对“孝”与“刑”的张力分析尤其到位,它揭示了那个“名教”与“自然”相互拉扯的时代,法律文本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特定阶层利益的工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判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峻的学术态度,既不美化古人,也不过度批判,而是忠实地还原当时的法律实践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对诏令、判牍的细致比对,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条文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定义了什么是“秩序”,什么是“僭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从法律制度层面理解中古社会结构的独特视角,深刻而透彻。

评分

刚翻完《清代中晚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经济转向》,说实话,我的第一感受是“颠覆”。我原先对江南士绅的印象还停留在“富而好文”的传统框架里,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从田产、商业投资,乃至海外贸易的隐秘参与等多个侧面,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士绅资本主义”的萌芽模型。书中对“家族联姻网络”如何转化为“商业同盟”的论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案例分析,通过对几个典型徽州和苏州家族的财务记录的挖掘,我们看到了那些饱读诗书的人士,是如何精明地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权力,并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做出微妙调整的。这种深入肌理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读起来酣畅淋漓,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是他们,以及如何做到的”。阅读过程就像在抽丝剥茧,每揭开一层新的史料证据,之前模糊的认识就被修正得更清晰一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书中对于部分士绅在转向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挣扎着墨不多,但就其经济史的梳理而言,已属登峰造极之作。

评分

我向所有对古代军事思想感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孙吴易传:战争哲学与治世之道》。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解读《孙子兵法》的条文,而是将孙武的思想放置在春秋战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进行“活化”处理,探讨其思想体系如何从单纯的军事指南演变为一套涵盖外交、内政、乃至个人修养的“治世哲学”。作者的笔法极具感染力,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晦涩的训诂,而是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古代的战争场景和智谋对决描绘得惊心动魄。书中对“形”与“势”的辩证关系的长篇论述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解释了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更延伸到了权力结构的构建与瓦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军事谋略,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一种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的辩证思维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古老的兵书真正“活”了过来,成为可以指导现代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战略决策的智慧源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