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物理学续编
定价:25元
作者:(俄)别莱利曼,刘玉中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15306810
字数:160000
页码:332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趣味物理学》(续编)是俄岁斯科普作家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作为《趣味物理学》的后续篇,《趣味物理学》(续编)继续讨论了《趣味物理学》中还未涉及到的“力学、热、功、磁、电”等方面的话题:大力士斯维亚托戈尔是怎么死的?没有支撑物可以运动吗?为什么火箭会飞?乌贼是怎么运动的?蛋壳容易破碎吗?
内容提要
《趣味物理学》(续编)是俄岁斯科普作家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作为《趣味物理学》的后续篇,《趣味物理学》(续编)继续讨论了《趣味物理学》中还未涉及到的“力学、热、功、磁、电”等方面的话题。这本书跟其他同一类书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说.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他在物理学方面已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书中回避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难题、各种奇谈怪论,一起讨论其中的物理学知识。作者在本书中所做的所有尝试与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他相信读者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
目录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不是一个可以用“学者”这个词的本意来形容的学者。他没有过科学发现,没有过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还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完美地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能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1957年苏联发射了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航天学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其中拍到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后来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用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这次入手的是《趣味物理学续编》,出版社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书号是9787515306810。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物理这门学科,一旦脱离了课本上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就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迷人面貌。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晨曦中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到夜晚仰望星空时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星系,都蕴藏着令人着迷的物理原理。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唤醒我对物理探索热情,又能轻松读懂的书。市面上有很多号称“趣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读起来还是觉得有些生涩,或者过于浅显,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愿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趣味物理学”这个概念有了新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带领我穿越那些看似枯燥的物理世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奇妙规律和智慧。我期待书中能够讲解一些我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然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让我能够恍然大悟,甚至能用它去解释一些新的观察。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对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理现象产生新的思考,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我购买《趣味物理学续编》是抱着一种“填补空白”的心态。之前我接触过一些物理学入门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历史,要么过于侧重某一个分支,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我尤其期待它能够将一些我曾经在其他地方零散接触到的物理概念,通过一个更加系统和连贯的方式串联起来。比如,我一直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往往觉得它们太过高深莫测,难以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亲民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为我打开通往这些前沿物理学领域的大门。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比喻和类比,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反直觉”的理论,让我不再感到束手无策。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学科的演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物理学殿堂的一块坚实的垫脚石,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分拿到《趣味物理学续编》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深入浅出的叙事风格。读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最怕的就是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艰深的教科书,充斥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推导。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漫步在物理学的世界里,不急不躁,循序渐进。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经典物理现象时,那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比如,当讲到惯性的时候,它并没有直接抛出“牛顿第一定律”,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出发,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前倾的感受,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其核心要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学习的过程是如此轻松愉快,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交流,而不是在接受枯燥的知识灌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风格,继续为我揭示更多物理学中的奥秘,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物理规律的世界,不再对那些“为什么”感到困惑。
评分对于《趣味物理学续编》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超越简单的科普,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介绍物理现象和原理,更能引导我思考这些原理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例如,当书中介绍到“时间膨胀”或者“空间扭曲”的概念时,我希望它能让我不仅仅是了解这个概念本身,更能思考这些概念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所带来的冲击。我喜欢那些能够激发我批判性思维的书籍,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分析、去质疑、去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我能够对周围的世界保持一颗好奇而敏锐的心。或许,它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我期待的,是一次智识上的启迪,一次对科学理解的升华,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叠加。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如何点燃读者的好奇心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翻阅《趣味物理学续编》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所吸引,然后作者就能够从这些细节中抽丝剥茧,引出深奥的物理学原理。例如,书中关于“声音传播”的部分,可能就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回声,或者乐器演奏的声音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声波的振动、频率、振幅等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更复杂的物理概念时,所采用的“可视化”解释方法。他们会借助一些生动的图示、形象的类比,甚至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趣味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理解的门槛,更能让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继续体验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乐趣,发现更多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物理学智慧,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惊喜的发现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