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京都恋物地图
:48.00元
作者:【日】堤信子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42205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书内收录大量杂货,文具,咖啡馆信息
其中介绍的流行时尚物品多达一千五百种以上
是文具,杂货,咖啡馆爱好者的京都旅行必备书籍。
身为自由播音员的作者很喜欢旅行,同时对文具也情有独钟。她将自己在京都邂逅的杂货店,文具品的写真和介绍文字收录成册。
本书收录了让人想坐下来写书信的咖啡馆,京都的包装纸,挂纸特辑,樱花文具,红叶文具,御朱印帐收藏品,Made in京都的文具,杂货品,京都民宿的信封套装,京都的大学文具等京都特色。书中介绍的地点和物品数量超过一千五百种以上,是文具,杂货,咖啡馆爱好者的京都旅行必备书籍。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让人想坐下来写书信的咖啡馆,京都的包装纸,挂纸特辑,樱花文具,红叶文具,御朱印帐收藏品,Made in京都的文具,杂货品,京都民宿的信封套装,京都的大学文具等京都特色。书中介绍的地点和物品数量超过一千五百种以上,是文具,杂货,咖啡馆爱好者的京都旅行必备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堤信子:自由播音员,散文作家。昭和女子大学,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客座讲师。
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县立修猷馆高中毕业后考入青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大学毕业后,进入FBS(福冈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之后离职成为自由播音员。
在NTV的“特级快报”(ズームインスーパー)和TBS的“花丸市场”(はなまるマーケット)等晨间节目中常年担任主播,并活跃于电视,广播,演讲和主持等各种领域。
同时作为散文作家,出版了以文具杂货的旅行为题的旅行箱系列个人兴趣书籍,在网络和纸媒上的连载也亲力亲为。举办了巴黎同好会“满载而箱的巴黎沙龙活动”,以及京都同好会“满载而箱的京都沙龙活动”。著作有《满载而箱重游巴黎》《满载而箱的巴黎,米兰》《满载而箱的京都,奈良》《传递感谢的方式》《堤信子的生活小窍门》《100人中被99人喜欢的表达感谢的好习惯》等。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私人的,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私人游记或读书笔记的集合,而非面向大众的工具书。作者的语气非常真诚和内敛,她很少用强烈的形容词去“推销”某个地方,而是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让读者自己被说服。她对于“收集”的定义非常广,不仅仅是实物,还包括气味、声音、光线和某个不经意的微笑。我尤其欣赏它推荐的一些非常规路线,那些地方可能在其他指南里寥寥数语带过,但在她笔下却被赋予了丰富的背景故事和情感重量。这需要作者本人在当地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结束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午后谈话,虽然没有解决任何宏大的问题,但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滋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体验城市的思维模型,让人在面对任何新的地方时,都能主动去挖掘其隐藏的故事和灵魂。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偏爱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脉络而非走马观花的旅行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京都深层肌理的秘密通道。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洞察力,她巧妙地将历史典故、哲学思想与现代都市生活串联起来,形成了有趣的对话。举个例子,她会从一个古老的神社里发现的某个小小的供奉品,引申出关于人与自然界限的探讨,然后无缝过渡到现代都市人对“绿色空间”的渴望。这种知识的跳跃和融会贯通,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智力上的愉悦。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攻略”,而更像是一系列关于生活美学的随笔集。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被提醒要慢下来,去观察那些通常会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老式木质拉窗在阳光下投射出形状奇特的阴影,或者雨后石板路上反射出的朦胧月光。这本书培养了一种“慢观察”的习惯,我相信,带着这种心态去京都,体验将会完全不同,会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共鸣。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摄影师的功力绝对是顶级的,那些光影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一些关于传统工艺品的特写镜头,皮革的纹理、陶瓷釉面的微小裂纹,甚至是染布过程中颜料渗透的边缘,都展现得纤毫毕现,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映出作者对“物”的珍视,也折射出日本人对于“匠人精神”的坚守。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即将失传的手艺人的关注,他们不光记录了这些手艺的技法,更深入挖掘了传承背后的家族故事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坚守。这使得书中的每一件“物”都拥有了温度和历史重量,不再是冷冰冰的商品。它让我意识到,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收集纪念品,更是去理解这些物件背后凝聚的人力与时间。翻阅这本书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着某张照片反复琢磨,思考它如何与京都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产生共鸣。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物件群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京都,在我既往的认知里,是一个被历史定格的城市,然而这本书却展示了它的生命力和流动性。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种传统与现代、永恒与瞬间的交织感。比如,她会描述一家百年老店里,年轻的继承人在使用最新技术制作传统点心时的专注神情,或者在现代化的便利店门口,一个穿着精致和服的女性优雅地停下来查看手机的场景。这些并置的画面,没有产生任何冲突感,反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京都。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核心信息:文化不是被博物馆冰封起来的陈列品,而是活在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呼吸。它鼓励读者去寻找那些被时间冲刷过,但依然坚守着某种本质的“锚点”。这本书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僵硬的复制,而是在不断适应环境下的智慧选择和坚持。
评分这本关于京都的旅行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深度文化探索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对那些只罗列著名景点、千篇一律的“打卡”手册感到乏味,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像是邀请你走进一个京都居民的私密生活。它没有急于带你去清水寺或金阁寺,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述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巷弄里,那家已经经营了三代、只卖手工制作豆沙包的小店的黄昏光景。我特别喜欢它对“物哀”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的捕捉,比如如何在一件洗得发白的茶巾上读出岁月的痕迹,或者如何通过一个庭院里苔藓的生长速度来感知时间的流逝。阅读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湿润泥土、陈年木料和淡淡香火的味道。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去哪里看”,更是教你“如何去感受”。书中对京都人处理日常事务的细腻和坚持,那种对“一期一会”的郑重对待,让我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值飙升。我甚至已经开始规划,要试着在书中推荐的某个老式茶寮里,点一杯慢泡的抹茶,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光影变化,体会那种不被打扰的安宁。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京都特有的克制和韵味,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一碗回味悠长的日式高汤,层次丰富,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