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初见即别离
定价:49.80元
作者:张亚东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322890
字数:50000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1、《初见即别离》是张亚东的**部旅行随笔。本书阅读性及可观赏性极强,全书共有二百余幅作者在旅行中记录下的作品。短小精悍、节奏感颇强的文字与大量的留白空间,在展现亚东富有音乐感的镜头之外,更使本书读者得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与延展。作者以“看图说话”的方式,用一种更直观、更美、更冷静的方式,表达了全书的主题:人生即旅程,初见即别离。
 2、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压抑、沉闷。音乐人放下所有的头衔和后缀,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万多公里,此时此刻,张亚东只是在欧洲的一个*普通的旅客。一个月,两百多张亲自拍下的照片,独特、精辟的文字,一本关于旅行以及人生的新书。
 3、张亚东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时间有限的旅行,只是很多人都误以为我们将在这个时间长期驻扎下去了,买车、买房、赚钱、斗争、抢夺。所以,这本书谈及话题除了旅行,还有关于我们的人生与思考。
 4、旅行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随心随手拍到的往往是*真*自我的,旅行中遇到的一个个陌生脸孔,都是镜头下情生意动的表情。虽然是初次的相会,但一次相逢,即成永远。
内容提要
 “一个月看似漫长的旅行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时间有限,行程匆忙。想必错过了很多有趣的、值得纪念的事……也不遗憾。不是一直都这样吗?我们错过和不能拥有的总是太多。从一段旅程走向另一段旅程,从别人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地方,都快分不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难熬时光、重大时刻,还有那些我认为绝不能失去的东西,不也都过去了吗?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
 我们是天生的旅人,不能有片刻停留。就算我们相拥在一起,也依然能觉察到我们正在离散的速度。能做的,就是接受这离散,爱上这旅途。
 在此,向出现在我照片和旅程里的人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和尊重。能遇见你们,不虚此行。”(张亚东)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亚东,音乐人。
 1969年3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天镇县,自幼学习音乐。
 1992年开始在北京发展至今,为港台以及内地众多歌手和音乐人作曲、编曲、制作音乐专辑,曾为多部电影配乐及插曲,屡获各类音乐大奖。
 曾推出个人专辑《YA TONG》(1998)、《潜流》(2009)。
 2005年创办东乐影音,继续支持中国新生代创作人。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作者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整本书读下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感极强。比如“雪落无声”这个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初雪代表着纯洁的希望,中雪象征着无望的覆盖和压抑,而最终,雪融化时的那种泥泞和浑浊,则成了对所有美好幻灭的隐喻。又比如那条贯穿始终的河流,它时而平静如镜,映照出人物内心的波澜不惊;时而湍急咆哮,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作者很少直接告诉我们人物的感受,而是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自然景物,将情绪“投射”出来。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解读自然景物与人物命运的对应关系时,获得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感,远超一般言情小说的直白叙述。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很“沉重”,毕竟主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悲剧色彩。但真正读进去后,我发现它骨子里透露出的是一种“韧性”和对“生活本身”的敬畏。它没有粉饰太平,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摆在那里,但正是因为这种直面困境的勇气,才让书中人物哪怕在最绝望的时候,依然能找到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亮。最让我触动的是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确幸”的捕捉:一碗热腾腾的素面,黄昏时分院子里的一片宁静,甚至是争吵过后短暂的和解。这些瞬间,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如此渺小,却构成了支撑人物走下去的全部理由。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如何在已知痛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珍视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它让人看完后,不是想哭泣,而是想深吸一口气,然后继续向前走,带着一种更清醒、也更温柔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手法。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被打碎又重新拼合的巨大沙漏。章节之间跳跃性很大,上一段可能还是民国初年的少爷小姐,下一段可能就直接跳到了几十年后,主角的后人对往事的追忆和重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初看时可能会有些费力,需要读者集中精神去梳理时间线索,但一旦理顺,那种“宿命的循环”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一盏不灭的油灯、一首被遗忘的童谣,将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联系起来。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有些痛苦和选择,或许早已在时间的另一端被预演。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探讨一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印记,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时间观都被拓展了,不再是简单的向前,而是带着厚重的回响。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对话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人物的口吻都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个性标识。比如那位饱读诗书却家道中落的闺秀,她的言语总是带着一种克制的疏离感和淡淡的讥讽,看似温婉,实则滴水不漏;而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对话则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粗粝的生命力,直白又带着一股子野蛮生长的韧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场关于“何为自由”的辩论,两位主角观点激烈碰撞,那种思想的火花在纸面上噼啪作响,看得我直冒冷汗,生怕他们下一秒就要撕破脸皮。作者通过对话,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不同价值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激烈冲突,这比任何大段的议论都来得有力。读到最后,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和微表情,简直就像看了一部极高质量的话剧,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戳我了,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感觉,配上略带斑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古典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氛围里。初读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缠绵悱恻的古风爱情故事,毕竟“初见即别离”这几个字就带着强烈的宿命感。然而,它给我的惊喜在于,作者并没有将笔墨局限于男女主角的爱恨纠葛。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近现代交替的那个动荡年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摹,无论是北方小城的寒风刺骨,还是南方烟雨迷蒙的旧式园林,都仿佛触手可及。那些配角的命运线也写得极其饱满,比如那个一心想出国的裁缝老李,他的执着与最终的幻灭,简直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道,开头几章埋下的伏笔,直到中段才缓缓揭开,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让人欲罢不能,捧着它一口气读完,直到合上书页,心里还残留着一种尚未散去的、复杂的情绪余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