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西藏文化之旅--這裏是西藏
定價:48.00元
作者:鄭堆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00835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軟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喜馬拉雅山上聳立的雪峰、波光璀璨的聖湖納木錯、羌塘草原上自在奔跑的*、大昭寺廣場上磕長頭的虔誠背影、酥油茶、藏紅花、轉經筒……對於西藏,我們有太多既成的印象。
然而,這些符號化的描述,往往攜著簡單、粗糙、誤讀、麯解。如果你還認為雪域高原上僅僅隻有雪峰苦寒,如果你尚不瞭解倉央嘉措優美的情歌,如果你正在對神奇的藏藥藏醫感興趣,如果你還在疑惑為什麼“拉薩三大寺”不包括大昭寺,如果你心中的西藏充斥著種種虛幻猜想,那麼,你有必要翻開這本《這裏是西藏》。
作為《中國西藏文化之旅》叢書的一部,本書將關於西藏的曆史、地理、文化、藝術、宗教、科學、生活等方方麵麵的知識抽絲剝繭,娓娓道來。雖然世麵上已經有不少關於西藏的讀物,但這本書難得之處就在於不故作高深、天馬行空,也不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它資料翔實可靠,文字深入淺齣,配有300餘幅精美的插圖,文圖並茂,既是一部文化普及的小書,也不失為一部趣味性的讀物。
在閱讀完這部書之後,西藏的輪廓逐漸清晰。它依舊擁有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誘惑,可是不再遙不可及。對西藏的印象,將連綴成一幅生動鮮明、栩栩如生的絲絹唐卡。褪去瞭神秘的色彩,西藏文化的每一個細節都躍然紙上。羊卓雍錯的湖麵不再為霧氣所籠罩,喜馬拉雅山頂的聖潔之光再次普照,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值得我們熱愛的西藏將呈現於我們麵前。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西藏文化之旅》係列圖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全書詳盡地描述瞭西藏燦爛文明的方方麵麵,從雪域微光的史前時期到象雄文化的苯教形成、從吐蕃盛世的唐蕃聯姻到歸附元廷的藏地發展、從漢藏經貿往來的茶馬互市到活佛轉世製度的金瓶掣簽;還有西藏藏醫藥的神奇和與現代醫學的異麯同工之處;五彩紛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西藏藝術;充滿神靈與夢想的藏傳佛教;雄渾古樸,大氣磅礴的西藏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西藏人民節日生活。書中全方位地展現瞭在這片充滿神性的大地上人們的幸福自由的生活。
全書采用圖文混排、彩色印刷的形式,選用大量精美的,反映西藏燦爛文明的高質量圖片補充優美的文字,做到文字優美、版式活躍、圖片精緻,相信一切對西藏文化感興趣的中外讀者都會被該書所吸引。
目錄
作者介紹
鄭堆,男,藏族,1964年10月齣生於西藏江孜,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藏學》雜誌社社長。兼任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西藏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國際藏學會會員、奧地利科學院訪問學者、日本大榖大學客座研究員、2006
文摘
序言
我必須得為這本書的影像資料點贊,這簡直是攝影界的教科書級彆展示。通常市麵上介紹西藏的圖書,照片要麼過度美化,要麼過於寫實到顯得粗糙,但這本書的攝影作品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鏡頭語言極其豐富,有那種捕捉天地遼闊、山脈連綿的史詩級大景深航拍,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高”和“遠”;也有極其精妙的人文特寫,比如鏡頭精準地對焦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上,這雙手正在細心地修補一張酥油花。光綫的運用簡直是大師級的,尤其是在描寫日齣或日落時,那種穿過稀薄空氣後形成的丁達爾效應,讓神聖的建築仿佛懸浮在光束之中。我甚至能透過照片感受到那種高原特有的凜冽的空氣和陽光的穿透力,這是僅僅閱讀文字完全無法體會的直觀衝擊。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微型故事,與旁邊的文字形成瞭一種完美的互文關係,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太精美瞭!封麵那幅唐卡風格的插圖,色彩濃鬱得仿佛能滴下來,一下子就把我帶到瞭那個遙遠而神聖的雪域高原。那種厚重感和儀式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虔誠的氛圍。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種一摸就掉粉的廉價紙張,而是帶著微微啞光的紋理,即便是印刷的彩色照片,色彩還原度也齣奇地高,細節清晰可見。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心思,比如在介紹某個古老寺廟的章節,它會特意留齣大片的留白,配上一段藏文經文的拓印效果,那種視覺上的呼吸感,讓人在閱讀文字疲勞時,能立刻被拉迴到一種冥想的狀態。而且,這本書的開本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方便攜帶,又保證瞭圖片的展示效果,不像有些大部頭畫冊,拿在手裏都需要費力去平衡。不得不提,側邊的鎖綫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翻閱起來非常順暢,不用擔心因為過度翻摺而損傷書脊,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確實是下瞭大手筆,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藝術品”級彆的圖書,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房間的書捲氣。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你進行瞭一場深入骨髓的文化洗禮,而不是走馬觀花的觀光。它沒有一味地堆砌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巧妙地將個人的觀察、民俗的細節與宏大的地理背景編織在一起。比如,在講述拉薩的八廓街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描述建築的雄偉,而是細膩地捕捉瞭轉經人額頭上風霜的痕跡,他們口中低聲誦念的次數,以及手中轉動轉經筒時,那金屬摩擦發齣的獨特“嗡嗡”聲,那種聲音似乎能穿透時間。更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藏傳佛教哲學概念的闡釋,不是生硬地翻譯教科書裏的定義,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地方的壁畫故事、一個僧侶的日常修行,將“空性”或“慈悲”這些抽象的理念,變得可感、可觸摸。讀到後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審視“他者”的文化,而是仿佛浸泡在那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之中,思維的邊界都被拓寬瞭。
評分這本書在文化介紹的深度上,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旅遊或文化普及類書籍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蜻蜓點水的介紹“三大聖湖”或“五大名山”的地理常識,而是真正潛入瞭文化的肌理之中。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藏族傳統手工藝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細描繪瞭藏刀的鍛造過程,從選材、冶煉到雕刻花紋,每一步都蘊含著特定的儀式和信念;對藏香的配方和製作工藝的描述,也揭示瞭其中藥理和宗教用途的關聯性。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居然挖掘到瞭很多關於“山神信仰”和“苯教遺存”的知識點,這些內容往往在主流介紹中被簡化或忽略。通過這些深入的挖掘,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西藏的很多習俗是如此的復雜和多層次,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的生態和古老記憶之中,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和信仰的厚度。
評分從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的“陪伴感”非常獨特。我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的書,而是更像一個可以隨時翻開、隨時停下的“精神伴侶”。我發現自己常常在深夜,會隨便翻到其中一頁,比如關於“天空葬”或“天葬颱”的章節,雖然內容略顯沉重,但作者處理得非常剋製和尊重,沒有獵奇或渲染,而是將其置於藏族生死觀的大背景下去闡釋。這種麵對死亡的坦然和循環往復的自然觀,對長期被現代都市生活包裹的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心靈衝擊和反思。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讓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寜靜的角落,讓你慢下來,去感受那些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和人類精神的追求。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傢園”和“信仰”這兩個詞匯,有瞭更深一層、更具重量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