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古蜀语考论 汪啟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 中华书局 9787101122879

中上古蜀语考论 汪啟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 中华书局 97871011228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蜀语
  • 古蜀文化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古代汉语
  • 考古学
  • 文献学
  • 中华书局
  • 汪啟明
  • 赵振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879
商品编码:2997669310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中上古蜀语考论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22879
定价:126 元 本店价:102.06 元
折扣:【81】 节省:23.94 元
分类:  →  
货号:1727104
图书简介 中上古蜀语研究几属空白。书稿运用背景分析法、多重证据法、比较互证法、静态与动态结合、统计与不完全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蜀语”一语始见书;纠正了前人提到的李商隐《蜀语》佚亡时间;发现汪应蛟也著有《蜀语》;界定了“蜀语、蜀方言、四川方言”;讨论了蜀、夏、羌三者语言的关系;证明中上古蜀语是华夏语的重要源头之一。同时古蜀有文字,与中原文字并行,在结构上有一致性。古蜀文字释早期汉字的活化石。",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上古蜀语考论》 作者: 汪啟明, 赵振铎, 伍宗文, 赵静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2879 内容简介: 《中上古蜀语考论》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上古时期蜀地语言面貌的学术专著。本书由汪啟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四位学者联袂完成,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勾勒出这片古老土地上曾经存在的语言痕迹,揭示其与汉语以及周边语言的复杂关系,为理解中国语言史、特别是汉语方言的早期发展提供宝贵的研究材料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中上古时期(大致相当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汉语形成和演变的早期阶段。在此期间,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多元的语言格局,各地族群的语言既有联系,又因地理隔绝、族群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蜀地,作为中国西南的重要文化区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区别于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化。然而,关于中上古蜀语的直接文献资料极为稀少,这使得对其进行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变得异常困难。 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挑战,试图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周边语言的对比分析,来重建和考证中上古蜀语的面貌。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1. 填补学术空白: 关于中上古蜀语的系统性研究相对不足,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深化汉语史研究: 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上古蜀语的考察,有助于理解早期汉语方言的分化机制,以及西南官话形成的历史渊源。 3. 丰富西南古代史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中上古蜀语的研究,能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族群构成、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新的视角。 4. 促进跨学科对话: 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古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 二、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法 《中上古蜀语考论》的研究核心在于如何从零散的、间接的史料中“发掘”出中上古蜀语的真实面貌。本书的作者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研究策略: 1. 文献考证: 早期文献中的蜀语痕迹: 作者们细致梳理了《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说文解字》、《山海经》等早期汉籍中可能记录的与蜀地相关的词汇、地名、人名等。这些材料虽然可能经过中原汉语的改造和记录,但其中仍可能保留着早期蜀语的语音、词汇特征。 铭刻文献的解读: 尽管中上古时期蜀地直接的金文、石刻等材料相对匮乏,但作者们也会关注即便是在后来发现的、但属于该时期的零星铭刻,进行细致的音韵和词汇分析。 史书中的零星记载: 史书中的一些零星记载,如民族志、风俗记等,虽然不直接是语言学材料,但能为理解蜀地的族群分布、文化习俗提供线索,进而推测其语言特点。 2. 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结合: 字形演变的考察: 对于一些可能属于蜀语词汇的字,作者会考察其在不同时期的字形演变,通过古文字学的知识来推断其早期语音。 音韵模型推测: 结合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以及周边语言的语音特点,作者会尝试构建中上古蜀语可能的音韵模型,对文献中出现的词汇进行语音上的复原和推测。例如,利用《说文解字》等工具书,结合声母、韵母的演变规律,尝试解释一些词语的读音。 3. 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的运用: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存: 蜀地丰富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虽然直接的语言资料不多,但可以通过对出土文物、墓葬习俗、社会组织等的研究,推断当时居民的族属和文化特征,从而间接推测其语言特点。 族群迁移与语言接触: 作者们也会关注考古和历史文献中关于族群迁移、交流的信息,分析不同族群的语言接触情况,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语言融合或替代现象。 4. 周边语言的对比研究: 与汉语的比较: 蜀语虽然有其独特性,但作为汉语的一个早期分支或受汉语影响的语言,必然与早期汉语存在联系。作者们会分析蜀语词汇、语法结构与早期汉语的异同,以确定其在汉语发展脉络中的位置。 与藏缅语族语言的比较: 蜀地位于中国西南,历史上与藏缅语族有长期而密切的接触。作者们会引入藏缅语族语言的材料,对两者进行跨语言的比较,寻找可能存在的同源词、结构相似性,以判断蜀语是否受到藏缅语族的影响,或其本身是否具有某些藏缅语族的特征。这有助于区分蜀语的“汉语性”和“非汉语性”成分。 三、 论著的结构与特色 《中上古蜀语考论》的结构安排上,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虽然具体章节安排需要参考原书,但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 确立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本书的研究奠定基础。 文献梳理与分析: 集中考证与中上古蜀语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语言证据。 语音考证: 运用音韵学理论,对推测出的蜀语词汇的语音进行考证和复原。 词汇考证: 针对可能属于蜀语的词汇,进行来源、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考证。 语法与句法探讨: 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尝试探讨中上古蜀语可能存在的语法特点。 蜀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将中上古蜀语置于更广阔的汉语发展史中,分析其在汉语方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结论: 总结全书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史料基础以及创新的研究方法。四位作者各自的专长在本书中得以结合,使得研究的视角更加全面,论证更加有力。他们不回避研究的困难,对于尚不能确定的问题,也持审慎的态度,力求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测,避免臆断。 四、 潜在的学术价值与展望 《中上古蜀语考论》的出版,对于中国语言史、汉语方言学、西南民族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学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更能启发学者们思考: 古代多语种共存的社会图景: 语言的多样性是古代社会常态,通过对蜀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在语言层面上的多元性。 区域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塑造: 蜀地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语言的面貌?语言的演变又如何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南官话形成的深层历史根源: 了解中上古蜀语的面貌,有助于追溯西南官话与其他汉语方言的分化和融合过程,深化对这一重要方言区的理解。 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上古时期蜀地语言文化的重要窗口。它所揭示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是那段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关于智慧、交流与文明的深刻印记。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文献的解读,未来对中上古蜀语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和细致,本书也必将成为后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部关于上古和中古蜀语的专题研究,我得承认,这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滋味的“硬菜”。作者们在构建其理论模型时,展现了极其严谨的逻辑推演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如何处理那些在现有汉语方言中已经完全消失,但在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尚存蛛丝马迹的词汇遗存。这种跨语种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地理语言分布的认知。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你对语音学、词源学都有一定的基础准备,但一旦你进入到作者构建的语境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这种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探索,更是对一个古代王国历史身份认同的深度挖掘。它像一把精密的考古铲,试图从语言的沉积层中,刨出古蜀王国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其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并非浅尝辄止地谈论“古蜀话是什么”,而是进行了一场宏大的、跨越数个世纪的语言形态演变追踪。我个人认为,它在重构中古蜀语的声母和韵部系统时,展现了极高的创造性和审慎性。不同于一些专注于音系对译的著作,本书更注重将语言现象置于当时的政治和地理背景下进行解释。例如,它如何解释蜀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原核心区的接触和隔离对当地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枯燥的音变规则也变得鲜活起来。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更需要敬畏心才能完全领略其精髓的学术巨著。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微之处,它远非一读即弃的快餐式读物。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绝对是值得的。我将其视为一种智力上的攀登。它没有采取那种试图“普及化”的写作手法,而是直接以最高标准的学术面貌示人。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反而成就了它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面对史料模糊不清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他们会明确指出哪些是基于高度可能性的推测,哪些是确凿无疑的证据。这种诚实的学术态度,比那些过于武断的结论要可靠得多。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语言地图绘制手稿”,标注着已被淹没的河流和山脉。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汉藏语系复杂互动网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它强迫你跳出现有的方言框架去思考语言的流动性。

评分

这本关于蜀语的著作,从它厚重的装帧和中华书局的出版标记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我花了好些时间才啃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原始资料的发掘和梳理工作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词汇和音变,更是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这些失落的语言构建一个清晰的谱系。尤其是涉及到那些零星的碑刻文字和古代文献中的侧注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考证过程,让人仿佛跟随着语言学家们一起,深入到巴蜀文化最隐秘的角落。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古时期不同方言区域的划分,这对于理解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史至关重要。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音韵学术语的密度可能会稍显吃力,但如果你对古汉语、汉藏语系之间的互动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语言学框架,去想象和重构那个曾经辉煌却又神秘的古蜀文明。

评分

我向来对地方史和民族志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有专门的语言学著作能像这本书一样,激发起我如此强烈的共鸣。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蜀”这个概念从地理上的一个省份,提升到了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化共同体的层面。作者们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侧面的、非直接的史料,比如对某些地名、人名中音节的深挖,这使得整个论述过程充满了侦探小说的魅力。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文字学家,但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贯穿始终。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出色,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引文都有清晰的出处可循。它真正做到了“考论”二字,考据扎实,论证有力,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极高的学术标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