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文学序跋集 李今,罗文军,樊宇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48512

汉译文学序跋集 李今,罗文军,樊宇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485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译文学
  • 文学史
  • 序跋
  • 翻译研究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李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512
商品编码:2997719425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汉译文学序跋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08148512
定价:268 元 本店价:214.4 元
折扣:【80】 节省:53.6 元
分类:  →  
货号:1731602
图书简介 全套书共收录1896—1949年的汉译著作序、跋数千种,按初版本的出版时间逐年编排,并由各卷编者对译著信息、译者生平及其他相关内容作了补充注释。", 作者简介 李今(1956- ),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及汉译文学。著有《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海派小说论》《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主编《穆时英全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译文学编年考录及数据库建设(1896-1949)”(2014年立项)等。",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专注于该领域的重要议题、流派演变及文本分析,而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目《汉译文学序跋集》。 --- 《百年回响: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思潮与文本变迁》 导论:时代的镜鉴与文学的嬗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所涌现出的文学思潮、核心议题及其文本形态的演变历程。这一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从传统文人书写向现代文学范式的痛苦而辉煌的转型,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革新,更是民族精神、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重塑过程。本书将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语境,细致剖析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关键性思想运动与文学实践。 第一部分:启蒙与引介——新文学的滥觞与早期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学作为启蒙工具和民族救亡载体的角色。我们首先考察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机制。重点分析梁启超、陈独秀等前辈思想家对文学“为人生”的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借由西方思潮构建起新的审美标准。 随后,我们将深入研讨早期白话小说(如鲁迅的早期作品、早期“新感觉派”的尝试)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上的突破。如何将西方小说技巧融入本土的叙事传统,以及在与传统“人情小说”“谴责小说”的对话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是本部分的考察重点。同时,对早期诗歌(如“新月派”的格律探索与自由诗的成熟)的分析,将揭示新文学在形式探索上的两极分化与融合。 第二部分:左翼思潮与现实关怀的深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文学的社会责任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部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知识界的接受与本土化过程。我们将梳理“左联”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分析其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塑造出新的文学英雄形象和叙事模式。 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如茅盾、巴金等人的长篇小说,展现出对社会结构、阶级冲突和个体命运交织的深刻关怀。本书将细致比较不同流派(如革命现实主义与部分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文本)在处理重大社会议题时的策略差异,探讨文学如何介入历史进程,以及在政治高压下保持其批判精神的艰难路径。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回响与都市经验的捕捉 尽管现实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在积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技巧,试图捕捉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现代性的荒诞感。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派”或称“新感觉派”的文学实践。 通过对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多重叙事视角等手法,来表现都市人群的疏离感、情欲的压抑与精神的迷惘。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这种现代主义的尝试,在与主流的革命文学之间,如何形成一种张力与互文关系,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丰富层次。 第四部分:抗战时期的文学转向与民族精神的凝聚 全面抗战爆发,极大地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焦点和方向。文学再次成为动员民众、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本部分探讨了抗战文学的特点:从关注都市的个人困境转向对广阔乡村和战火前线的关注;从精英化的现代技巧探索转向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 我们将考察“乡土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与转化,分析田园牧歌式叙事如何被充满血性的战斗叙事所取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成功地搭建起知识分子与底层民众沟通的桥梁,使得文学真正融入了全民抗争的洪流之中。 结论:遗存的遗产与未来的视野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总结中国近现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思潮(如进化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西方美学)与坚守本土文化精神之间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们审视这些思潮和文本在今天的解读意义,探讨它们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的参照系和可供批判性继承的遗产。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复杂、立体而非单线性的近现代文学图景,展现其在面对国家存亡与文化重塑时的强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得非常严谨和具有逻辑性。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界定“汉译文学”的范畴,以及在时间跨度上是如何取舍的。好的序跋集,绝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需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使得不同的篇章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期待看到编者对于不同流派、不同语种翻译传统的序跋是如何进行对比和划分的,例如,早期对古典名著的引介与近现代对西方现代思潮的译介,其写作目的和修辞风格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编者能巧妙地在选篇和编排中体现出这种历史的递进与风格的演变,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资料汇编层面,而上升到了具有解读和建构意义的层面。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思考,是区分普通选本和重要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立意和选材角度,让我感到一种耳目一新的学术诚意。它聚焦于“序”与“跋”这一看似边缘却极其关键的文学环节,这本身就体现了编者对文献价值的深刻洞察力。序跋,往往是作者与时代对话、与读者先行交流的第一现场,它们浓缩了创作的动机、背景、困境乃至最终的释怀或期许。我设想,通过汇集这些散落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前的文字,读者可以构建出一幅关于“汉译文学”自身发展脉络的立体图景。它不仅仅是作品的附属品,而是构成文学史料本身的重要拼图。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无疑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把过去需要大海捞针般搜集的碎片信息,整合成了一部触手可及的索引和参考。这份工作量和对文献敏锐度的要求是极高的,由此可见,编纂团队必然是下了苦功,付出了大量的案头精力去甄别、考证和归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品一向在工艺上很有保障,这次也不例外。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恰到好处的纹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不会有拥挤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序跋的呈现方式,很多篇幅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献,出版社在处理这些原始文本时,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墨色的深浅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清晰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草草装订的作品,而是凝聚了编辑团队心血的精品。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也同样值得细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文人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去探索其中蕴含的知识宝藏。我非常欣赏这种将阅读体验提升到物质层面的用心,这对于严肃的学术或文学性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

阅读这些序跋集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会”。那些熟悉的译者、那些曾经震撼过我们的作品,它们在问世之初,作者们是如何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心血的?是踌躇满志,还是百感交集?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技巧来争取读者的理解和信任?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相近的翻译难题或文化冲击时,前辈学者们的应对策略和心态转变。这种第一手的“幕后记录”,远比事后的理论总结更具感染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伟大的译作诞生背后,并非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充满了深思熟虑、自我辩护乃至自我怀疑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真实感,对于当下仍在进行中的翻译实践者而言,无疑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文学翻译领域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迟来的厚礼。它填补了一个重要的文献空白,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难以集中查阅的珍贵文本得以系统化保存。我设想,这本书将成为我案头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之一,每当我在研究某个特定译本的历史背景或某个译者的创作理念时,我都会回到这里,查阅他们自己为作品所写的“序言”或“后记”。这种回归文本源头、追溯作者最初意图的阅读习惯,是深化理解不可或缺的路径。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通往结论的无数条路径,是让研究变得更加扎实和富有历史纵深的基石。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探讨汉译文学史的起点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