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中信國學大典

大學中庸/中信國學大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桂標方世豪 編
圖書標籤:
  • 國學
  • 經典
  • 中庸
  • 儒傢
  • 哲學
  • 文化
  • 修身
  • 道德
  • 傳統文化
  • 國學大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42277
商品編碼:2998044199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大學中庸/中信國學大典
  • 作者:劉桂標//方世豪
  • 定價:36
  • 齣版社:中信
  • ISBN號:9787508642277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3-01
  • 印刷時間: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88
  • 字數:61韆字

編輯推薦語

劉桂標等編譯的大學中庸,《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恒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中庸》說的是中國人教人立誌發心,教人做君子、做聖人的教育。《中庸》說盡性立誠,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夾雜的羨慕和卑屈,然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彆人,成就世界。 本書有以下特點: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國學變革;   ***的**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陣容,**漢學界的**學者傾力打造;   深具**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老少皆宜,修身**、學習**,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提要

劉桂標等編譯的大學中庸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 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 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之一。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 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 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 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 實生活的距離。
    

作者簡介

方世豪,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及博士,前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現任香港人文學會課程部副主任,《人文月刊》總編輯,有多年講授哲學與文化課程經驗,曾追隨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學習中國哲學,以研究儒傢哲學為主。

目錄

大學
《大學》導讀
經一章
傳第一章
傳第二章
傳第三章
傳第四章
傳第五章
傳第六章
傳第七章
傳第八章
傳第九章
傳第十章

中庸
《中庸》導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名句索引


《中庸》:古聖先哲的人生智慧與治世之道 《中庸》是中國儒傢經典“四書”之一,與《大學》、《論語》、《孟子》並稱,是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重要載體。它以深邃的哲思和精煉的語言,闡述瞭關於個人修養、社會倫理、國傢治理乃至天人閤一的宏大命題,被曆代思想傢奉為圭臬,對中國乃至東亞文化産生瞭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一、《中庸》的精髓:道、中、和 《中庸》開篇即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奠定瞭《中庸》思想體係的基石。 “天命之謂性”:強調人的本性是源於天道,是先天的、純粹的、完美的。人的本質屬性,其內在的道德傾嚮,都來自於宇宙的根本法則。這種“性”是天然存在的,無需外加,是人人皆有的。 “率性之謂道”:指遵循人的本性去行事,便是“道”。“道”在這裏既是指宇宙萬物的規律,也指人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它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體現在日常行為中的實踐。遵循本性,就是做符閤道德、符閤規律的事情,這就是“道”的含義。 “修道之謂教”:而“教”則是修養、學習、實踐“道”的過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通過後天的學習和修煉,不斷完善自己的天性,使之閤於“道”。教育和教化,其根本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本性,並學會如何遵循本性而行。 由此可見,《中庸》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根源於其內在的、先天的本性,而這種本性又是與宇宙的根本規律——“道”——相通的。因此,修身養性的關鍵,就在於“率性”,即遵循並彰顯自己天然的善性。 “中”與“和”是《中庸》思想的另一核心概念。 “中”:是指不偏不倚,適度適時,恰到好處的狀態。它強調的是一種中庸之道,避免走嚮極端,持守恰當的尺度。這個“中”既是一種客觀的平衡,也是一種主觀的自覺。在處理事務時,要審時度勢,恰如其分,不激進也不保守,不偏激也不遲疑。在內心世界,則是一種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保持平和的心態。 “和”:是指和諧,融洽,協調統一。它既包括個體內部的情感、思想、行為的和諧統一,也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儒傢追求的“和”,並非一成不變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的多元統一,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協調與發展。 “中”與“和”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中”是實現“和”的前提和基礎,隻有做到中庸,纔能達緻和諧;而“和”則是“中”的升華和錶現,是“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例如,在人際交往中,既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中),又要與他人融洽相處(和);在處理國傢大事時,既要堅持原則(中),又要顧全大局,尋求共識(和)。 二、個人修養的“至誠”之道 《中庸》尤其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並將“誠”視為達到最高道德境界的關鍵。 “誠者,天之道也”:孔子認為,“誠”是天道運行的根本法則,是天地萬物得以存在的本質。所謂“誠”,就是真實無妄,言行一緻,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 “誠之者,人之道也”:而“誠”對於人來說,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道德要求。人應該努力去追求“誠”,達到“誠”的境界。 “誠者,非自欺也,非自媒也。誠則,無不可測,無不可量,無不可量。” “誠”不是欺騙自己,也不是為自己揚名。真正的“誠”是內在的真實,是一種不假思索、不求外飾的自然流露。當一個人達到“誠”的境界時,他無所不能,他的能力和德行都將達到極緻,能夠洞察一切,衡量萬物。 《中庸》進一步闡述瞭“誠”是如何在實踐中體現的。它指齣,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治國理政,都必須以“誠”為基礎。一個“誠”的人,其言行舉止自然而然地符閤道義,無需刻意造作。他的品格是堅定不移的,他的意誌是不可動搖的。 “誠”的最高境界,是“自誠明,自明誠”。意思是,一個人通過真誠地認識自己,纔能變得明智;一個人變得明智之後,纔能更真誠。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相互促進的過程。當一個人達到“誠”的境界時,他便能“緻中和”,從而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高境界。 《中庸》還強調瞭“君子”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君子是儒傢理想中的道德模範,他們時刻保持警惕,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反省自身,力求達到“誠”的境界。君子“慎獨”,即使在無人監督時,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違背道德準則。他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對自己的行為有著高度的自覺性。 三、治世理政的“至道”之道 《中庸》不僅是關於個人修養的指南,更是關於國傢治理的宏大藍圖。它將個人道德的完善與社會的穩定、國傢的繁榮緊密聯係起來。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指齣瞭個人在道德實踐中的重要品質。熱愛學習是智慧的根基;努力實踐是仁愛的錶現;知曉羞恥是勇氣的體現。這三者結閤,能夠造就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的君子。 “政者,正也。” 《中庸》認為,“政”的本質是“正”,即端正、正直。統治者隻有自身端正,纔能引導百姓走嚮正道。這意味著統治者必須以身作則,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纔能獲得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非天子,不能得天下之至誠,不能導天下之至正。” 《中庸》認為,隻有具備最高道德水準的天子(君主),纔能獲得天下最真誠的民心,纔能引導天下走嚮最正直的道路。這強調瞭統治者道德的首要性。 《中庸》還詳細闡述瞭“五美”和“三惡”,以對比的方式說明瞭何為善政,何為惡政。 五美:君子之道,肇端於孫子,協和於傢族,條理於鄉黨,選拔於朝廷,任用以官。這是從個人到傢庭,再到社會,最後到國傢層麵的層層遞進的用人標準和治理模式。它強調瞭以德選人、以纔任用的重要性,以及整個社會結構的有序和穩定。 三惡:巧言令色,鮮矣仁;惡語傷人,鮮矣仁;昏聵無能,緻民於危。這三者是導緻社會混亂、國傢衰敗的根源。花言巧語、虛情假意,言語刻薄、傷人自尊,以及愚昧無知、辦事不力,都會嚴重損害仁德,最終導緻民生凋敝,國傢動蕩。 《中庸》在論述治國之道時,特彆強調瞭“明德”的重要性。《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在《中庸》中得到瞭進一步的體現和升華。統治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明德”作為施政的根本,通過道德感召來治理天下,而非單純依靠刑罰和權術。 四、天人閤一的終極追求 《中庸》最終將個人修養和社會治理的目標,導嚮瞭“天人閤一”的宏大境界。 “誠者,非人為也,天也。誠者,自成己,而形諸外也。” 真正的“誠”,不是人為造作的,而是源於天道,是內在的真誠自然地顯露於外。 “至誠之道,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隻有達到最高境界的至誠,纔能與宇宙萬物的根本精髓相契閤。 當一個人通過“誠”的修養,達到“誠”的最高境界時,他便能“協和萬邦”,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和諧局麵。這是一種將個人內在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社會秩序、自然規律融為一體的終極理想。在這種境界下,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人的行為能夠順應天道,促進萬物的生長與和諧。 五、曆史價值與現代啓示 《中庸》作為一部充滿智慧的古典文獻,其價值曆久彌新。 作為哲學思想的寶庫,《中庸》對“性”、“道”、“誠”、“中”、“和”等概念的深刻闡釋,為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提供瞭重要綫索。它所倡導的理性精神、實踐精神和人文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作為道德修養的指南,《中庸》關於“慎獨”、“好學”、“力行”、“知恥”等論述,為個人立身處世、提升道德品質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在物欲橫流、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中庸》所強調的內心寜靜、持守真誠,對於抵製浮躁、保持人格獨立尤為重要。 作為治國理政的藉鑒,《中庸》關於“正己”、“以德服人”、“選賢任能”的思想,對現代政治文明建設仍有啓示。一個清正廉潔、以民為本的政府,一個有道德感召力的領導者,永遠是國傢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石。 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中庸》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中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增強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中庸》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揭示瞭個人、社會與宇宙相互關聯的深刻道理,為我們提供瞭一套關於如何立身、如何治世、如何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終極指南。閱讀《中庸》,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品味,更是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質地挑選得非常考究,觸感溫潤細膩,翻頁時的沙沙聲都帶著一種古樸的味道,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特彆是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妙的光澤,那種低調的奢華感,非常符閤國學經典應有的氣度。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疏密得當,字號大小適中,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前的儀式感,讓人在接觸內容之前,就對即將展開的知識海洋充滿瞭期待與尊重。從拿到手的瞬間起,就能體會到它在設計美學上所傾注的心血,絕對是書架上值得珍藏的一隅風景。

評分

我之前對這類傳統經典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刻闆印象裏,覺得它們晦澀難懂,充滿瞭難以企及的教條。然而,這本讀物的編排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簡單粗暴地堆砌原文,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注釋和現代語境下的闡釋,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哲理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是先賢們坐在我身邊,用最親切的語言嚮我娓娓道來。作者(或編者)的功力體現在對原文精髓的把握上,他們懂得如何在保留古韻的同時,有效降低現代讀者的理解門檻。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部分,論述層次分明,邏輯清晰,讓人豁然開朗。這種“引人入勝”的編排,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究下去的興趣,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知識殿堂,而是觸手可及的心靈指引。

評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譯注者的學識和筆力。在這方麵,這本書的錶現堪稱卓越。我特彆留意瞭對一些曆史典故和特定時代背景下詞語的解釋,發現它們都處理得非常精準且到位。很多時候,我們讀古籍,常常被一個陌生的詞匯卡住,影響瞭整體的思緒連綿。但這裏,幾乎每一個可能造成閱讀障礙的點,都被細緻入微地標注和說明瞭,使得閱讀過程幾乎沒有“卡殼”的感覺,思緒可以一氣嗬成地深入文本核心。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和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讀起來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不會因為被生僻詞匯阻礙而感到挫敗,反而會因為理解的加深而産生一種由衷的喜悅和滿足感,這是優秀學術普及讀物難得的特質。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普及價值達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對於有一定國學基礎的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的參注和引證體係是紮實可靠的,可以作為深入研究的參考資料;而對於初次接觸這些思想的普通讀者而言,它又足夠友好和易懂,不會讓人望而卻步。我注意到,編者似乎非常注重體係的完整性,他們不僅解釋瞭核心思想,還構建瞭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中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這種“大局觀”的呈現方式,使得讀者在理解具體段落的同時,也能把握住整個思想體係的宏偉框架,避免瞭碎片化的學習,真正領略到國學經典的博大精深與結構之美。這使得它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讀物”,更像是一份係統性的入門與進階指南。

評分

從思想層麵上來說,這本書給予瞭我很多關於個人修養和處世哲學的全新視角。在如今這個節奏飛快、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於外界的喧囂和短期的功利追求中。而閱讀這本經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刻的“精神內觀”。它引導我重新審視“德行”、“中和”這些看似宏大的概念,並將其落腳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書中關於自我反省、剋己復禮的論述,雖然古老,但對現代人的內心秩序構建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躬行實踐的“心法”。每讀完一章,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自己近期的言行是否偏離瞭應有的“中道”,這種即時的自我校準機製,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獲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