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標等編譯的大學中庸,《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恒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中庸》說的是中國人教人立誌發心,教人做君子、做聖人的教育。《中庸》說盡性立誠,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夾雜的羨慕和卑屈,然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彆人,成就世界。 本書有以下特點: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國學變革; ***的**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陣容,**漢學界的**學者傾力打造; 深具**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老少皆宜,修身**、學習**,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劉桂標等編譯的大學中庸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 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 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之一。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 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 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 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 實生活的距離。
方世豪,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及博士,前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現任香港人文學會課程部副主任,《人文月刊》總編輯,有多年講授哲學與文化課程經驗,曾追隨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學習中國哲學,以研究儒傢哲學為主。
大學
《大學》導讀
經一章
傳第一章
傳第二章
傳第三章
傳第四章
傳第五章
傳第六章
傳第七章
傳第八章
傳第九章
傳第十章
中庸
《中庸》導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名句索引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質地挑選得非常考究,觸感溫潤細膩,翻頁時的沙沙聲都帶著一種古樸的味道,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特彆是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妙的光澤,那種低調的奢華感,非常符閤國學經典應有的氣度。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疏密得當,字號大小適中,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前的儀式感,讓人在接觸內容之前,就對即將展開的知識海洋充滿瞭期待與尊重。從拿到手的瞬間起,就能體會到它在設計美學上所傾注的心血,絕對是書架上值得珍藏的一隅風景。
評分我之前對這類傳統經典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刻闆印象裏,覺得它們晦澀難懂,充滿瞭難以企及的教條。然而,這本讀物的編排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簡單粗暴地堆砌原文,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注釋和現代語境下的闡釋,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哲理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是先賢們坐在我身邊,用最親切的語言嚮我娓娓道來。作者(或編者)的功力體現在對原文精髓的把握上,他們懂得如何在保留古韻的同時,有效降低現代讀者的理解門檻。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部分,論述層次分明,邏輯清晰,讓人豁然開朗。這種“引人入勝”的編排,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深究下去的興趣,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知識殿堂,而是觸手可及的心靈指引。
評分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譯注者的學識和筆力。在這方麵,這本書的錶現堪稱卓越。我特彆留意瞭對一些曆史典故和特定時代背景下詞語的解釋,發現它們都處理得非常精準且到位。很多時候,我們讀古籍,常常被一個陌生的詞匯卡住,影響瞭整體的思緒連綿。但這裏,幾乎每一個可能造成閱讀障礙的點,都被細緻入微地標注和說明瞭,使得閱讀過程幾乎沒有“卡殼”的感覺,思緒可以一氣嗬成地深入文本核心。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和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讀起來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不會因為被生僻詞匯阻礙而感到挫敗,反而會因為理解的加深而産生一種由衷的喜悅和滿足感,這是優秀學術普及讀物難得的特質。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普及價值達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對於有一定國學基礎的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的參注和引證體係是紮實可靠的,可以作為深入研究的參考資料;而對於初次接觸這些思想的普通讀者而言,它又足夠友好和易懂,不會讓人望而卻步。我注意到,編者似乎非常注重體係的完整性,他們不僅解釋瞭核心思想,還構建瞭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中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這種“大局觀”的呈現方式,使得讀者在理解具體段落的同時,也能把握住整個思想體係的宏偉框架,避免瞭碎片化的學習,真正領略到國學經典的博大精深與結構之美。這使得它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讀物”,更像是一份係統性的入門與進階指南。
評分從思想層麵上來說,這本書給予瞭我很多關於個人修養和處世哲學的全新視角。在如今這個節奏飛快、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於外界的喧囂和短期的功利追求中。而閱讀這本經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刻的“精神內觀”。它引導我重新審視“德行”、“中和”這些看似宏大的概念,並將其落腳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書中關於自我反省、剋己復禮的論述,雖然古老,但對現代人的內心秩序構建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躬行實踐的“心法”。每讀完一章,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自己近期的言行是否偏離瞭應有的“中道”,這種即時的自我校準機製,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獲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