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相传伪西汉戴德编选,实际约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研究上古社会状况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原书85篇,现存39篇。自北周以来,该书不断有注本问世,清人王聘珍撰写、王文锦点校的这部《大戴礼记解诂》是其中较好的,特点是注重保留旧本原貌,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无杜撰之言。
本书检目
大戴礼记解诂叙录
大戴礼记解诂目录
卷一
主言
哀公问五义
哀公问于孔子
礼三本
卷二
礼察
夏小正
卷三
保傅
卷四
曾子立事
曾子本孝
曾子立孝
曾子大孝
曾子事父母
卷五
曾子制言上
曾子制言中
曾子制言下
曾子疾病
曾子天圆
卷六
武王践阼
卫将军文子
卷七
五帝德
帝系
劝学
卷八
子张闻人官
盛德
明堂
卷九
千乘
四代
虞戴德
诰志
卷十
文王官人
诸侯迁庙
诸侯衅庙
卷十一
小辨
用兵
少闻
卷十二
朝事
投壶
卷十三
公符
本命
易本命
老实说,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担心,毕竟这类古籍的解读,往往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自然,它没有刻意去模仿古文的艰涩,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礼仪规范娓娓道来。每解释一个概念,作者都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细致的剖析,这让原本抽象的礼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些仪轨在眼前缓缓上演。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这些轶闻趣谈不仅活跃了气氛,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深层文化内涵的绝佳切入点,让我不再觉得那些繁复的礼节只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古人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籍注释颇有要求的读者,很多版本只是简单地给出字面意思的解释,缺乏对深层意蕴的挖掘。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真的站在了古代士人的视角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目的。它不满足于“是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道德和政治伦理的部分时,注释的深度简直令人惊叹,它能把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层层剥开,直到触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关怀。这种深入肌理的解读,让我的阅读体验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深度精神交流,让人对“教化”二字的真正含义有了全新的体会,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也随之提升了不少。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特意选了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窗边展开阅读,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心头为之一静。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光是目录的排布就体现了编者的匠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即便是初涉此道的朋友,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到,比如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完全沉浸在文字所构建的那个古老世界里,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如何通过这些文字薪火相传的。这本书的装帧,简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它的诚意。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部愿意沉下心来打磨细节的著作,实在是一种慰藉。我甚至发现,即便是那些篇幅冗长、内容略显枯燥的部分,作者也通过一些精妙的排版技巧(比如使用不同的边栏或引入辅助图表),成功地维持了读者的注意力。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者,知道如何引导一个好学但容易分心的年轻人去理解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学问。这本书的实体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耐心和敬畏,它的价值,绝非几句线上评论所能概括,而是需要你亲手翻阅,才能体会的沉甸甸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体系构建上的宏大视野。它不是零散地罗列条文,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礼”之全景图。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不同篇章之间的逻辑关联时所下的苦功。比如,某个礼仪的起源与它在后世的不同演变,书中都有明确的对照和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连续性的认知。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礼学体系中的位置,感觉像是在玩一个复杂的拼图游戏,而这本书提供的,就是最精准的图示和最关键的拼块。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知识的吸收变得系统而牢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