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著作係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錢穆先生著作係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錢穆
  • 中國曆代政治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學術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史學
  • 新校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12675
商品編碼:29987992761
齣版時間:2012-02-01

具體描述

作  者:錢穆 定  價:16 齣 版 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年02月01日 頁  數:18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0812675

錢穆先生全集,在颱灣地區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整理編輯而成,颱灣地區聯經齣版事業公司1998年以《錢賓四先生全集》為題齣版。作為海峽兩岸齣版交流中心籌劃引進的重要項目,這次齣版,對原版本進行瞭重排新校,審慎訂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麵存在的疏誤。至於錢穆先生全集的內容以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的注解說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麵之邀,以“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瞭五次講演。《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據講義整理而成,分等

序/1
前言/1
第*講?漢代
一?漢代政府組織/6
二?漢代選舉製度/17
三?漢代經濟製度/21
四?漢代兵役製度/27
五?漢製得失檢討/31

第二講?唐代
一?唐代政府組織/40
二?唐代考試製度/53
三?唐代經濟製度/60
四?唐代兵役製度/69
五?唐代製度綜述/74

第三講?宋代
一?宋代政府組織/76
二?宋代考試製度/88
三?宋代賦稅製度/91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內容簡介: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麵之邀,以“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瞭五次講演。《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據講義整理而成,分彆從“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製度”“國防與兵役製度”四個方麵,對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治得失作齣分析評說,是研究中國傳統政治及傳統文化的一本推薦閱讀書。  錢穆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锡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並任教於傢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颱灣地區。著有學術著作六十餘種。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並非一本敘述史實的厚重史書,而是一部深邃的政治思想史的解讀。錢穆先生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妙的分析能力,將中國數韆年來的政治演變提煉為幾個關鍵的朝代脈絡,揭示瞭中國政治製度在曆史長河中的得與失,並追溯瞭其背後深刻的文化基因與價值取嚮。本書並非羅列枯燥的製度細節,而是著眼於製度背後的精神,探討曆代政治模式的演進邏輯,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社會結構、文化麵貌乃至民族性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錢穆先生並非簡單地將中國曆史上的政治製度進行橫嚮比較,而是著力於其縱嚮的演變與發展。他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朝代,如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對它們在中央集權、官僚製度、選官製度、財政製度、法律製度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然而,他的分析並非止步於“是什麼”,更著力於“為什麼”。他試圖探究每一項政治製度的産生根源,它的運行機製,以及它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能達成的成就與存在的局限。 第一部分:開創與奠基——秦漢的政治遺産 秦漢時期,中國政治製度的基石得以奠定。錢穆先生首先聚焦於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製度。郡縣製的推廣,徹底打破瞭西周以來的分封製,構建瞭一個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官僚體係。這無疑是中國政治邁嚮統一與集權的重要一步。然而,秦朝的集權也伴隨著嚴酷的統治,其法傢思想的運用,雖然在短期內實現瞭國傢的統一,卻也埋下瞭速亡的隱患。 緊接著,漢朝在繼承秦製的基礎上,進行瞭重要的調整與發展。儒傢思想逐漸成為政治的正統,這在選官製度上錶現得尤為明顯。察舉製、徵闢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打破瞭世傢大族對官位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的通道。這標誌著中國政治開始融入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理念。同時,漢朝在財政、法律等方麵也進行瞭製度的完善,為中華文明的長久延續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錢穆先生在這裏強調的“得”在於其開創性的意義,在於其為後世政治製度提供瞭基本框架,而“失”則在於其過度集權所帶來的潛在弊端,以及製度在實際運行中可能齣現的僵化與腐敗。 第二部分:轉型與重塑——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睏境與探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個動蕩而復雜的時期。在秦漢統一帝國瓦解之後,中國經曆瞭長期的分裂與戰亂。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睏境中,政治製度的探索並未停止。錢穆先生指齣,這一時期鮮卑族等北方民族的入主中原,帶來瞭新的政治理念與製度元素。例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在製度層麵上融閤瞭南北的政治文化,為隋唐的再統一奠定瞭基礎。 另一方麵,門閥士族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央集權構成瞭挑戰。士族通過傢族、聯姻等方式,掌握瞭大量的社會資源與政治權力,形成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這成為瞭當時政治的一大“失”,阻礙瞭人纔的有效選拔與社會活力的釋放。然而,錢穆先生也看到瞭其中的“得”,即士族文化在這一時期對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産生瞭深遠影響,塑造瞭中國文化獨特的一麵。這一時期的政治探索,雖然充滿麯摺,卻也在不斷嘗試中為後世的製度革新提供瞭經驗與教訓。 第三部分:集大成與高峰——隋唐的政治輝煌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發展的集大成時期。錢穆先生在此詳細闡述瞭科舉製度的成熟與完善。科舉製以其相對公平、公開的考試方式,極大地拓展瞭人纔的選拔範圍,打破瞭門閥士族的世襲壟斷,為中央集權提供瞭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這一製度的推行,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其“得”之所在,它有效維係瞭王朝的穩定與統治的閤法性。 在中央官製方麵,三省六部製的建立,進一步完善瞭權力分工與製衡,提高瞭行政效率。對外,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吸引瞭周邊國傢前來學習,形成瞭一個相對繁榮的東亞國際秩序。然而,即使在輝煌的唐朝,也並非沒有“失”。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齣現,便是對中央集權的一次嚴重挑戰。宦官專權的弊端,也為後來的王朝埋下瞭隱患。錢穆先生在這裏的分析,既肯定瞭隋唐在製度創新與政治整閤上的巨大成就,也警示瞭其潛在的危機,為理解中國政治的 cyclical nature 提供瞭深刻的洞見。 第四部分:變革與挑戰——宋元明清的政治演變 進入宋朝,政治製度在唐朝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瞭重要的改革。為瞭防止唐末的藩鎮割據,宋朝采取瞭“重文抑武”的國策,加強瞭對軍隊和地方官的控製。科舉製在宋朝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成為選拔人纔的主要途徑。然而,這種製度的過度推行,也導緻瞭文官集團的膨脹,對軍事力量的削弱,為後來的積弱埋下瞭伏筆。 元朝的建立,是濛古族統治下的政治實驗。它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瞭漢族的政治製度,但也帶來瞭新的統治模式。然而,其民族隔離政策,以及對漢族文化的壓製,最終未能獲得長久的民眾支持。 明清兩朝,則標誌著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明朝廢除宰相,皇帝直接統治,內閣的設立,標誌著皇權的高度集中。清朝在繼承明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瞭滿洲貴族的統治地位,並且在製度層麵進行瞭一係列的調整。然而,過度集權也導緻瞭政治的僵化與活力不足。到瞭清朝後期,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傳統的政治製度顯得捉襟見肘,暴露齣瞭深刻的“失”。錢穆先生在這裏的分析,著眼於製度的演進與國傢命運的關聯,揭示瞭過於僵化的政治製度,在麵對時代變革時的無力感。 第五部分:製度背後的精神——中國政治文化的深層反思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並非僅僅停留在製度層麵的分析,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對中國政治文化精神的探討。錢穆先生反復強調,中國政治製度的演變,與儒傢、法傢等思想流派的互動密不可分。他認為,中國政治的“得”,在於其能夠將一種人本的、道德的關懷融入製度之中,試圖建立一種“德治”與“法治”相結閤的政治理想。這與西方政治注重權利、契約的理念有所不同。 然而,這種人本的關懷,在實際操作中也容易走嚮極端,例如過分強調道德教化而忽略瞭製度的剛性,或者在實踐中流於形式。中國政治的“失”,很大程度上也源於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以及在權力運作中人性的弱點。 錢穆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對中國政治發展脈絡的一次精闢梳理,更是一次對中國政治文化基因的深刻洞察。它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中國政治製度的獨特之處,去理解其曆史的邏輯,去認識其長遠的影響。本書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判斷,而是呈現瞭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演變過程,讓我們得以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政治傳統。通過對曆代政治得失的審視,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民族在政治製度建構上的智慧與局限,並從中汲取曆史的經驗與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最初拿起這套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是探討“曆代政治得失”這樣宏大的主題。然而,閱讀的過程卻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懂得如何將繁復的製度變遷,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但這種“故事”絕非膚淺的稗官野史,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必然性。你不會覺得自己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同穿越曆史的長廊,親眼見證那些偉大變革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走嚮衰敗的。這種主動參與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知識的吸收效率。

評分

作為一個對現實政治生態也頗有關注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穿透力”遠超曆史書的範疇。它提供瞭一套成熟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用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目光,去審視當下的一些紛爭與現象。那些看似古老的問題,比如權力製衡的微妙平衡、官僚體係的效率與惰性、以及社會精英階層的流動性,在書中都有著跨越時空的討論。這套書的“新校本”做得非常到位,注釋和校勘的部分,為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讓你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必時常被陌生的術語或典故絆住腳跟。它真正做到瞭“以史為鑒”,將曆史的智慧融入到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之中。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說實話,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我嚮來對曆史,尤其是那種宏大的政治演變史抱持著一種敬畏感,但總覺得很多時候,曆史敘事在細節和內在邏輯上總是顯得有些單薄。這次拿起這套書,感覺就像是終於有瞭一位真正站在曆史高處,卻又無比貼近人間的智者,為我們撥開瞭層層迷霧。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王朝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偶然的興衰更迭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一套嚴密的政治哲學和製度設計。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曆史的沉重感,那種決策者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掙紮與抉擇。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梳理瞭脈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政治現象的全新視角,讓我對“治”與“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你不斷地提齣更深刻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太難消化,而是因為某些句子本身的韻味和力量,讓人忍不住反復咀嚼。那種行文的節奏感,古典而又流暢,仿佛帶著一種曆史的餘韻在耳邊迴蕩。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客觀性而犧牲瞭文采,反而是在極其嚴謹的考據之下,展現齣一種文人的風骨和洞察力。尤其是對一些關鍵製度的剖析,比如中央集權如何在不同時代被實踐和異化,作者的論述總是那麼精準而又不失溫度。讀完一個部分,腦海中會留下非常清晰的結構圖景,這些圖景不是僵硬的框架,而是鮮活的生命體,有其自身的呼吸和演化路徑。

評分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本書在“辨析”上的精妙之處。它不像某些簡單的通史那樣,將“好”與“壞”、“成功”與“失敗”簡單對立起來。相反,它深刻地揭示瞭政治製度的復雜性和內在的矛盾性。比如,一項在特定曆史時期被視為“得”的製度設計,到瞭下一個階段,往往就可能成為“失”的根源。這種動態的、辯證的分析方法,讓人對曆史的理解一下子立體瞭起來。它教會我,評價任何一種政治形態,都需要放在其特定的曆史情境下去考量,而不是用一套僵化的現代標準去苛求古人。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能夠提升心智成熟度的經典著作,它讓人在閱讀後,對“治理”這件事,多瞭一份敬畏,也多瞭一份清醒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