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国学十六讲:中国历代兴衰十六讲
定价:29.80元
作者:吕思勉,张荫麟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57265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兴衰十六讲》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剖析社会的发展及变迁,品评帝王将相,纵论历史演化规律,较系统讲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历史爱好者入门之用,也可做历史研究的参考读本。为了更方便当代人阅读,编者对书稿做了体例上的统一和文字上的规范,也增加了一些图片,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希望读者能借此轻松感悟历史的厚重。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历史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哲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伦理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目录
出版前言
讲 夏商周的兴亡
节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周的兴亡
第四节 周朝的兴起
第二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一)
第三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二)
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四讲 秦朝的兴衰
节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节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
第五讲 前后汉的兴衰(一)
节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节 前汉的衰亡
第三节 新室的兴亡
第六讲 前后汉的兴衰(二)
节 后汉的盛衰
第二节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七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一)
节 晋初的形势
第二节 西晋的灭亡
第三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二)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九讲 两晋南北朝的兴衰(三)
节 五胡之乱(上)
第二节 五胡之乱(下)
第三节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讲 隋唐的兴衰(一)
节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节 唐朝的中衰
第十一讲 隋唐的兴衰(二)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十二讲 宋朝的兴衰(一)
节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第二节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第十三讲 宋朝的兴衰(二)
节 北宋的积弱
第二节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十四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十五讲 明朝的兴衰
节 明朝的盛衰
第二节 明清的兴亡
第十六讲 清朝的兴衰
节 清代的盛衰
第二节 清朝的衰乱
第三节 清朝的覆亡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浮夸,也没有学术著作的艰涩难懂。作者的文字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干净、精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服务于他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当他阐述一些复杂的历史哲学概念时,能够用一种极为凝练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比如对于“道统”与“治统”关系的辨析,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在“茅塞顿开”的同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进行跨时代对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不带过多主观的褒贬,而是着力去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及其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成熟稳重的文风,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仿佛是接受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国学导师的教诲,而非仅仅是翻阅一本寻常的历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眼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立刻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历史感。我拿到手后,首先翻阅的是目录,每一讲的标题都像是抛出的一颗引人入胜的钩子,比如“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或者“儒家思想的经世致用”。这种结构安排,初看起来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宏观的、拉网式的梳理,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主题,分解为十六个可以消化、易于理解的单元。我特别欣赏那种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一条清晰脉络的努力。很多同类型的书籍往往陷入细节的泥淖,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视角,它更侧重于解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兴衰更迭,而不是简单罗列“发生了什么”。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探求,无疑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去理解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内在驱动力。那种试图将哲学思想、社会制度与历史进程紧密结合的尝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架构能力,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反倒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引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华文明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系统性、且不失趣味性的入门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教条,却比许多野史笔记更为严谨深刻。作者在构建“十六讲”的体系时,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到中期的发展与调整,再到后期的成熟与挑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种结构设计的好处是,即使你对某个特定朝代了解不多,通过前面对基础理念的铺垫,也能迅速理解后续的兴衰逻辑。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框架”或“工具箱”。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审视权力、道德、文化和地理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记住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更有长远的价值,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们具备了分析一切历史现象的基础能力。
评分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剖析时,总能带给我们一些耳目一新的视角,这才是真正的好书的价值所在。他并非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到的洞察力。比如,在讨论某一朝代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时,作者没有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腐败的官僚系统,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瓶颈与人口压力之间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细腻的分析层次,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传统史学略显简化的结论。这种深挖根源、拒绝简单归因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思考一番,这种被引导着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比单纯的阅读信息输入要满足得多。这本书就像一位优秀的向导,它不仅指明了通往目标的道路,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辨识路边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木的含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二字的认知深度。
评分读完前几讲,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精准把握。他似乎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既有对盛世辉煌时的那种由衷赞叹,也有对衰亡转折点来临时那种深刻的惋惜与反思。这种情感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干巴巴的历史分析,顿时鲜活立体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生动的小故事或者轶闻趣事,这些细节如同点缀在宏大叙事中的珍珠,既能佐证观点,又能有效缓解阅读疲劳。比如,在谈及某个朝代由盛转衰的政治手腕时,他没有采用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决策的细致剖析,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亲眼见证了命运的抉择。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觉得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旧闻,而是可以被当代人理解和借鉴的鲜活经验。这种将历史“人性化”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偏好,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想要知道下一个转折点会如何被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