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9787511312273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97875113122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礼仪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知识普及
  • 青少年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12273
商品编码:299961305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作者 青木
定价 24.80元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9787511312273 出版日期 2011-05-01
字数 页码 37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781Kg

   内容简介
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作者简介

   目录
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1.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国”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国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国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国
15.女真
16.蒙古帝国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国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国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国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总理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学
第五篇 史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国学经典

   编辑推荐
洋洋大观的国学知识百科全书 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国传统国学知识百科全书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
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知识百科全书
现代人不可不知的文化精粹,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国学宝典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对每一位国人来说。国学是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不能不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分为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国学经典等篇章。涵盖了兵制礼制、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天文历法、神秘文化、语言文字、国学掌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终生受益的知识宝库
历史学习的佳读本
畅销不衰的永恒经典
中国家庭的理想藏书

   文摘
国家与王朝
1.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国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家口等4个分区;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国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国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总体而言,六大区系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可以说,这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国,六大文化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2.“天下”的范围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该词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国家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处于中国文化圈以内的日本、朝鲜等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国。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序言
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1.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国”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国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国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国
15.女真
16.蒙古帝国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国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国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国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总理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学
第五篇 史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集结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精粹之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它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朋友们,提供一份全面、系统、易于理解的国学入门指南。 本书的编纂,力求做到“全”与“精”的有机结合。“全”,体现在其内容的广度上。它涵盖了国学的多个核心领域,从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先秦诸子百家,到影响深远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从诗经楚辞的文学肇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从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到天文历法、医学养生、建筑园林、书法绘画、琴棋书画等各个方面,无不涉及。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中华文明的面貌有一个初步但清晰的认识。 “精”,则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与提炼。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中,本书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编者并非简单地搬运古籍,而是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对繁复的古老智慧进行梳理、解读与阐释,力求让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典故,都能够被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哲学思想的讲解,都力求抓住其精髓,避免流于表面。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规律。它并非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结构,而是将庞杂的国学知识,化整为零,以主题式、板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例如,在介绍诸子百家时,会分别阐述儒、道、法、墨、名、农、阴阳等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在讲述文学艺术时,会从诗歌、词、曲、小说等不同体裁入手,介绍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并分析其艺术特色。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对国学知识的整体认知框架。 语言风格上,本书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它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同时也拒绝过度白话而失其原味。编者在翻译、解释古籍原文时,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并辅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阐释,让读者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书中穿插的生动故事、经典案例,更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避免了传统国学读物可能带来的枯燥感。 “超值白金版”的定位,也体现在本书在内容上的丰富性与拓展性。除了核心的国学常识介绍,本书可能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增值内容,以期提供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经典文本选读与赏析: 精选了部分最经典、最富代表性的国学文本,如《论语》选段、《道德经》要义、《诗经》名篇、《唐宋八大家》散文佳作等。这些选段不仅是原文呈现,更配有详细的注释和深入的赏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图文并茂的视觉呈现: 为了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本书很可能采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图,包括古代绘画、书法作品、器物图片、历史遗迹照片等。这些图片不仅是视觉的点缀,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让读者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艺术成就和生活场景。 知识体系的梳理与拓展: 在每个章节的结尾,或者在专门的附录中,可能会提供知识体系的梳理图、思维导图,或者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推荐书目。这有助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方向。 文化名人小传与趣闻轶事: 在介绍各项国学知识的同时,书中可能会穿插介绍相关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屈原、李白、苏轼等。通过简要的小传和一些有趣的轶事,让读者更立体地认识这些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增加阅读的亲近感。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本书也可能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进行介绍,阐述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文化。 古代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展现: 国学并非仅仅是思想与文学,也包含了古代先民在科技、医学、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智慧结晶。本书可能会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介绍,展现中华文明在实用科学领域同样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本书的读者定位广泛,无论是在校学生、国学爱好者,还是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人士,抑或是希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提升人文素养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它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门,是引导读者认识、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伙伴。 总而言之,《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以其全面、深入、通俗、生动的特点,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国学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读本,也是一份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子沉稳大气,拿在手里份量也挺足,感觉就像捧着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让人阅读的时候心情格外宁静。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似乎很结实,翻页的时候很顺畅,不会有那种生怕一不小心就散架的担忧。光是看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氛围都提升了不少档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有品位的家居装饰品。初次接触时,我就被这种“内外兼修”的质感所折服,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也绝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它成功地在快节奏的时代,保留了一份对传统阅读体验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还体现在它对“文化自信”的潜移默化培养上。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思潮所裹挟,反而对自身文化根源产生疏离感。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我们祖先在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时,那种由内而外产生的敬佩和自豪感是无法替代的。这本书在讲述那些光辉灿烂的历史片段时,没有刻意地进行拔高,而是用一种平实甚至略带幽默的笔触,将那些智慧和美德娓娓道来。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积累,绝非是故纸堆里的陈旧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源泉。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连接感——与千年前的智者在精神上的对话,这是一种非常深沉和令人愉悦的体验,它让你在喧嚣中找到了一份坚实的文化立足点。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好几本关于古代哲学和历史的入门读物,但坦白说,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追求通俗而过度简化,以至于失掉了原有的精髓和韵味。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则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故作高深,用词遣句都力求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新手,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同时,它又绝不流于表面,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会非常精准地引出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演变过程,让人读起来有种“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顿悟感。特别是它在阐释一些复杂礼仪或典故时,总能结合生动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这种教学相长的效果,远胜过枯燥的定义罗列。感觉作者是一位真正理解如何将深奥知识转化为易于吸收的“营养餐”的高手,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古籍。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只聚焦于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学派,内容相对片面;要么就是信息量巨大,但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读完后往往是知识点散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在内容覆盖面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宏观的知识框架,从上古的传说一直延伸到近代的思想变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风俗等多个维度。更难得的是,它在介绍这些庞杂信息时,非常有条理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分类,使得原本看似千头万绪的国学知识,被清晰地组织在了不同的模块之下。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了对整个国学图景的认知地图,做到了“纲举目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很难抽出大块时间来静心阅读厚重的典籍。所以,对于工具书和常识类的书籍,我的核心诉求是“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注重实用性,很多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都直接指向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盲区或者误解之处。比如,关于某些传统节日习俗的起源考证,它给出的解释就比我之前听到的各种民间说法要严谨和到位得多。每当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时遇到不解的文化符号,翻开这本书,总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条目,并得到一个简洁而有力的解答。这种即时查阅和即时满足感,让它成为了我书桌上利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真正体现了“常识”的价值——解决日常的疑惑,提升日常的谈资和认知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