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玻璃器皿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很常见的居家用品,书中所介绍的这些玻璃器皿不仅是生活用品,更多是艺术作品。本书介绍了15位玻璃创作人与200多件美丽作品的故事。晶莹剔透、绚烂缤纷、美观精致、实用多样。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玻璃世界!1、 内页采用高克重不伤眼的无光铜,锁线胶订不开裂;
2、 每一位玻璃工匠都有各自的拿手绝活儿,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个精美器皿的制作过程,以及成品的展示和用途;
3、 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总有一款美到你,让你情不自禁把它们带回家!
"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由玻璃工匠亲手打造的玻璃器皿。由于玻璃器皿也是生活用具的一种,因此除玻璃皿、玻璃碗之外,本书还将为您广泛介绍玻璃杯和玻璃瓶等其他玻璃制品。书中收录的玻璃器皿均由玻璃工匠手工制作,了解玻璃工匠的创作构想及设计思路,也可为生活增光添彩。
作者介绍
岛崎千秋,撰稿人,编辑。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股份公司,后成为自由工作者。曾以“工作”为主题,通过女性杂志、经济学杂志、就业信息杂志等媒体渠道,采访过3000多名职场人士。近期,岛崎正在对将“日本手工制造业”视为毕生任务的从业者们进行采访。岛崎千秋主要著作有《藤蔓与草编织而成的筐篮》《日和手制本子》《日和手制杯子》(均为诚文堂新光社出版)等。
目录
"*章 吹制玻璃
辻野刚:1.9m
探索多种方式,尽情享受玻璃器皿带来的乐趣
II* NAHO:苜蓿杯
玻璃中洋溢着稳稳的幸福
草田正树:中型钵“凉水”
希望渐渐体会到玻璃本身的乐趣所在
工坊见习
借助针吹法制作玻璃器皿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部分 盘子
江波富士子:沙拉碗“影画”
展现一个万花筒般色彩斑斓的世界
小西潮:蕾丝茶碗
体态优美,雍容华丽,苛求色彩,方成
工坊见习
使用蕾丝玻璃制作玻璃杯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第二部分 钵
西山芳浩:棱角小瓶
外观波动感*,造型惹人喜爱,*性
原光弘:酒壶
将可活动的框架结构与不易碎的特性作为*目标
松德硝子:薄哈利玻璃杯
运用制作精密仪器所需的匠人技巧,*贴合唇形
工坊见习
借助吹制法制作玻璃杯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第三部分 玻璃杯
第二章 窑烧法、炉烧法、冷却技术
土屋琴:玻璃罐
结构纤细,却蕴藏着能让使用者感到有如神助的强大力量
自己动手试试看
*部分:土屋琴利用玻璃制作小饰物
Nido:烛台
温暖的空气中,*的模糊烛光兀自闪烁
自己动手试试看
第二部分:Nido利用彩绘玻璃制作手镜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第四部分 为美食增光添彩的玻璃器皿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第五部分 让生活充满乐趣的玻璃器皿
中村小春:变体方格纹平盘
色彩的乐趣与陶瓷器般的质感*融合
吉田顺子:豆钵
从新视点中孕育而生,造型简朴却不失温润的切子
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第六部分 用来享用美酒的玻璃器皿
第三章 琉球玻璃
小野田郁子:陶土系列
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创新感性
松田清春:S形纹饰玻璃杯
转变思维,制造出实用性*的佳品
池田章洋:天嘎拉钵
闪耀在冲绳的天空中,映衬出银河之美
数据资料
玻璃的加工工艺
装饰工艺
玻璃器皿的分类介绍
术语介绍
后记
"
试读章节
"江波富士子:沙拉碗“影画”
展现一个万花筒般色彩斑斓的世界
江波富士子:1992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玻璃课程班。在富山玻璃造型研究所进修后,1995年又赴美国海斯塔克夏季学校学习,1995至1997年就职于美国柴达木玻璃杯公司。1998年与玻璃工匠小西潮一同开设玻璃工艺潮工坊,地址位于神奈川县三浦市。2011年在三得利美术馆中开办“朦胧的威尼斯玻璃艺术品展”。
这款沙拉碗会给人带来舒适的静谧感和复古的温柔气息,令人印象深刻,如同在欣赏影画一般。
如此精美的器皿,出自玻璃工匠江波富士子之手。她说,这件器皿的制作灵感来源于令儿时自己深受感动的一本影画绘本。江波制作的玻璃器皿都是由一个个小部件组成的,这也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做到这一点,运用到了威尼斯玻璃技法之一“穆里尼”。
所谓“穆里尼”,就是将制成金太郎糖果(长条形糖果)形状一般的长条玻璃切割成约5毫米的小棒,将200至2000个小玻璃棒组合烧接,再用吹杆卷起,*终加工成器皿的复杂技法。手工制作的*道工序就是将玻璃加工成金太郎糖果状玻璃棒,无论工序有多么复杂艰难,江波都一直在默默地坚持着。
“我从高中开始就立志从事陶艺工作。放暑假的时候,我会到陶匠的工坊中去帮忙。然而当我在一场展览上看到一件玻璃工艺品的瞬间,我被它深深打动了。让当时的我备感震惊的是,如此精美的作品竟然是用玻璃打造而成的,我甚至在那件作品前呆立许久。”
此后,江波便在美术大学中选择玻璃作为。江波在学生时代曾阅读过一本与玻璃相关的书籍,并被其中的“穆里尼”作品深深打动,也对这种技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穆里尼’技法就像十字花针脚的刺绣一样,这也是我对它兴趣*的一大原因。可能也是受我母亲的影响,我小时候就*喜欢母亲做刺绣时的身姿,在她身旁分门别类摆放着几十种刺绣线,*美观,让人赏心悦目。”
此外,江波似乎也认为自己*适合这种工作风格。
“高中时期的暑假我在陶匠的工坊中工作,那时我自己一人在工坊中制作筷笼,我当时感觉那里仿佛就是我的归宿。我认为在安静的工坊中,一言不发地进行手工制作,这才是我应该属于的世界。虽然‘穆里尼’技法需要在椅子上久坐,长时间进行精细化作业,然而我觉得自己仿佛就置身于我本应该属于的那个场景中,制作过程中那段安静的时间,对我来说更是一种享受。”
结束在美国的学习生涯后,江波与玻璃工匠小西潮共同开设了一间工坊。虽然如今江波已经成了一名拥有大量拥趸的*玻璃工匠,但据她亲口所说,她也曾有过为作品风格而苦恼的时期。
而支撑江波坚持下来的转机,是她在2011年收到三得利美术馆邀请,希望她在“朦胧的威尼斯玻璃艺术品展”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般工匠在制作美术馆展出作品时,都会想要挑战大件的作品。然而策展人希望我制作一件‘与平时个展风格相同,小巧精美的禁欲系作品’。正是由于策展人委托我制作贴近生活的作品,才给了我相信自己作品没问题的勇气。”
于是江波便制作了由98个小玻璃杯组的作品,名为“雨后彩虹”。
“我能感受到策展人的想法,他希望我做出在众多*作品中*为突出的那一件。即尽管所有作品都很*,但购买者真正想要的却只有我制作的那一件。这让我再次相信,那件被人所渴望的作品*要能够与艺术大作相媲美。我从使用者和收藏家们那里得到了一些反馈,也逐渐明白,无论是制作器皿作品还是主题造型艺术品,只要是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的就是好作品。我今后也想制作精美的作品,让使用者因为拥有它而感到深深的喜悦。”
"
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日和手制杯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灵感。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是体现一个人生活品味的重要窗口。这本书所展示的玻璃器皿,恰恰符合了我心中对于“精致”的定义。它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奢华,而是一种低调、内敛的优雅。我特别喜欢书里对细节的呈现,比如杯壁的厚度,握柄的弧度,以及边缘的打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决定一件器皿的整体质感和使用体验。书中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将玻璃的晶莹剔透、温润光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冰凉的触感和流动的光线。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没有把这些器皿仅仅当作是“商品”来展示,而是通过对创作过程的侧面描绘,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温度。它让我明白,每一件好的器皿,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选择和搭配餐具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更加期待能够拥有一套真正能提升生活仪式感的玻璃器皿,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之前我对玻璃制品一直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觉得它们都差不多,直到我翻开《日和手制杯子》。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玻璃器皿的认知!它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非常深入地去展现了每一件作品的灵魂。我尤其被书里关于“光”的运用所吸引。不同的玻璃材质,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和色彩,有的像琥珀一样温暖,有的像冰晶一样清冷,有的则像流动的彩虹。书中捕捉这些瞬间的摄影技术真的非常高超,让我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光影变化,仿佛能听到玻璃在光线下发出的细微声音。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对不同制作技法的侧面描写,比如吹制、压制、热弯等等,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足以让我感受到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玻璃杯,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的汗水、智慧和对完美的追求。它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是否也应该有这样的温度和故事?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实用,而是开始追求那种能够带来精神愉悦的美好体验,而这些,正是通过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手工玻璃器皿所能给予的。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收集一些特别的餐具,而《日和手制杯子》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发现!我不是玻璃工艺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和图片都非常直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那些玻璃器皿的独特魅力。书里介绍的每一款杯子,都仿佛有自己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几款看起来特别粗犷,但那种粗犷却带着一种天然的野趣,让人联想到山间的溪流或是海边的礁石。而有的则又细腻得如同少女的梦境,晶莹剔透,捕捉着光线,变幻出各种迷人的色彩。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制作过程的插画和少量文字描述,虽然不多,但足够让你想象到工匠们如何在高温中挥汗如雨,如何用双手塑造出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这种“不完美”恰恰是手制器皿最宝贵的地方,它赋予了每个杯子鲜活的生命力,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工业品,而是带着温度的艺术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的定义都有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当下流行的风格,而是开始欣赏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充满手工痕迹的质朴之美。这本书就像打开了我对生活器物的新视界,让我更加渴望去拥有和使用那些真正能触动心灵的美物。
评分刚拿到这本《日和手制杯子》,虽然名字听起来是关于杯子的,但我拿到手后发现,这更像是一本关于匠人精神和生活美学的画册。我一直觉得,餐桌上的器皿不仅仅是用来盛装食物和饮品的工具,它们更是承载着生活温度和个人品味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真的满足了我对“手制”二字的所有期待。封面那种朴素又不失精致的感觉,就让人立刻安静下来,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些玻璃在匠人手中流淌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对细节的呈现,无论是光线透过玻璃折射出的微妙色彩,还是杯口处那一丝丝手工打磨的痕迹,都仿佛能触摸到创作者的心跳。它没有那种商业化的浮夸,而是回归到最纯粹的“好用”和“好看”。看着这些杯子,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清晨一杯温热的牛奶,午后一杯冰镇的果汁,亦或是夜晚一杯醇厚的威士忌,这些平凡的时刻,因为有了这些精致的器皿,而变得格外有仪式感。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美好生活的指南,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让我对手作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杯子,更是关于如何用美好的器物,去点缀我们寻常的日子,让生活因为这些细微之处而熠熠生辉。
评分我一直对一些复古风格的设计情有独钟,《日和手制杯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偏好。它所呈现的玻璃器皿,并非那种现代感十足的极简主义,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怀旧的质感。我特别欣赏书里那种不加修饰的风格,没有过度追求华丽的装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玻璃本身的材质和形态上。有些杯子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握在手里,那种温润的触感和恰到好处的重量,却能立刻带来一种踏实和安心的感觉。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片,比如杯子被摆放在阳光下的窗台,或者与一些绿植搭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居家氛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细节之中。它鼓励我去发现并欣赏那些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慢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加渴望去拥抱那些能让我感到平静和治愈的美好事物。它就像一本心灵的慰藉,让我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温润而美好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