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帝内经--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定价:16.0元
作者:姚春鹏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011094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其名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全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智慧的殿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物超所值。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做大量的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留白设计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空旷,又能满足我这种“好动”读者的需求。内容上,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章节。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冷冰冰地罗列数据和药方,而是将养生融入了四季的更替、饮食的搭配,甚至是情绪的管理之中。比如,书中对夏季心火旺盛的描述,配上相应的清心安神之法,读来如沐春风。它让人明白,健康不是一个孤立的医学问题,而是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紧密相连的整体生态。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我耳边低语,指导我如何更顺应自然地生活。
评分这套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那种故纸堆里的老学问,没想到翻开扉页,那字体排版竟然如此清晰易读,全然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其中对人体气血运行的精妙描述所吸引。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热衷于解剖和量化,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生命。比如书中对“望闻问切”的细致讲解,与其说是诊断技术,不如说是一种与生命对话的艺术。作者似乎在引导你,不要只盯着病症本身,而要去看这个人,他的生活环境、情绪状态,乃至四季更迭对他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简直是一剂清凉的镇静剂。我尤其喜欢它谈论养生的那几章,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融入在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之中,读起来既长知识,又让人心境平和,仿佛能触摸到几千年前先贤们的智慧光芒。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文化情怀,想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根基到底在哪里。拿到书后,我抱着“啃大部头”的准备,结果发现它在内容组织上非常有章法。它不是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儿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开始介绍基础理论,如同铺设地基,让你对“精气神”这些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随着章节深入,它开始探讨具体病理和治疗原则,这部分的叙述非常具有实操性,甚至让你忍不住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治未病”的推崇,这种预防性的思维模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它不是等你病入膏肓才去救治,而是教你如何在疾病萌芽之前,就通过调整生活细节来规避风险。这种超前的健康观,让我对传统智慧的深度肃然起敬。
评分我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医学的普及读物,但往往读完后觉得知识点零散,不成体系。这套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构建了一个非常自洽的医学理论框架,从宏观的天地运行到微观的人体脏腑,所有的解释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逻辑展开,使得知识点之间能够互相印证,形成一个牢固的认知网络。我不是学医出身,过去对很多中医理论只是停留在碎片化的印象中,读了这本书之后,终于有了一种“串起来”的感觉。特别是关于脉象的辨识,虽然文字描述略显抽象,但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理解那种通过触觉去感知生命细微变化的奇妙之处。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观察自我的新角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我们自身这个最复杂、最精妙的宇宙。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这种“经典”类的书籍,总觉得门槛太高,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些生僻的词汇和拗口的句子绊住脚跟。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编排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似乎明白,要让现代人理解古代的医学智慧,就必须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注释详尽却又不喧宾夺主,关键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精准的阐释,让你在理解原文精髓的同时,不会迷失在字里行间。特别是关于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是一套精密的机械运作图,只不过这“机械”是活的、有生命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中的经络图,尝试去理解人体的能量流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还要令人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系统的操作手册,指导我们如何将这台精密的“机器”维护到最佳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