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隆慶初刻本增補全本,簡體橫排) (明)王陽明 中國書店齣版社

王陽明全集(隆慶初刻本增補全本,簡體橫排) (明)王陽明 中國書店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思想
  • 中國古典
  • 國學
  • 文化
  • 中國書店齣版社
  • 全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煜城弘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14913804
商品編碼:3004231231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王陽明全集(隆慶初刻本增補全本,簡體橫排) 作者 (明)王陽明
定價 168.0元 齣版社 中國書店齣版社
ISBN 9787514913804 齣版日期 2015-10-01
字數 1020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陽明先生的門人徐愛、薛侃、南大吉刻印瞭《傳習錄》。其後錢德洪、鄒守益、歐陽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間又陸續刻印瞭陽明先生的《文錄》《文錄續編》《年譜》等。隆慶六年(1572),禦史謝廷傑巡按浙江時,匯集瞭《傳習錄》《文錄》《彆錄》《外集》《續編》《世德紀》,以及《年譜》《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書》,刊行於世。全書共三十八捲,分為《語錄》《文錄》《彆錄》《外集》《續編》《附錄》,附錄又包含《年譜》《年譜附錄》《世德紀》《世德紀附錄》。這是部陽明先生的全集,以後刊行的各種全集,基本都是依據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齣版的簡體版,是以民國《四部叢刊》所影印的明隆慶刊本《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並參考瞭《四庫全書》本、中華圖書館本等版本,以及從明朝至今關於王陽明的眾多研究成果。

隆慶本《王文成公全書》總共三十八捲,本書在編校上完全遵從原版體例和文本。在此基礎上,增加瞭第三十九捲《舊本未刊語錄詩文補編》和第四十捲《舊本未刊祭文傳記序跋補編》,均為編者在前人搜集基礎上整理而成。全套書名改成《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彆號陽明,謚文成。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或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浙江省寜波市)人。

明朝的思想傢、軍事傢、教育傢、書法傢。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寜王之亂等軍功而封新建伯,隆慶時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後期因軍功而封侯的文官。

王守仁精通儒傢、道傢、佛傢,開創瞭“陽明心學”。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瞭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繼承和發揚瞭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陽明心學”不僅風靡中華,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影響至今。


   目錄

   編輯推薦

明朝隆慶初刻本,增補全本,簡體橫排!

陽明先生畢生的講學語錄和詩文著作,由其門人陸續整理並刊行。*初門人徐愛等刻印瞭傳習錄;明嘉靖年間,錢德洪、鄒守益、歐陽德、王畿等人又陸續刻印瞭陽明先生的文錄、文錄續編、年譜;隆慶六年,禦史謝廷傑巡按浙江時,*終匯集瞭傳習錄、文錄、彆錄、外集、續編、世德紀,以及年譜、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書》,公三十八捲。這是首版的陽明著作的閤集。本次齣版的簡體版,就是以這一版《全書》為底本編校的。在編校上完全遵從瞭原版體例和文本。

明末至今,王陽明散遺一些詩文和語錄被陸續發現。為盡可能完整的呈現陽明思想,本書將這些內容單獨編輯成兩捲“補編”,附於書尾。這套全集因此可以說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王陽明全集》。

梁啓超:要真正理解王陽明的學問,宜讀《王陽明全集》!

梁啓超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寫道:“讀此(指《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陽明全集》。因陽明以知行閤一為教,要閤觀學問事功,方能看齣其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硃、陸諸集。”

本套《王陽明全集》不僅收錄瞭王陽明畢生語錄和文章,還收錄瞭明代以來關於王陽明的各種傳記、年譜、祭文,以及關於王陽明著作的各種序跋。對於讀者充分瞭解王陽明,以及理解陽明心學,實在是必不可少。

明代以來的重要曆史人物,全都讀過這套書!

徐階、黃宗羲、劉宗周、張居正、何心隱、張廷玉、曾國藩、左宗棠、章太炎、康有為、嚴復、梁啓超、孫中山、蔡元培、陳獨秀、毛……

對王陽明很有興趣

2015年會見日本學者福山和青木昌彥時說:“他講的是心學,我對王陽明很有興趣!這幾年我能抽空堅持讀書,不容易。我腦海裏浮現王陽明“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兩句話。可以說,王陽明心學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融閤造就瞭明治維新的精神世界。”


   文摘


教條示龍場諸生 (摘自第三冊《續編一》第231頁)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誌;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立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誌矣。

勤學

已立誌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誌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錶裏一緻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改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於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凝沮,而甘心於汙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責善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緻其婉麯,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摘自冊《傳習錄上》第32頁)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摘自冊《傳習錄下》第128頁)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違’,天即良知也;‘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瞭是非,隻是非就盡瞭萬事萬變。”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裏,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睏學功夫,亦隻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飛報寜王謀反疏 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摘自第二冊第87頁)

正德十四年六月初五日,節該欽奉敕:“福州三衛軍人進貴等脅眾謀反,特命爾暫去彼處地方會同查議處置,參奏定奪,欽此。”欽遵,臣於本月初九日,自贛州啓行,至本月十五日行至豐城縣,地名黃土腦。據該縣知縣等官顧佖等稟稱,本月十四日寜府稱亂,將孫都禦史、許副使並都司等官殺死;巡按及三司、府、縣大小官員不從者俱被執縛,不知存亡;各衙門印信盡數收去,庫藏搬搶一空;見監重囚俱行釋放;舟楫蔽江而下,聲言直取南京,一麵分兵北上。各官皆來沮臣不宜輕進。其時臣尚未信,然逃亂之民果已四散奔潰,人情洶洶,臣亦自顧單旅危途,勢難復進。方爾迴程,隨有兵卒韆餘已夾江並進,前來追臣。偶遇北風大作,臣亦張疑設計,整舟安行;兵不敢逼,幸而獲免。

本月十八日,迴至吉安府,據知府伍文定等稟稱,地方無主,乞留暫迴區畫。遠近軍民亦皆遮擁呼號。隨據臨江府並新淦、豐城、奉新等縣各差人飛報,寜府遣兵四齣攻掠,拘收印信,及拿掌印官員,調取兵快,水兌糧船盡被驅脅而去等因。臣奉前旨,欲遂徑往福建。但天下之事莫急於君父之難,若彼順流東下,萬一南都失備,為彼所襲,彼將乘勝北趨,旬月之間,必且動搖京輔。如此,則勝負之算未有所歸,此誠天下安危之大機。慮念及此,痛心寒骨,義不忍捨之而去。故遂入城撫慰軍民,督同知府等官伍文定等調集兵糧,號召義勇。又約會緻仕鄉官右副都禦史王懋中、養病評事羅僑等,與之定謀設策,收閤渙散之心,作起忠義之氣;相機乘間,務為躡後之圖,共成犄角之勢,牽其舉動,而使進不得前,搗其巢穴,而使退無所據。日望天兵之速至,庶解東南之倒懸。伏望皇上省愆咎己,命將齣師。因難興邦,未必非此。

臣以弱劣多病,屢疏乞休,況此地方之責,本亦非臣之任。今茲扶病赴閩,實亦意圖便道歸省。臨發之前,已具哀懇。賫奏之人去纔數日,適當君父之急,不忍失此事機,姑復暫留,期紓國難。候區畫少定,各官略可展布,朝廷命師一臨,亦遂遵照前旨,入閩瞭事,就彼歸看父疾。進不避嫌,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於主,臣之心也。直行其報國之誠而忘其緩命之罪,求伸其哀痛之情而甘冒棄職之誅,臣之罪也。

竊照都禦史王懋中,評事羅僑,忠義自許,纔識練達;知府伍文定,果捷能斷,忠勇有謀。纍立戰功,皆抑而不賞,久淹外郡,實屈而未伸。今江西闔省見無一官,若待他求,緩無所及;乞遂將各官授以緊要職任,庶可責之拯溺救焚。其餘若裁革兵備副使羅循,養病副使羅欽德,郎中曾直,禦史周魯,同知郭祥鵬,省親進士郭持平,驛丞李中、王思等,雖皆本土之人,鹹秉忠貞之節,況亦見在同事,當多難之日,事宜從權,庶剋有濟。

再照寜府逆謀既著,彼若北趨不遂,必將還取兩浙,南擾湖、湘,窺留都以斷南北,收閩、廣以益軍資。若不即為控製,急遣重兵,必將噬臍無及。

又照撫州府知府陳槐,臨江府知府戴德孺,贛州府知府邢珣,袁州府知府徐璉,寜都縣知縣王天與,豐城縣知縣顧佖,新淦縣知縣李美,奉新縣知縣劉守緒,泰和縣知縣李楫,南安府同知硃憲,贛州府同知夏剋義,龍泉縣知縣陳允諧,及闔省各官今見在者,乞敕吏部就於其中推補本省方麵知府兵備等官,庶可速令供職。其有城守之責者,亦各量升職銜,重其權勢,使可展布。

又照南、贛軍餉,惟資鹽商諸稅。近因戶部奏革,顧募之兵無所仰給,悉已散遣。今未兩月,即遇此變,復欲招募,將倚何資?輒復遵依敕旨,便宜事理,仍舊舉行。然亦緩不及濟,必須先於兩廣積儲軍餉數內量藉一十餘萬,庶幾軍眾可集,地方有賴,國難可平。

緣係飛報地方謀反重情事理,為此具本專差捨人來儀親賫,謹題請旨。

案行各分巡道督編十傢牌(摘自第二冊《公移一》第199頁)

照得本院巡撫地方,盜賊充斥;因念禦外之策,必以治內為先。顧蒞事未久,尚昧土俗;永惟撫緝之宜,懵然未有所措。訪得所屬軍民之傢,多有規圖小利,寄住來曆不明之人,同為狡僞欺竊之事;甚者私通賊,而與之傳遞消息;窩藏奸宄,而為之盤踞夤緣;盜賊不靖,職此其由。閤就行令所屬府縣,在城居民,每傢各置一牌;備寫門戶籍貫,及人丁多寡之數,有無寄住暫宿之人,揭於各傢門首,以憑官府查考。仍編十傢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背寫本院告諭,日輪一傢,沿門按牌審察動靜;但有麵目生疏之人,蹤跡可疑之事,即行報官究理。或有隱慝,十傢連罪,如此庶居民不敢縱惡,而奸僞無所潛形。為此,仰抄案迴道,即行各屬府縣,著落各掌印官,照依頒去牌式,沿街逐巷,挨次編排,務在一月之內瞭事。該道亦要嚴加督察,期於著實施行,毋使虛應故事。仍令各將編置過人戶姓名造冊繳院,以憑查考;非但因事以彆勤惰,且將旌罰以示勸懲。

客座私祝 丁亥 (摘自第三冊《外集 雜著》第189頁)

但願溫恭直諒之友來此講學論道,示以孝友謙和之行。德業相勸,過失相規,以教訓我子弟,使毋陷於非僻。不願狂懆惰慢之徒來此博弈飲酒,長傲飾非,導以驕奢淫蕩之事,誘以貪財黷貨之謀,冥頑無恥,扇惑鼓動,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嗚呼!由前之說,是謂良士,由後之說,是謂凶人。我子弟苟遠良士而近凶人,是謂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將有兩廣之行,書此以戒我子弟,並以告夫士友之辱臨於斯者,請一覽教之。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摘自第三冊《外集二》第102頁)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麵,隻是良知更莫疑。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傢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

彆諸生(摘自第三冊《外集二》第104頁)

綿綿聖學已韆年,兩字良知是口傳。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矩齣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握手臨歧更何語?殷勤莫愧彆離筵!

中鞦 (摘自第三冊《外集二》第105頁)

去年中鞦陰復晴,今年中鞦陰復陰。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韆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鞦節!

(摘自第四冊《年譜一》第4頁)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歲,寓京師。

龍山公迎養竹軒翁,因攜先生如京師,先生年纔十一。翁過金山寺,與客酒酣,擬賦詩,未成。先生從傍賦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颱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客大驚異,復命賦蔽月山房詩。先生隨口應曰:“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明年就塾師,先生豪邁不羈,龍山公常懷憂,惟竹軒公知之。一日,與同學生走長安街,遇一相士。異之曰:“吾為爾相,後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颱,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先生感其言,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嘗問塾師曰:“何為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為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龍山公聞之笑曰:“汝欲做聖賢耶?”

(摘自第四冊《年譜一》第10頁)

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

先生始悟格物緻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

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麯,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緻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嚮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閤,因著《五經臆說》。居久,夷人亦日來親狎。以所居湫濕,乃伐木構龍岡書院及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以居之。思州守遣人至驛侮先生,諸夷不平,共毆辱之。守大怒,言諸當道。毛憲副科令先生請謝,且諭以禍福。先生緻書復之,守慚服。水西安宣慰聞先生名,使人饋米肉,給使令,既又重以金帛鞍馬,俱辭不受。始朝廷議設衛於水西,既置城,已而中止,驛傳尚存。安惡據其腹心,欲去之,以問先生。先生遺書析其不可,且申朝廷威信令甲,議遂寢。已而宋氏酋長有阿賈、阿劄者叛,宋氏為地方患,先生復以書詆諷之。安悚然,率所部平其難,民賴以寜。



   序言

《陽明心學集成》 編撰: 曆代陽明學研究者 內容簡介: 《陽明心學集成》是一部全麵而深入梳理、研究和展現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精髓的大型學術叢書。它匯集瞭曆代以來對王陽明及其學說進行梳理、辨析、闡發、評騭的精華文獻,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完整、多角度的心學研究範本。本書的編撰,不僅是對王陽明思想的一次集大成式的呈現,更是對陽明心學在中國哲學史乃至世界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的一次深刻挖掘。 捲一:陽明生平與時代背景 本捲聚焦於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所處的曆史環境。我們將詳細考述王陽明(1472-1529)的生平事跡,從其坎坷的仕途、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到其心學思想的孕育、發展與成熟。通過對明代中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麵的深入考察,揭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思潮,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塑造瞭王陽明的人生經曆和思想走嚮。重點將放在其“知行閤一”的實踐經曆,如平定寜王之亂、宸濠之亂等,這些軍事成就並非與他的哲學思想割裂,而是其“事功”與“心學”相結閤的生動體現。同時,本捲也將探討王陽明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如李贄、羅欽順等的思想碰撞與交流,力圖還原一個鮮活、立體、真實的曆史人物形象,並說明其思想産生的曆史必然性。 捲二:心學核心理論體係解析 本捲將對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論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深入的剖析。我們將圍繞“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事上磨練”等陽明心學的基本範疇展開。 心即理: 詳細闡釋王陽明如何將儒傢“天理”內化於人的“心”,認為心體本身就是天理,無需外求。我們將探討其“心即理”如何突破程硃理學“理在事外”的局限,強調主體性的張揚,並分析其對後世心性論的影響。 緻良知: 深入解讀“緻良知”的含義,即發明人人心中的道德自覺能力。我們將考察“緻良知”如何成為王陽明實踐工夫論的核心,其“發明”的途徑與方法,以及其如何與“事功”緊密結閤。 知行閤一: 這是陽明心學最具代錶性的命題之一。本捲將詳細闡述“知行閤一”並非將知與行割裂,而是強調認識的真正完成在於實踐,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認識的深化。我們將辨析曆代對“知行閤一”的不同理解,並深入分析其在道德修養、社會實踐中的意義。 事上磨練: 探討王陽明提齣的通過具體事務、實踐經曆來磨煉心性、體悟真理的方法。我們將分析“事上磨練”如何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剋服睏難、解決問題來達到道德的升華。 此外,本捲還將涵蓋陽明心學的其他重要理論,如“萬物一體”的宇宙觀,對“聖人”的理解,以及其對儒傢經典的新闡釋等,力求構建一個全麵而清晰的心學理論體係圖景。 捲三:陽明心學實踐工夫論 本捲著重於闡釋王陽明心學的實踐工夫,即如何通過一係列方法和途徑來達到聖賢的境界。我們將詳細介紹其“四句教”的奧義,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格物,善惡既除,閑邪存誠,盡是格物。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四句話並非簡單的口訣,而是蘊含著深刻的體悟與實踐指導。 “無善無惡心之體”: 揭示心體本然清淨的狀態,不受善惡二元對立的束縛。 “有善有惡意之動”: 說明意念的活動會産生善惡的區分,這是認識的開端。 “知善知惡是格物”: 闡釋“格物”就是認識和分辨意念中的善惡。 “善惡既除,閑邪存誠,盡是格物”: 強調“格物”的最終目的在於掃除私欲,保存真誠純粹的心體。 本捲還將深入探討“事上磨練”的具體實踐意義,例如在居官、治軍、教育等不同領域如何運用心學智慧。我們將分析陽明學徒如湛若水、聶豹、王畿等人的實踐心得,以及他們如何將陽明心學發揚光大,形成不同的學派側重。本捲力求展現陽明心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強調實踐、體驗和行動的生命哲學。 捲四:陽明心學的影響與傳播 本捲將全麵考察王陽明心學在中國乃至東亞的傳播及其深遠影響。 在中國本土的傳播: 詳細分析陽明心學如何在明代後期和清代前期迅速傳播,其在士大夫階層、官僚係統、乃至普通民眾中的接受程度。我們將考察陽明心學與科舉製度、社會道德觀念、政治思潮的互動關係,分析其對當時社會思想格局的衝擊和重塑。 對東亞的影響: 重點考察陽明心學如何傳播至日本、朝鮮(今韓國)、越南等地,並在當地生根發芽,形成獨特的本土化陽明學。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對陽明心學的接受特點、研究成果以及對其社會文化産生的具體影響。例如,在日本,陽明學曾對明治維新時期的思想界産生重要影響。 對近現代中國思想的影響: 探討陽明心學在近現代中國思想變革中的作用,包括其在反抗侵略、啓濛救亡、以及改革開放後的思想再解放等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分析梁啓超、蔣介石等現代人物對陽明心學的推崇,以及其思想遺産在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建設中的潛在價值。 捲五:陽明心學研究的曆代評騭與現代解讀 本捲緻力於呈現曆代學者對陽明心學的不同評價與理解,並結閤當代的學術視角進行深入解讀。 曆代評價: 梳理自明代至今,曆代學者對王陽明及其心學的各種評價,包括支持、批評、質疑、發展等。我們將分析這些評價的時代背景、學術立場和思想依據,例如,早期批評者如李贄對陽明學“專尚吾心,不求諸事”的擔憂,以及清代考據學傢對陽明心學“空疏”、“離經叛道”的指責。 現代學術研究: 集中展示當代學者在王陽明心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涵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視角。我們將探討現代學者如何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對陽明心學進行重新審視和闡釋,例如,如何看待其“心即理”的認識論意義,如何理解“緻良知”在個體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掘陽明心學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專題研究: 本捲還將收錄一係列圍繞陽明心學特定議題的深入研究,如陽明心學與儒釋道三教的融閤,陽明心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陽明心學在藝術、文學、教育等領域的體現等,力求呈現陽明心學思想的多元麵嚮和廣闊研究前景。 《陽明心學集成》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客觀的史料梳理,深刻的思想解讀,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王陽明心學深邃世界的門戶。它不僅僅是一套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揚,一次對人類智慧寶庫的深度挖掘。通過對陽明心學的係統呈現,我們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傳統哲學的興趣,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並將其精神內涵與當代社會發展相結閤,為構建更美好的社會提供有益的精神資源。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這種震撼源自於對一個人精神力量的由衷敬佩。王陽明的心學,在許多方麵突破瞭以往儒學的藩籬,將個體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本書完整地呈現瞭這種思想的“爆發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放下書本,深思良久,去體會那份“滿街都是聖人”的豪邁與自信。它提供瞭一種對抗世俗紛擾、迴歸本心的強大精神支柱。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內聖外王之道感興趣的讀者,這套書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疆界,使我對“吾心自有光明世界”有瞭更真切的理解。

評分

閱讀的體驗是極其沉浸的,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思想激蕩的明代。書中對具體曆史情境的還原度很高,讓你在閱讀王陽明論述時,能體會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睏境與突破。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緻良知”的論述,它不僅僅停留在書麵的理論,而是融入到具體的軍事、政治、乃至個人修養的方方麵麵。這種將哲學思想落地生根的實踐精神,對於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依然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每一次讀到他如何調和內心衝突、如何化解外部壓力,都會被那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力所震撼。全書的文字節奏感把握得很好,時而如高山流水般流暢,時而又如霹靂驚雷般振聾發聵,閱讀下來酣暢淋灕,精神為之一振。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王陽明的全部著述,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文化傳承意義。它承載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追求內心秩序與外在實踐統一的最高理想。對於想要係統瞭解明代中後期思想史的同好來說,這無疑是繞不開的裏程碑式著作。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對“隆慶初刻本”的增補和校訂,體現瞭齣版社對文本精準性的不懈追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這部作品具備瞭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它並非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材料,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反復研讀、時時體會的“參道之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仿佛文本的深度會隨著讀者的閱曆增長而自然顯現。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初拿到手就被它那沉穩厚重的質感所吸引。紙張的選擇恰到好處,既有老書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穿越時空的溫度。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的排版,簡體橫排的處理方式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現代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福音。它在保留瞭原版古籍的精髓與莊重感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便利性,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晦澀難懂的文本,變得觸手可及。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跨越時代的對話,那種油然而生的敬畏感與親近感交織在一起,讓人愛不釋手。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封麵題簽的處理,也看得齣齣版社在緻敬經典上的用心良苦,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內容上,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匯編瞭王陽明的著作,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心學地圖”,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到這位偉大思想傢的核心觀念之中。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思想體係的構建過程,從早期的挫摺與探索,到最終“知行閤一”的圓滿境界,每一步都邏輯嚴密,層層遞進。那些耳熟能詳的語錄在原典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鮮活立體,不再是孤立的口號,而是有著深厚實踐基礎的哲學命題。特彆是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辯證環節,編者通過增補的內容進行瞭精妙的梳理和補充,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初學者也能窺見陽明心學那令人心摺的魅力,這種兼顧學術嚴謹性與大眾普及性的努力,實在值得點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