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遠鄉的手,以及手作》
定價:59.00元
作者:三榖龍二
齣版社:湖南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56802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繼《木之匙》《日日器物帖》後,日本木藝大師三榖龍二帶來散文集《遠鄉的手,以及手作》。
沿著成長的足跡,三榖龍二重訪福井、京都和鬆本,與生活在三座城市裏的手藝人、工坊主傾心交談。
這是一次對往日人生的迴望,也是對日本手工藝的曆史、今生和未來的叩問。
福井是手作之鄉,我榖盆、越前漆、岩佐黑闆、山元眼鏡商會……福井手藝人為日本貢獻瞭彆具特色的手作工藝。
京都是傳承之都,木工黑田辰鞦、瓷土藝術傢娓奈奈子、紙藝傢井上由季子……在日本,沒有任何地方比京都更重視匠人精神的傳承。
鬆本是工藝新城,鬆本工藝祭、瀨戶內生活工藝祭,手藝人與使用者在這座城市聚集交流,工藝與生活的交匯在這裏重新開始。
帶著一雙記憶之眼與現實之眼,三榖龍二與手作的美、生活的美真誠相會。
目錄
福井
去福井 旅行開始
我榖盆
手作之鄉八軒町
雨鎮
眼鏡
鑒賞力 製作力
京都
黑田辰鞦的工作間
圓柱形茶筒
中量生産的工坊
甜品與活版印刷
新河
手與心的關係
瓷土工作
鬆本
從京都到鬆本
登上小山丘
市內的水井
一個人的時間
鼕夜的快樂
露天溫泉與書
時光重疊的城市
鬆本工藝祭
生活 手作
手中的小小漩渦
拒絕束縛
後記
作者介紹
三榖龍二
木藝師,畫傢,裝幀設計師,日本設計委員會成員,“生活工藝”的倡導者和領軍人物。
他是當代木質器物的開拓者,在日本年輕人中引發瞭使用“好用不貴的木質小物”的風潮。
除瞭各種平麵和立體的作品以外,三榖龍二也參與瞭伊阪幸太郎的《哦!爸爸們》《重力小醜》和本哈德施林剋的《朗讀者》等書籍封麵的製作。籌備並持續參與日本*的工藝博覽會“鬆本工藝祭”,後又發起“工藝的五月”“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等活動。
著有《日日器物帖》《木之匙》《三榖龍二的木器》等。
譯者小米呆
七十年代初生於湖北,學生生涯在東北,畢業於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化專業。現旅居日本。
譯作有《做衣服》(山本耀司著)、《好物100》(鬆浦彌太郎 、伊藤正子著)、《深夜食堂 嚴選之味》(飯島奈美、安倍夜郎著)等。
文摘
序言
說實話,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太多浮躁的作品,大多追求快速的視覺衝擊和即時的滿足感。但這本書的定價和齣版社的選擇,讓我本能地覺得它是有分量的。我是一個對材料和工藝有執念的人,比如木頭的紋理、泥土的顆粒感,它們在經過人的雙手打磨後,會散發齣一種獨特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人與物”之間的深刻連接。它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展示最終成品的美感,更要挖掘創作過程中的那種專注和沉浸。比如,在製作一件陶器時,泥土在轉盤上鏇轉,手如何感受並引導它塑形的過程,那種對自然材料的敬畏和馴服,纔是手作最迷人的地方。我很想知道,[日]三榖龍是如何將這種東方特有的“侘寂”(Wabi-sabi)美學融入到對遠鄉手作的觀察中的。那種不完美中的圓滿,殘缺中的永恒,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珍藏的寶貴經驗。
評分這本關於“遠鄉的手,以及手作”的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溫暖而又疏離的氣息。我最近剛好在整理舊物,翻齣瞭母親年輕時用過的幾件小物件,那些粗糙卻帶著溫度的針綫活,讓我對“手作”這件事有瞭新的理解。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質樸的、仿佛經過歲月洗禮的紙張質感,就已經成功地把我拉入瞭一個慢下來的時空。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帶著我們穿梭於不同的地域,去觀察那些被時間忽略的、但又真實存在著的“手藝”。那種手工製作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物品本身,更是一種情感的承載和文化的記憶。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指尖流淌齣的、關於故土、關於傳承的故事。也許,每一道褶皺,每一次縫補,都是一段無聲的敘述,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這絕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製作某種流行飾品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漫遊,去探訪那些在快速發展中被我們遺忘的,關於“慢”的哲學。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信息顯示它是湖南美術齣版社的作品,並且作者是日本人。這種組閤讓我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的期待。一方麵,日本文化中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匠人精神的推崇是眾所周知的;另一方麵,美術齣版社的背景意味著它在圖像呈現和版式設計上會有較高的水準。我希望這本書的插圖或攝影作品能夠極大地增強文字的感染力。我設想,那些關於“手”的特寫鏡頭,皮膚的紋理、指關節的彎麯、沾染的顔料或泥土的痕跡,都應該是清晰而富有錶現力的。這種視覺上的衝擊,能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勞動的美感和歲月的痕跡。這不是那種工業流水綫上批量生産的“美”,而是時間打磨齣來的、帶有生命印記的獨特光芒。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每天用手完成的那些瑣碎日常,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遠鄉之手”中,發現一份久違的、屬於自己的創造力。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檔關於修復舊傢具的紀錄片,其中一位老木匠的話至今令我難忘:“每一道劃痕都是這個東西的年輪。” 這讓我對《遠鄉的手,以及手作》産生瞭極大的共鳴。我猜這本書的內容會很“重”,不是指篇幅厚重,而是指它蘊含的情感重量。它不應該隻關注“技術層麵”的指導,而更應該聚焦於“精神層麵”的傳承。比如,一個古老的編織技法,它背後可能隱藏著當地的氣候、信仰甚至社會結構。作者是否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深層信息?我更偏愛那種帶有田野調查色彩的敘述方式,那種走訪鄉村、與老藝人促膝長談的場景。隻有真正沉浸在那個環境中,纔能理解為什麼有些手藝會被世代堅守,即使它在現代社會看來是如此“低效”和“不切實際”。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張通往那些“失落的技藝檔案室”的門票。
評分從書名的“遠鄉”二字來看,這本書應該帶有強烈的地理和文化跨度。我個人對旅行文學和文化人類學結閤的作品情有獨鍾。我期待的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風景介紹,而是深入到生活肌理中的細節描摹。例如,在某個偏遠的村落裏,人們是如何利用當地最易得的材料——可能是竹子、獸皮或是某種植物縴維——來製作日常工具的?這些工具的設計,必然是經過瞭無數次實踐檢驗的“最優解”。而且,這種“最優解”是針對特定環境的,一旦離開瞭那個環境,這些手作可能就失去瞭原本的意義。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這種“在地智慧”的尊重與記錄。這種智慧是教科書教不齣來的,它需要日復一日的勞作、失敗與總結纔能形成。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地域特色傳遞齣來,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手作的書,而是一部活著的文化地理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