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毛衣到包包,密实的钩织设计
定价:36.00元
作者:今村曜子,Hoshi Misuki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80360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毛衣到包包,密实的钩织设计》收录了使用12种立体钩织技巧钩编而成的26款钩针编织作品,不同于以往常见的钩针编织衣物,本书中的每个钩织的花样都立体、紧密且厚重,如同棒针编织出来的一样,即便是冬天也能很好的御寒。每个作品都十分精美独特,是一本小而精的棒针编织书。
目录
■ Flag bag 翻盖包 page 06■ Tote Bag 大手提包 page 08■ Pocette 小挎包 page 10■ Room Shoes 家居鞋 page 13■ Capelet 小斗篷 page 15■ Vest 毛线背心 page17■ Pouch 化妆包 page 19■ Cardigan 纯毛对襟毛衣 page 21■ Cluch Bag 晚装包 page 23■ Cap 毛线帽 page 25■ Boston Bag 波士顿提包 page 27■ Pants 毛线短裤 page 29■ Corsage 胸花 page 30■ Patchwork Bag 拼花包 page 32■ 钩针编织的基础技法 page 82
作者介绍
今村曜子 Yoko Imamurabr日本的编织品设计师、画家。 1985 年开始接受预定制作原创的编织作品。1989 年至 2001 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美术工艺大学学习美术以及工艺。2008 年与编织娃娃的艺术家 Hoshi Mitsuki 组成了一个编织企划制作的工作室,不仅活跃于各种作家活动,还同时发表了共同编著的书籍作品。日本 Vogue 学院的讲师。个人主页 : 14.o.ne.jp/`yokoiman/brbrHoshi Mitsukibr自学编织娃娃的技巧,于 2002 年开设了狗狗形象娃娃钩织的网站,以钩织犬类为中心制作手工艺品。出版的众多图书受到外行业内很高的评价。这次作为此书的企划与制作担当。个人主页 : hoshi-mitsuki./
文摘
序言
这本新出的钩织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渴望将爱好提升到新境界的手艺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主要沉迷于那些大开孔、松散的蕾丝花样,总觉得钩出来的成品缺乏一种坚实的手感和耐用性。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重点放在那些花哨的镂空设计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针法、线材搭配乃至张力控制,来达成一种“密不透风”的结构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基础针法如何演变出密度变化时所采用的图示,清晰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立刻领悟其中的奥妙。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钩,更是在传授一种结构思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钩织物看起来那么挺括,而我的却总是软塌塌的。光是学习如何处理边缘和转角处的加减针,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那些以前总觉得是难点的部分,在这里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展现出一种工业设计般的精准感。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用书里介绍的这些高密度技巧来钩织一些需要承重的物品,比如储物筐或者坐垫,效果一定会非常惊艳。这本书真正拓宽了我对钩织“可能性”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披肩和装饰品。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现在很多手工书为了追求低成本,图片的清晰度和光线处理都非常粗糙,让人看着就觉得眼睛累,更别提细节的辨认了。但这本书完全不同,每一张成品图都仿佛经过精心打光,色彩饱和度恰到好处,重点是,那些用来演示密实编织纹理的特写镜头,简直是高清放大的艺术品!你能清楚地看到每一根线圈是如何紧密地咬合在一起,那种立体感和凹凸感跃然纸上。更令人赞叹的是,它没有过度依赖复杂的图解符号,而是大量采用了“步进式”的实物照片指导,从第一针到收针,每一步的线位、钩针的角度,都有配图辅助说明。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尝试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纹理时,心中充满了底气,不再需要频繁地翻回前几页去核对基础知识。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站在你身边,用最清晰的视觉语言告诉你:“看,就是这样钩的,别急,慢慢来。”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比晦涩的文字描述有效一百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极简主义”在钩织领域的完美诠释。在如今这个追求复杂、炫技的时代,很多教程都倾向于堆砌各种华丽的民族风或费时的多色拼接。然而,这本书却坚定地选择了“单色、高密度、强结构”这一路线,并从中挖掘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层次。你不需要五颜六色的线材,仅仅是选对一两种中性色调的毛线,利用光影在密实纹理上形成的自然阴影变化,就能创造出高级感十足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其中介绍的几种“伪提花”技法,它们通过改变针脚的深浅和位置,在单一色调中制造出类似提花或浮雕的效果,既保持了密实的手感,又增添了视觉的趣味性,完美避免了传统提花带来的线材缠绕和背面凌乱的问题。这种返璞归真、注重内在质感的风格,让我觉得自己的手艺品味也跟着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体会到“少即是多”的真谛。
评分作为一个有一定基础,但追求功能性和耐用性的编织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如何让我的作品更实用”。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完全抓住了我的痛点。它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用密实针法钩出一块平整的布料,而是将这些技法巧妙地应用到了实际的“物件”制作中。例如,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具有稳定底部的圆形或方形的章节,简直是我的福音。以往我钩的碗状物体,底部总是松垮,放不了多少东西。这本书则通过特殊的起针和前几圈的密度调节,使得成品能够稳稳地立住,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衬垫。而且,书里还探讨了如何利用不同密度的区域来创造出“弹性”和“支撑力”的平衡,这对于制作需要一定形变的实用包袋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脑海里已经构思了好几个准备用书中学到的技法去改造我衣橱里那些软塌塌的钩织收纳篮的计划。这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本“实用家居钩织结构优化手册”。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材料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深入的见解。很多钩织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出“推荐使用XX粗细的线配YY号的针”,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纤维特性(比如棉线的吸水性、羊毛的蓬松度、合成纤维的韧性)如何影响最终钩织物的密度和垂坠感。书中甚至有针对“如何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调整钩织密度”的建议,这对于追求极致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黄金信息。例如,在潮湿地区,如何通过更紧密的针法来防止钩织物过度拉伸和变形;在寒冷地区,如何利用特定的厚实编织层来最大化保暖效果。这种从材料科学和应用场景出发的讲解,使得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的层面,更是上升到了“如何选择和设计”的高度,让我对未来选择材料和应对复杂项目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