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年度) 9787302487852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年度) 97873024878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红斌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设计
  • 园区
  • 数据分析
  • 发展指数
  • 中国
  • 区域经济
  • 产业研究
  • 创新
  • 2017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7852
商品编码:3014530764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年度) 作者 蒋红斌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87852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对中国设计类园区及其中设计公司的基础数据进行的统计及研究,以此反映园区及其入驻设计相关企业的现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于本地产业环境的支持情况、提升当地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为入驻企业提供良性发展环境的基本情况等。本书适合国家、各级地方、相关协会以及各园区经营管理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从事相关设计及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章综述

1.1 探索中国设计园区的社会发展机制 2

1.2 各年度的研究成果说明 12

第2 章方法与路径

2.1 研究思路 24

2.2 整理方法 27

2.3 执行和支持研究的相关机构与单位 35

第3 章相关政策的汇集

3.1 综述 42

3.2 设计相关政策总览 43

3.3 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政策 50

3.4 工信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 59

3.5 文化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 67

3.6 其他部委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71

第4 章全国设计类园区的分型与名录

4.1 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 78

4.2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 80

4.3 工信部工业设计中心建设 83

4.4 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87

4.5 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建设97

4.6 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100

4.7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105

4.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107

4.9 我国各地区设计类园区建设 109

目录

XIV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 年度)

第5 章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分析与解读

5.1 设计类园区发展外因解析 124

5.2 设计类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综述 133

5.3 园区综合发展力基础情况分析 136

5.4 园区社会化服务能力情况分析 150

5.5 园区自主立项与产学研情况分析 157

5.6 驻园企业发展能力情况分析 161

5.7 纳入考察的园区名录 163

第6 章园区发展指数示意图呈现

6.1 2016—2017 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说明 166

6.2 2016—2017 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 168

第7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7.1 评选目的 180

7.2 评选方式 180

7.3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罗成 183

7.4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王果儿 186

7.5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邓斌 190

目录

XV

第8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驻园机构与企业

8.1 驻园设计机构与企业的评议说明 194

8.2 驻园机构与企业介绍 195

8.3 设计园区推荐的驻园机构与企业列表解析228

第9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研究者深访

9.1 深访的思路 244

9.2 对中国设计园区发展研究者的深访 245

9.3 深访的总结 291

参考资料 293

后记 299


   编辑推荐
对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设计事业发展领域持续进行的长达7年的研究分析

   文摘






   序言

精研中国区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一本聚焦于地方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力的深度报告 书名: 《赋能区域:中国新经济驱动下的产业集聚与空间重构研究报告(2018-2020)》 ISBN(示例): 9787520709123 核心主题: 本书聚焦于2018年至2020年间,在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的宏大背景下,中国不同类型区域(如老工业基地、沿海城市群、内陆增长极)如何通过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践与经验总结。报告摈弃了传统单一的园区评价视角,转而以区域经济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了要素流动、创新生态、制度环境如何共同塑造区域产业竞争力。 --- 内容概述与章节结构 本书汇集了多学科视角下的实证研究成果,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产业规划师及区域经济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和数据支撑。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五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理论重构与评估框架的升级(第1-3章) 本部分首先对既有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指出在技术迭代加速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传统基于区位优势的解释模型已显不足。 第一章:新发展理念下的区域经济驱动力转换: 分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具体映射到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中,重点剖析了“双循环”战略对内部市场重塑和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影响。 第二章:超越传统指标的区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提出了一套包含“创新产出效率、绿色发展韧性、人力资本集聚度、制度开放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强调了动态演化和相对优势的识别。 第三章:产业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空间布局的颠覆性影响,分析了“技术溢出效应”在不同行政层级间的传播路径。 第二部分:国家级战略区域的创新实践与挑战(第4-7章) 本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战略区域(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对其在重大战略下的产业协同和要素整合进行个案解剖。 第四章: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创新链条的协同布局: 侧重分析了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向河北、天津的有效转移机制,以及三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情况,特别关注了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第五章: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战略下的绿色制造转型样本: 探讨了长江沿线省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识别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技术集群的形成路径。 第六章: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与跨境要素流动的驱动效应: 重点分析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资本、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在湾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及其对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七章:中西部崛起:内陆高地如何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研究了中西部省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避免低端锁定,转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带。 第三部分: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评估(第8-10章) 此部分聚焦于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营商环境优化中的角色,对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第八章:营商环境的软实力竞争:地方政府服务效率的跨区域比较研究: 引入了基于企业满意度和行政审批时长的指标体系,比较了不同行政层级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第九章:产业政策的“搭便车”与“过度干预”的边界: 通过对财政补贴、土地供给等政策工具的回归分析,识别出政策支持的临界点,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平衡“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第十章:地方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支持研究: 关注地方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LP/GP)如何精准滴灌高科技初创企业,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四部分:新兴产业集群的微观生态分析(第11-13章) 本部分深入到具体的、快速成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析其独特的“化学反应”。 第十一章:先进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集群的知识溢出网络: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为例,绘制了其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图谱,识别出关键的知识节点和知识孤岛。 第十二章:生物医药产业的“政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模式: 考察了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药物企业和地方医疗体系如何形成闭环,加速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第十三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效率: 分析了从动力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再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程度,揭示了技术标准统一在加速产业规模化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区域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第14-15章) 总结前文的研究发现,为未来三年的区域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第十四章:构建适应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区域发展韧性: 探讨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传统高耗能产业的再布局和替代能源产业的培育策略。 第十五章: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 提出建立跨区域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为构建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带提供制度性建议。 ---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满足于对既有产业园区的静态盘点和打分,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通过构建新的评估框架,本书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到技术创新、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对区域竞争力的深层影响。 它提供了大量基于2018-2020年一线调研和高频数据清洗的实证结果,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行为、政策工具的边际效应分析,为制定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本书是理解中国如何通过系统性重塑区域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产业研究报告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数据容易失真,或者样本选择存在偏颇。然而,这本书的出版方背景(虽然我在此不点明)往往意味着它背后有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能够接触到更官方、更全面的统计源头。这给了我一个理由去相信这份“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清晰:开篇界定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中间主体部分可能是按区域板块划分的详细数据表格和对比分析,最后一部分可能才是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和政策建议。如果能看到一些新兴设计中心如何“弯道超车”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些中西部城市的园区在成本控制和特定细分领域(如智能制造与设计结合)的指数表现,会不会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设计高地?这种跨区域的横向比较,往往能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从书名上来看,《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这个标题本身就透露着一股“硬核”气息,这绝不是那种可以放在咖啡桌上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注定是属于案头工作的必备参考书。我注意到“2017年度”这个限定词,这说明它提供的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快照,这在研究领域至关重要。当我们试图追踪一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时,年度报告就是最好的时间戳。我特别好奇它如何构建和定义“发展指数”这个核心指标。是侧重于设计产值的贡献率?还是更侧重于人才聚集度、知识产权产出,亦或是国际合作的广度?不同的侧重点,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产业画像。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各个区域在指数构成要素上的差异化优势,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而上升到了区域战略对比分析的高度。这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乃至设计公司选择落户地点,都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带着一丝沉稳和学术气息的蓝色调,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肃且用心的研究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厚度和感受一下纸张的质感,就能体会到编撰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所花费的心血。它似乎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或轻松阅读体验的读物,更像是一份详实的行业报告,直指中国工业设计领域最核心的那些数据支撑。我猜想,对于任何一个身处设计园区管理、产业规划或者相关学术研究岗位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测量工具,试图去量化那些原本难以捕捉的“设计力”和“区域竞争力”。我期待书中能有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统计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政策和宏观趋势,转化为可供操作和参考的具体指标体系。毕竟,在快速迭代的工业时代,没有数据支撑的论断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份资料的出现,无疑为行业内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刻度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号(ISBN 9787302487852)显示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学术专著,这通常意味着它经历了一轮较为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内容把关。这与那些网络上零散流传的行业白皮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行业分析报告或进行课题申报的人来说,一本有据可查、出版规范的资料是多么宝贵。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学术论文或政府报告中,引用“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的某个具体数值时,都会直接追溯到这本书。它的角色更像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官方编年史”或“标准参考手册”。虽然内容可能略显枯燥,需要耐心去解读那些密集的数字和图表,但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知识积累,才是推动一个领域真正专业化和成熟化的基石,这一点,我非常赞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制造业升级的观察者,我深知“设计”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战略地位。过去我们强调“中国制造”,而现在,更重要的是“中国设计”。这本研究报告恰恰聚焦于承载这种转型的具体载体——工业设计园区。这些园区是政策的试验田,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的神经中枢。因此,对这些园区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就等同于对整个设计产业生态进行体检。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软指标”的量化:比如,一个园区内设计公司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合作深度如何?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率是多少?这些看似虚无的连接点,恰恰决定了一个园区是徒有其名,还是真正具有创新活力。如果书里能够对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给出量化的解释模型,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