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荀子
定价:35.00元
作者: 荀况,王学典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6442763
字数:
页码:3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荀子》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苟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荀子》选取了其中具代表性的十二篇,包括劝学、天论、解蔽、非相、王制和议兵篇等,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给予了更为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苟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目录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作者在论述人性本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毫不退缩的洞察力,尤其令人震撼。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整套社会秩序的必要性。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后来某些流派将人描绘得过于理想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于“性恶论”的阐述,绝非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建立在一整套严谨的逻辑推演之上,旨在强调教育、约束和外在环境塑造的主导作用。读完后,我不再轻易地以‘好人’或‘坏人’来简单标签化身边的人和事,而是开始思考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社会机制的构建,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探讨了为政之道,特别是关于如何治理一个动荡不安的邦国,其中对于“礼”与“法”关系的阐述,简直是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采取绝对化的立场,而是精妙地将二者视为相辅相成的两翼。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证,离开了道德教化和人格培养的“礼”,法律条文必然沦为冰冷的工具,难以获得民众的真正拥护;反之,没有健全的制度和约束的“礼”,又容易演变成矫饰和虚伪。这种辩证的思维,放在今天来看,对于处理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张力,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君主应有的胸襟和气度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枯燥的政治哲学描绘得波澜壮阔,让人在阅读时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贤哲在稷下学宫中激扬文字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一格,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了那种做旧的仿麻布材质,触感粗粝而富有质感,中央的烫金字体虽然简约,却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儒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米白色的纸张配上略微偏小的宋体字,在保证阅读舒适度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古籍的韵味。装订工艺可见用心,每一页都平整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无需担心散页的问题。更值得称道的是,随书附赠的那个小小的书签,上面印着几句与古代思想相关的精妙格言,每次合上书本,都能从中获得一丝宁静的反思。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就能让整个书房的格调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手中的这份思想遗产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全书的篇幅不算冗长,但其思想密度却高得惊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很多段落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搁下书本,起身踱步思考片刻才能真正消化其意涵。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洁有力,不尚华丽辞藻,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核心。尤其在论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段落时,那种对自然规律的冷静观察与对人类社会演变的深刻洞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而又悲凉的气韵。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严肃对话,它强迫读者审视自己的根基、社会的基础以及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秩序,是一部能让人‘动脑’,而非仅仅‘动眼’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古代哲学经典的阅读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术语艰涩,难以索解。然而,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生硬地逐字翻译,而是结合了历代注疏的精髓,用现代的语汇进行阐释,同时对那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概念,都做了详尽的注释和补充说明。比如,对于某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带有特殊指涉的官职名称,译者不仅给出了现代的对应,还附上了该职位在那个时代权力范围的简要说明。这使得即便是对先秦历史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跟上作者的论述脉络,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频繁查阅工具书的烦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