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行記箋注
定價:38.00元
作者:杜環
齣版社:華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75474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經行記箋注》是我國近代學者張一純先生參考《通誌》《通考》《太平預覽》《太平寰宇記》《古今圖書集成》《古行記校錄》等文獻資料對(唐)杜環著《經行記》所記相關內容的考證注釋。其資料豐富詳實、論據充分,不僅豐富瞭《經行記》的內容,也對當時中外交通互動的情況作瞭整理介紹,史料價值非同一般。尤其作者考證注釋時,對材料的取捨應用以及有的放矢行文敘事,更值得我們效仿學習之。
內容提要
《經行記》是杜環在唐與大食帝國爆發的怛邏斯之戰中被俘並留居大食十餘年,後來根據自己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寫成的,*早記錄伊斯蘭教及其有關國傢社會曆史情況的中文典籍。書中記述瞭當時大食帝國統治下的西亞、中亞諸國的山川地理、氣候物産、政治經濟和風土人情。《經行記箋注》是近代學者張一純先生引經據典,對《經行記》所記相關內容的考釋。其內容豐富詳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
目錄
一?拔汗那國/ 001
二?康?國/ 007
三?師子國/ 013
四?拂菻國/ 015
五?摩鄰國/ 025
六?大食法、大秦法、尋尋法/ 027
七?波斯國/ 031
八?石?國/ 033
九?碎葉國/ 037
一〇?大食國/ 057
一一?末祿國/ 071
一二?苫?國/ 077
附?錄
從怛邏斯戰役說到伊斯蘭教之早的華文記錄/ 085
亞俱羅考/ 125
唐代中國文化與巴格達城的興建/ 149
杜環與耶路撒冷(鞅薩羅)/ 169
杜環遊曆大食國之路綫考/ 183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傢,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唐天寶十年(751年),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軍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曆西亞、北非。寶應初年(762年)乘商船迴國,寫瞭《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書,有一韆五百餘字保留至今。
箋注者簡介
張一純(1913—1967),原名張崇,曾用名張煦,浙江瑞安縣人。1933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史地係。1943年8月至1945年9月,任福建協和大學曆史係講師。1952年由其師史學大傢梁園東推薦,在山西大學曆史係任教。張一純先生治學嚴謹,著作甚多,《經行記箋證》一書為其代錶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巧妙布局,體現瞭編輯者深厚的功力。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主題綫索鋪陳,而是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結構。初讀時,你可能會被某些看似跳躍的概念所睏惑,感覺知識點散落而缺乏整體感。然而,一旦你堅持讀到某一關鍵轉摺點,之前所有零散的碎片便會如同磁鐵般瞬間吸附到位,形成一個宏大而清晰的知識全景圖。作者似乎深諳人類學習的認知規律,故意將一些核心概念的深度解析安排在不同的章節中,通過反復的、不同側麵的闡述,確保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夯實對該概念的理解。這種由淺入深、再由點及麵的推進方式,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豁然開朗”的驚喜感。它要求讀者保持耐心,相信編者的設計,一旦信賴這種結構,迴報將是遠遠超齣預期的知識積纍和思維體係的重塑。我甚至開始期待每一次的“迴溯”——迴顧前文,會發現新的理解層次。
評分這本《經行記箋注》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沉穩的靛藍色,觸感上帶有細微的麻布紋理,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又不失精緻的氣息。燙金的書名字體,筆畫蒼勁有力,與背景的深藍色形成瞭強烈的視覺對比,既莊重又不失典雅。內頁的紙張選取上,可以看齣編輯的用心良苦,紙質偏米白,厚度適中,不僅有效減輕瞭閱讀時的視覺疲勞,翻閱起來也有一種厚實的滿足感。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其排版布局,正文采用瞭經典的雙欄對開形式,既保證瞭信息量的集中,又不至於顯得過於擁擠。而那些精妙的箋注部分,則巧妙地被安排在瞭頁邊空白處,字體略小卻清晰可辨,使得主體內容與注釋之間保持瞭完美的平衡,閱讀起來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這種對手感、視覺和閱讀體驗的全麵考量,讓初次接觸這本書的人,便能感受到齣版方對知識傳承的敬畏與尊重。每一次將它從書架上取下,撫摸著封麵,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儀式感的準備,預示著即將踏入一段深度探索的旅程。可以說,單從物質形態上來說,它就已經超越瞭一般齣版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
評分關於這本書的注釋係統,我必須給予高度評價,這絕非是簡單的“畫蛇添足”,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點睛之筆”。我注意到,許多現代學術著作的注釋往往隻是提供簡單的齣處引用,或者對晦澀詞匯做機械解釋。然而,這本《經行記箋注》的箋注部分,其價值幾乎可以與正文比肩。編者似乎對原作者的思想體係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批注不僅僅是“這是什麼意思”,更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個意思”以及“它與前後文的關聯性是什麼”。例如,當原著中涉及到一個典故時,箋注者不僅會追溯到典故的源頭,還會對比不同流派對同一典故的不同解讀,甚至會巧妙地引入一些側麵的史料佐證作者觀點的閤理性。這種多維度的、富有生命力的注解,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原著背景知識的覆蓋麵。它讓那些原本隻為少數專傢所知的學術脈絡,清晰地呈現在普通讀者麵前,有效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又不犧牲學術的嚴謹性,這在眾多古籍整理工作中,是極為罕見的成功範例。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在行文遣詞上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又飽含深意的筆觸,讓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節奏,細細咀嚼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深層含義。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構建齣他所描繪的場景或理論框架。這並非因為內容晦澀難懂,而是因為其邏輯構建得過於精密和嚴謹,每一個論點似乎都是建立在前一個論點堅實的基礎上,環環相扣,幾乎不留任何可以被輕易攻破的縫隙。那些看似尋常的描述,一旦結閤其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當時的語境去理解,便會立刻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展現齣驚人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觀念時所采取的態度——不是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提供多角度的審視,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判斷的基石。這種不將“標準答案”強加於人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思考,使得閱讀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成為一種主動構建知識體係的主觀能動過程,體驗感極為豐富。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整體感受,那便是“沉澱”。現在的快餐文化盛行,我們習慣瞭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但閱讀《經行記箋注》卻需要一種刻意的慢下來。它不迎閤讀者的急躁,反而要求我們進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冥想狀態。我發現,這本書非常適閤在深夜,萬籟俱寂之時進行研讀。關掉一切電子設備的乾擾,點上一盞暖黃色的颱燈,手捧此書,那種與時間拉開距離的感受是無與倫比的。它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心性的磨礪和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的培養。讀完一個章節,需要的不是急著去翻下一頁,而是靜坐片刻,讓那些文字的力量沉澱下來,與自身的經驗和思考産生緩慢的化學反應。這本書就像是一壇需要時間發酵的美酒,它的醇厚和迴味無窮的價值,隻有耐下心來細細品嘗的人纔能真正體會。它給予的遠超書本本身,更像是一種對專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重新喚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