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辑,凡收诗话二十九种,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书局印行。这是记清人何文焕所辑历代诗话而编成的一部诗放丛书。 《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收录的诗话,在当时以至后来都有一定影响,如记载坦掌故的本事诗,论述诗艺诗法的风骚旨格,纠正苏黄偏重用事押韵之流弊的岁寒堂诗话,专讲诗学理论的艺苑葩言,评论诗人得失的诗镜总论,追溯源流体制的江西诗派小序等等,对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都有其参考价值。
本事诗一卷
乐府古题要解二卷
诗人主客图一卷
风骚旨格一卷
欢林诗话一二卷
诚齐诗话一卷
庚溪诗话二卷
杜工部草堂诗话二卷
夏古堂诗话一卷
艇齐诗话一卷
藏海诗话一卷
巩溪诗话十卷
对状夜语五卷
岁寒堂诗话二卷
江西诗派小序一卷
娱书堂诗话二卷
滹南诗话三卷
梅间诗话三卷
吴体部诗话一卷
诗谱
升菴诗话十四卷
艺苑箴言八卷
国雅品一卷
四溟诗话四卷
歸田诗话三卷
逸老堂诗话二卷
南濠诗话一卷
麓堂诗话一卷
诗镜总论一卷
这套“续编”的价值,更在于它填补了现有研究的某些空白区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选本或通史著作,往往只选取了那些被主流文坛反复引用的经典评论片段,而大量富有洞见、代表了特定时期思潮的“边角料”式的诗话,则散佚或淹没不彰。这套书的编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进行“考古式”的发掘和整理。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许多我此前未曾谋面过的、出自某些地方志或小册子的珍贵材料,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具体某位诗人或某一诗派的评价谱系的认知。它不再是单向度的评价链条,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多源头的、立体化的审美取向。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要深入中国古典诗学批评史的学者或深度爱好者而言,这套书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续”,更是对历史细节的“复原”。
评分深入探讨其学术贡献,这套“续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它不仅仅是史料的汇集,更是一种方法论的展示。通过系统地比较不同时代对同一首诗或同一位诗人的评价是如何迭代和异化的过程,读者可以清晰地领悟到“诗话”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的动态本质。例如,当我们将某位唐代诗人的评价放在宋人的批评视角下观察,再对比清人对这种宋代评价的反思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审美标准的流变。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评论的收录和并置,体现了编者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他们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提供了足够的原始材料,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尊重历史原貌、强调多元解读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书的学术厚度和参考价值,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终结性的著作,而是一个激发进一步探索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握住了一段流淌千年的文化脉络。纸张的质地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廉价纸张,带着淡淡的书卷气,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装帧的配色和字体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雅致的气韵,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一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内容的庄重感。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三册书在设计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但又各自微妙地体现出内容上的侧重,比如上册可能更侧重早期诗歌评论的脉络梳理,封面设计会显得更为古朴大气;而下册可能涉及更晚近的评述,装帧上则可能在细节上增添了一丝明快感,虽说是续编,但整体视觉呈现却丝毫不显零散或拼凑,反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学。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无疑是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即便是单纯将它摆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人每次目光扫过,都能感受到其蕴含的深厚底蕴。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类文史资料时,最大的顾虑就是其学术性是否过于枯燥,内容是否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然而,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他们对历代诗话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展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框架,让你能够循着时间的长河,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碰撞,直至形成后世的评判标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许多看似孤立的诗歌评论点滴,都在作者的串联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典故和人物的生平背景,注释详尽而不冗余,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也让普通爱好者能够毫无障碍地深入领会文本的精髓。这种叙事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导引,使得原本可能板着的脸孔的学术著作,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仿佛是与历代文人隔空对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从实际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体现了对读者友好的极大关怀。在浩如烟海的引文和评述中,清晰的字体选择和合理的行距处理,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处理引文出处时所采用的标注方式非常得体,它既保证了学术引用的规范性,又避免了频繁跳页查找源头带来的阅读中断感。不同于一些古籍整理本动辄采用的繁复校勘符号,这套书的注释系统设计得更为“现代”和易读,它似乎懂得如何将厚重的学问以最轻盈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我甚至不需要时刻备着放大镜或强光手电筒,就能在各种光线条件下轻松阅读,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咖啡馆或旅途中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可以说,在阅读体验的舒适度上,它几乎做到了极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