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1989年生,山西長治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1980年代以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與文化現象批評。
已齣版《更新自我:當代文化現象中的個體話語》(文化藝術齣版社2021年版),並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讀書》等雜誌發錶文章40餘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度優秀論文奬、中國文聯第七屆“啄木鳥杯”優秀文藝評論(2022)等榮譽。
序 言
賽先生:當代中國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錢理群)
導 論
“文學中國”遭遇“賽先生”之後
一、走齣實驗室:“科學”的社會化
二、“情動於中”:科學故事在述說什麼?
三、“現代文化的不安定層”:一種文學生存論
四、賽先生升格運動與文學轉型
上 篇
曆史轉軌中的“賽先生”:
文學的“遊說”與“遊離”
第一章 社會主義文化與科學話語的復雜張力
——以蔣子龍的工業題材小說為例(1975—1982)
一、曆史與文學的轉軌:“老乾部”變身“新人”
二、三種工作法:“管理科學”“關係學”與投機主義的鏇渦
三、難以同行的“賽先生”與“德先生”:過渡時期的乾群關係
小結:“老乾部”敘事的背麵:“老工人”退場
第二章 “科學傢英雄”的誕生及其後果
——論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一、“愛”與“美”的主體抒情機製
二、改寫“又紅又專”:“政治感”的變遷與“知識人”的誕生
三、從“珠峰”到“人間”:“成功學”敘述的現實危機
小結:“賽先生”升格與“知識”降格
第三章 “救救孩子”變奏麯
——新時期初期教育題材書寫的構造與限度
一、“治病救人”的“閱讀療法”
二、葉聖陶的“救救孩子”與《中國青年》的思想討論
三、“分母”的命運:知識與道德的分離
小結:“愛的教育”如何可能:反思啓濛進化史觀
第四章 製造“未來”
——論曆史轉摺中的科幻暢銷書《小靈通漫遊未來》
一、“未來”從何來?
二、物質還是精神:“未來”怎樣書寫?
三、用“未來”發明曆史與現實
小結:重啓科技書寫的社會性嚮度
第五章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爭”為個案
一、三種敘述模式與再考察的必要性
二、記憶的空白:“屬科派”的觀點及其邏輯
三、如何認識“自由度”:社會主義文化轉軌中的科幻
小結:想象融閤科學性與文學性的“共同文化”
下 篇
從“賽先生”到賽博格:
文明轉型與文學創造
第六章 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
——作為“新顯學”的中國科幻研究
一、新顯學的誕生
二、當代中國的“科技”及其文學形式
三、認知媒介與想象力政治
小結:科幻文學的文明意義
第七章 賽博時代的創造力
——近年詩歌創作中的機器擬人與人擬機器
引言 當代語言經驗與二元論的失效
一、她們“是人類的姿態”
二、“人擬機器”的反諷:以創造的方式復製
三、在新的“創造力”麵前:數據主義、超人文主義與解放潛能
小結:重啓“創造力”的現實感與政治性
第八章 當代“詩意生活”的生産原理
——解讀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的文化癥候
一、機器化與詩歌的美學補償
二、夜晚:場景化與生活方式的發明
三、聽覺:親密感與本真性拜物教
四、情緒:倦怠社會的語言休憩術
五、植物:當代人格的極緻想象
小結:詩意之歸宿,消費或生産?
第九章 互聯網世代的文學生活與主體塑造
——以彈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為個案
一、捲入“信息流”的文化讀寫
二、電子社群的“口頭語言”
三、神經元趣味與創造力的“體製化”
小結:“電子人”的再生産
第十章 “互聯網魯迅”
——現代經典的後現代命運
一、人人皆可“魯迅說”:經典的“數字化生存”
二、“閏土”的賽博分身與“故鄉”的新媒體再現
三、說唱版《野草》:文學傳統的“新感性”
小結:互聯網需要經典
注 釋
後 記
祛魅時代的人文學探索
· · · · · · (
收起)
賽先生,賽小姐,賽同誌,賽菩薩?
“Mr. Science”走入中國社會後,為何生成多副麵孔?
文學傢打造的“科學傢英雄”為何成為國民偶像?
賽博時代,人會模仿機器寫作嗎?
四大名著與魯迅文學能否在數碼媒介重獲新生?
本書所關注的,是科學技術(即“賽先生”)在當代中國地位迅速升級的兩個時期:以“改革”為主鏇律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文本細讀和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個案分析,闡釋瞭當代文學如何因應變化而更新自身、發揮能量。
作者將科學與文學,及其背後的社會、思想、政治、文化加以有機聯係,深入探究瞭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