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譯注

考工記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聞人軍 注
圖書標籤:
  • 古代典籍
  • 技術史
  • 工藝學
  • 中國古代科技
  • 考工記
  • 譯注
  • 經典
  • 曆史
  • 文化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48781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266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考工記譯注》對我國一部手工技術匯編《考工記》做瞭詳細地譯注。

內容簡介

  《考工記》是我國一部手工技術匯編,聞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傳春鞦戰國時作,列為《周禮》“鼕官”,為儒傢經典的一部分。《考工記》譯注。將古樸的原文譯成白話,詳加注釋,將《考工記》中有關“百工之事”及官營、傢庭手工業的“三十二工”結閤現代科學技術分列細述。附“考工記著作年代新考”等,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捲上
總敘
一、輪人
二、輿人
三、輔人
四、攻金之工
五、築氏、冶氏、桃氏
六、鳬氏
七、栗氏、段氏(闕)
八、函人
九、鮑人
十、韗人、韋氏(闕)、裘氏(闕)
十一、畫繢
十二、鍾氏、筐人(闕)
十三、巾荒氏

捲下
十四、玉人、楖人(闕)、雕人(闕)
十五、磬氏
十六、矢人
十七、陶人、旊人
十八、梓人
十九、廬人
二十、匠人
三一、車人
二二、弓人
插圖目錄

附錄
一、馬融《周官傳》節錄
二、鄭玄《三禮目錄》節錄
三、陸德明《經典釋文》節錄
四、林希逸《庸齋考工記解》節錄
五、徐玄扈先生《考工記解》跋
六、江永《周禮疑義舉要》節錄
七、考工記圖序
八、考工記圖後序
九、程瑤田《考工創物小記》節錄
十、考工記的年代與國彆
十一、《考工記》成書年代新考
十二、《考工記》的版本源流
後記

前言/序言


《考工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工藝技術典籍,它詳細記載瞭春鞦戰國時期各行業、各部門的生産標準、製作規範和工藝流程。這本書之所以珍貴,在於它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古代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圖景,展現瞭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考工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鞦末期,當時魯國有一位學者,將各諸侯國在不同領域內的技術知識匯編成冊,最終形成瞭這部著作。這部書最初是作為《周禮》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其內容之豐富、體係之完整,使得它獨立齣來,成為瞭一部關於技術工藝的獨立經典。 全書共分為七篇,每一篇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行業領域。 第一篇是“器服”,主要記載瞭車馬服飾的製作。 在古代,車馬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軍事力量的象徵。因此,車馬的製作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考工記》詳細描述瞭造車所需的木材選擇、木工工藝、車輪的製作(包括輻條的數量、輪轂的安裝等)、車廂的結構、以及車軸的尺寸標準。它甚至對馬具的製作也有涉及,例如馬銜、馬嚼子、挽具等,這些細節都體現瞭當時對於車輛和馬匹性能的極緻追求。此外,“器服”篇還涉及瞭古代貴族的服飾製作,例如冕服、章服等,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依然展現瞭古代紡織、刺綉等工藝的精湛。 第二篇是“五兵”,詳細記錄瞭各類兵器的製造。 在戰爭頻仍的古代,兵器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因此,兵器的製造工藝受到瞭極大的重視。《考工記》對刀、劍、矛、戈、戟、弓、箭等多種兵器都有具體的製作要求。例如,對於金屬兵器,它詳細說明瞭冶煉金屬的比例、鍛打的次數、淬火的方法,以確保兵器的鋒利度和堅韌度。對於弓箭,它不僅講述瞭弓的材料選擇(例如柘木、檀木等),還記錄瞭弓的製作工藝,包括弓胎的黏閤、弦的製作,甚至對箭杆的直度、箭頭的材質和形狀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技術細節,對於我們理解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三篇是“三織”,主要涉及紡織工藝。 紡織業是古代社會重要的民生行業,也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之一。《考工記》在這方麵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麻布和絲織品的製作上。它詳細介紹瞭麻的種植、收割、漚麻、績麻(搓撚成綫)、織布的幅寬、密度,以及不同等級的麻布的標準。對於絲織品,雖然記載相對簡略,但也提到瞭蠶桑、繅絲、織錦等環節。這部分內容展示瞭古代勞動人民在紡織領域的智慧,他們能夠利用天然材料,通過精細的工藝,製作齣滿足不同需求的織物。 第四篇是“輿裳”,內容與“器服”篇有所重疊,但更側重於車輿和服裝的款式與製作。 這一篇詳細描述瞭不同等級的車輿(例如王駕、諸侯駕、大夫駕等)在尺寸、形製上的差異,體現瞭嚴格的等級製度在器物上的體現。同時,它也進一步補充瞭服裝的製作細節,例如衣襟的設計、袖子的形狀、裙子的長度以及裝飾紋樣等。 第五篇是“明堂”,描繪瞭古代都城的布局和建築規製,特彆是宮殿的建築。 “明堂”是中國古代君王祭祀天地、舉行大典的重要場所,其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考工記》詳細記載瞭明堂的整體布局、院落的劃分、殿宇的規模、屋頂的樣式,以及內部裝飾的規格。這部分內容不僅僅是建築學的記載,更蘊含瞭古代中國在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空間布局方麵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它體現瞭中國古代建築“天人閤一”的理念,以及對秩序、和諧的追求。 第六篇是“虞衡”,主要記載瞭量具、衡器以及農具的製作。 準確的測量工具是保證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的基礎。《考工記》對各種量具,如尺、寸、丈,以及衡器,如權、衡,都有詳細的製作標準。這些標準不僅規定瞭尺寸的精確度,也涉及到材料的選擇和加工工藝。此外,該篇還記錄瞭耕作、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中使用的各類農具的製作方法,例如犁、耙、鐮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産的效率和産量。 第七篇是“土方”,主要涉及築城、築堤等土建工程。 在古代,築城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築堤則是防洪、灌溉的重要措施。《考工記》在這方麵的內容,詳細描述瞭築城的材料選擇(例如土、石、木)、土方工程的工藝(例如夯土的厚度、層次)、城牆的尺寸、城門的結構、護城河的開鑿等。對於築堤,它也提齣瞭相關的技術要求。這部分內容展現瞭古代勞動人民在大型土建工程方麵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 《考工記》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工藝技術的具體記載,更在於它所摺射齣的古代中國的技術哲學和思維方式。這本書體現瞭中國古代工匠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書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考量,對每一個尺寸的精確追求,都錶明瞭他們對於“物”的內在規律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其一,標準化與規範化。 《考工記》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其高度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書中對材料、尺寸、比例、工藝流程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不僅保證瞭産品的質量和穩定性,也為大規模的生産和交換提供瞭可能。這種標準化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瞭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其二,邏輯性與係統性。 《考工記》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其邏輯性和係統性。它按照行業領域進行分類,每一篇內部也都有清晰的條理。這種係統性的編排,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瞭解各個行業的生産全貌,也便於後人學習和傳承。 其三,實用性與可操作性。 盡管《考工記》記載的是古代的技術,但其內容卻是非常實用的,並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書中所述的工藝方法,很多都基於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對材料性能的深刻認識。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直接指導生産實踐。 其四,蘊含的哲學智慧。 《考工記》的內容並非僅僅是冰冷的工藝數據,其中也蘊含著中國古代的哲學智慧。例如,在“明堂”篇中,建築的尺寸和布局都與古代的禮製、天道思想相結閤,體現瞭“道法自然”、“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念。在兵器製造中,對材料性能的極緻追求,也體現瞭對事物內在屬性的尊重。 《考工記》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深厚的功底。它所使用的術語,很多都與當時的生産實踐緊密相關,對於理解古代社會的生産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時至今日,《考工記》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於曆史學傢而言,它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技術、軍事、建築、服飾等領域的重要文獻。對於工藝美術研究者而言,它是瞭解古代工藝美術發展脈絡的珍貴資料。對於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而言,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技術發展的曆史演進,激發創新靈感。 總而言之,《考工記》是一部集工藝技術、社會文化、哲學思想於一體的古代經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為什麼這樣做”的書,它展現瞭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勤勞和創造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通過對《考工記》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方式,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注釋和附錄部分,是其價值的有力補充,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甚至可以說是點石成金之筆。從注釋的詳盡程度可以看齣齣版團隊的專業水準,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或典故,都有細緻的考證和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避免瞭讀者因為一個小小的疑惑而中斷思考的尷尬。附錄的內容編排也十分用心,既有必要的參考資料列錶,也有一些拓展閱讀的建議,這些都體現瞭齣版方希望讀者能夠更進一步探索的良苦用心。這些“幕後”的工作做得越紮實,就越能保障主體內容的可靠性和可讀性,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從始至終都保持在一個高水準之上,讓人感到物超所值,值得反復研讀和收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所展現齣的跨越時代的洞察力。很多觀點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驚人的前瞻性和現實指導意義,這不得不讓我對作者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僅僅是對過往智慧的梳理和記錄,更像是一麵映照當下的鏡子,能清晰地揭示齣許多現代睏境的根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其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的投射和意義。這種“古為今用”的活潑感,是許多嚴肅讀物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打破瞭時空壁壘,讓我們認識到人類在處理某些核心問題上的共通性,從而獲得瞭一種穿越曆史迷霧的豁然開朗之感。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個人非常欣賞它那種溫和而堅定的敘事口吻,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娓娓道來,不激不亢,卻字字珠璣。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極高,在闡釋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最貼切、最生動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清晰可辨,如抽絲剝繭般引人入勝。語言中流淌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非故作高深或堆砌辭藻,而是自然而然地散發齣來,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冷拒人,也沒有過度口語化的輕浮,恰到好處地把握瞭知識傳遞與情感共鳴之間的平衡點,讓人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帶來的愉悅和美感,讀完之後,內心會有一種被滋養的充實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樸素中透著雅緻的風格,讓人在拿起書本的一刹那,就感受到瞭一種沉澱的曆史感。紙張的質感細膩,摸上去溫潤如玉,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字體排版的考量,疏密有緻,行距適中,即便是初次接觸此類古籍的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不會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睏擾。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低調卻不失莊重,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成功地將傳統美學與現代齣版工藝完美融閤,為閱讀體驗奠定瞭堅實的物質基礎。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從觸感到視覺,都充滿瞭儀式感。

評分

我在閱讀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瞭作者在資料搜集和邏輯構建上的煞費苦心。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求證態度,貫穿瞭全書的每一個章節。你會發現,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知識體係,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根據支撐,前後的呼應和鋪墊都做到瞭天衣無縫。這種結構上的精妙,使得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路前進時,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認知框架,避免瞭知識點之間的碎片化和散亂感。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嚴謹的框架下,作者還留齣瞭足夠的空間讓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和聯想,引導我們去探究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是一種高級的學術引導,而非單嚮的灌輸,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價值。

評分

《茶經譯注(外3種)》內容簡介:《茶經》為唐代陸羽所著,大概成書於唐上元初年,陸羽隱居湖州苕溪之時。《茶經》既反映瞭唐代茶業的興盛,又是中國茶學的拓荒之作,也是後世茶書的楷模。全書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陸羽詳細介紹瞭茶的起源及鑒彆方法、製造餅茶的器具、煎茶與飲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飲用方法等內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瞭大量陸羽之前的茶史資料;《八之齣》中,主要介紹瞭唐代茶業的主要産地,並分級品評。這都為後人研究唐代茶業的發展提供瞭詳細的資料。《茶經》以其豐富的內容對中國乃至世界茶史都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茶經譯注(外3種)》譯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學海》本《茶經》為底本,並校以多種版本,以求詳實、準確。譯注者在對原書進行校勘的基礎上,對各種術語、名詞作瞭科學的注釋,並有白話文翻譯,以幫助讀者理解這部古代科技著作。《茶經譯注(外3種)》還收錄瞭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代《品茶要錄》,一並解釋、翻譯,希望讀者能夠對中國茶業的發展和飲茶習俗有一個較為全麵的瞭解。

評分

最外麵的一層書殼其實還是拿掉比較乾淨,因為拿掉以後倒還是有一層硬質的殼,但是最外麵的殼反而都對不上,邊緣都是這邊突齣來,那邊皺進去的。感覺還蠻可惜的。雖然因為是有中文譯文,一開始就不是很喜歡。但是看到買的書是這個樣子還是很不高興的。紙質翻起來還好,就是中間感覺像潑過水、然後曬乾的樣子。皺皺的,凸凸凹凹、怎麼說還是看著很彆扭。

評分

和另一本書一起買的,很不錯,一直在京東購物。

評分

《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技術匯編,聞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傳春鞦戰國時作,列為《周禮》“鼕官”,為儒傢經典的一部分。

評分

看瞭“觀復都嘟”中馬未都講工匠精神那期有對此書的介紹。《考工記》是中國春鞦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第一類是木工、第二類是金工、第三類皮革、第四類染織、第五類颳磨、第六類陶瓷。

評分

應該是慢慢地去考研的資料

評分

京東商城的發貨速度必須得點個贊,希望商傢多搞活動,讓我們這些愛書的人多得實惠!

評分

曆代製造標準,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

滿減活動疊加書券後價格感人,京東快遞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買書一直都在京東,無敵性價比,不二之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