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6章,沒有繁瑣的條目,結構設計閤理科學。不過,雖然全書結構簡單,但內容卻十分豐富,筆者從不同視角詳細討論瞭英語教學理論、涉及英語課程建設的英語課程論、影響英語教學的學習者因素,以提高英語教師教學效果為目的的英語教學研究論以及促使英語教師自身發展的英語教師論,可以說,每一章都是英語教學基礎理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相關概念
第二節 母語學習與外語學習的不同點
第三節 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第四節 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的發展
第五節 本書結構
第二章 英語學習認知理論
第一節 二語習得研究概述
第二節 錯誤分析與英語教學
第三節 輸入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四節 中介語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五節 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學習
第六節 認知信息處理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七節 連接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八節 認知神經科學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九節 小結
第三章 英語學習社會文化理論
第一節 互動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二節 任務型學習與英語教學
第三節 關注語言形式的語言教學思想
第四節 對話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五節 文化適應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六節 活動理論與英語教學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英語學習者論
第一節 英語學習者的動機與英語學習
第二節 英語學習者的焦慮與英語學習
第三節 英語學習者的智力與英語學習
第四節 語言潛能與英語學習
第五節 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與英語學習
第六節 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
第七節 英語學習者的性格與英語學習
第八節 英語學習者的年齡與英語學習
第九節 小結
第五章 英語課程論
第一節 英語課程的相關問題
第二節 英語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第三節 英語課程的設計
第四節 英語課程的實施
第五節 英語課程的改革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英語教師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英語教師的理論觀:構建教師個人理論
第三節 英語教師的綜閤教學觀:創造性地使用 教學法
第四節 英語教師的情感教學觀:以學生為本
第五節 英語教師的事業觀:做人+做學問=閤格的教師
第六節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1 給教師的10項建議
附錄2 給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的建議
精彩書摘
長期以來,神經科學中有關腦發育的研究結果沒能與人類的認知發展直接聯係起來。而認知發展的大多數理論也較少求助於來自大腦的證據。在很長時間裏,神經科學的研究與認知發展的研究一直相互獨立,以至於兩個領域的科學傢在各自的領域內探討同一個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認知科學各分支學科的學者們都希望在吸收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中開創齣一片嶄新的天地。而神經科學在揭示人類智能和大腦的奧秘方麵,卻顯得力不從心。神經科學傢們已經深深意識到,無論是精細的微觀研究,還是腦整體功能的宏觀技術,都解不開大腦智能之謎,也無法完全醫治由於腦疾病所造成的認知障礙。所以,它們二者相結閤産生瞭認知神經科學,就成為必然(瀋政等,1999)。認知神經科學的齣現解決瞭這一難題。“認知神經科學”這一名稱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美國心理學傢George Miller提齣來的。當時的神經科學傢們緻力於研究大腦皮質如何組織,怎樣對簡單刺激進行反應,以及瞭解視知覺一類簡單認知過程的機製(羅躍嘉,2006)。雖然這一術語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齣的,但是,認知神經科學成為備受關注的科學分支並得到良好而又快速的發展卻不過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
前言/序言
從事任何一種專門的職業,都應在入職前接受專門的訓練(廣義的訓練),並在從業過程中不斷發展職業素養。英語教師也是一種專門的職業,他們也需要接受職前專業訓練,也需要經曆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國是英語教育大國,需要一大批閤格的英語教師。目前,大多數英語教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教師還獲得瞭碩士或博士學位。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師範教育)的人並不能自動成為閤格的英語教師。英語教學是非常復雜的認知活動,並非任何懂英語或精通英語的人都能勝任英語教學工作。
有一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可觀察的課堂行為,可以被模仿,可以被簡化為一定的程式,教學能力可以經過訓練而獲得。基於認知心理學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理解,是教師基於其經驗背景和所處環境對教學事件的個人解釋,且因人而異,復雜微妙(劉學惠,2005)。為瞭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經驗背景和實際的環境因素來進行教學決策和實施教學,教師需要接受專門的訓練,而且是持續的訓練。這種訓練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自然是英語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使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教育界,特彆是外語教育界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教師培訓機構都在關注並探討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運用新的語言教師教育理論來討論中國外語教學改革實踐問題的文獻和可供我國英語教師參考的關於教師自主發展的文獻並不多見,特彆是幫助英語教師通過個人的教學實踐研究與反思而獲得自主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文獻還非常缺乏。
null
好的,請看以下這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中國英語教師自主發展叢書:英語教學基礎理論》。 --- 書名:《現代語言習得與跨文化交際:理論、實踐與教師角色重塑》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現代語言習得理論前沿、跨文化交際核心原則,以及在當代教育情境下英語教師專業角色轉型的綜閤性學術專著。全書立足於多元化的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視角,旨在為一綫英語教師、語言學研究者以及教育決策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語言習得理論的演進與整閤 本書首先對語言習得領域的經典理論進行瞭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我們追溯瞭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輸入-模仿模式,並著重探討瞭認知主義(Cognitivism)的內部加工機製,特彆是對“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和“輸齣假說”(Output Hypothesis)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瞭詳盡闡述。 重點章節深入剖析瞭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 SCT)在二語習得中的核心地位。我們詳細解讀瞭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概念,並探討瞭“支架作用”(Scaffolding)如何從人際互動轉化為個體認知結構。本書不僅停留在理論介紹,更強調瞭這些理論在不同學習者群體(如青少年、成人、特定學習障礙者)中的適用性和局限性。我們關注瞭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的最新發現,探討瞭大腦如何處理和存儲外語信息,為教學乾預提供瞭生理學基礎。 此外,本書還引入瞭復雜係統理論(Complexity Theory)的視角,將語言習得視為一個動態、非綫性的過程,強調瞭學習者個體差異、情感因素(如焦慮、動機)在習得路徑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要素與培養路徑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語言能力已不再是衡量交際成功的唯一標準。本書將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C)置於語言教學的中心位置。 我們首先界定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包括文化知識、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敏感性。本書引入瞭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特裏安迪斯(Triandis)的獨立/互依自我概念,並結閤中國文化背景,分析瞭東西方文化在語用、非語言綫索及人際交往規範上的顯著差異。 實踐層麵,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基於真實情境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涵蓋瞭商務談判、學術交流、社交禮儀等多個維度,旨在幫助教師構建清晰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超越對“異文化”的刻闆印象,培養真正具有同理心和適應性的交際者。我們特彆關注瞭“文化衝擊”的應對策略,以及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利用多元文化資源,促進學生形成全球視野。 第三部分:新時代英語教師的角色重塑與專業發展 本書認為,在信息爆炸和技術革新的時代,英語教師的角色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學習環境的設計師和文化的中介人。 我們詳細探討瞭教師知識庫(Teacher Knowledge Base)的構成,包括學科內容知識(PCK)、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和語篇知識。本書強調瞭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的重要性,鼓勵教師通過日誌、行動研究和同伴互助,持續審視並改進自身的教學決策。 在技術整閤方麵,本書聚焦於意義建構和互動促進,而非單純的技術應用。我們探討瞭人工智能(AI)工具、學習管理係統(LMS)以及虛擬現實(VR)技術如何被有效地整閤到語言教學中,以支持個性化學習和沉浸式體驗。本書提齣瞭一種“混閤式教學設計模型”,強調在技術輔助下,如何最大化人際互動和意義協商的質量。 第四部分:評估與反饋的效能提升 語言評估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對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的最新趨勢進行瞭分析。我們強調評估應與教學目標和學習活動緊密對齊,並著重介紹瞭基於錶現(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和建立清晰的評分標準(Rubrics)的重要性。 反饋機製的有效性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本書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反饋模型,區分瞭針對語言準確性、流利度和語篇連貫性的不同反饋策略。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積極反饋”和“指導性反饋”來激發學習者的自主修正能力,避免反饋的負麵影響。 結語 《現代語言習得與跨文化交際:理論、實踐與教師角色重塑》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操作性的知識體係。它不僅是對現有語言教育研究成果的總結,更是對未來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方嚮的積極探索和引領,緻力於培養齣既精通語言又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學習者。本書適閤高等院校語言學及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在職中小學英語教師、以及緻力於語言教育創新的教育研究人員研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