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

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寅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
  • 蔡国强
  • 当代艺术
  • 中国艺术
  • 农民工
  • 行为艺术
  • 装置艺术
  • 文化
  • 社会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98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334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艺术家蔡国强深入阐释其艺术观及对中国现实诸多问题的认识。围绕“农民达芬奇”展览,艺术家敞开心扉,对中国农民对于现代化的贡献、农民的现实处境、中国的高速发展所隐含的种种危机,以及艺术家自身的独特创作观念,畅所欲言,其中许多问题艺术家都是首次公开发表见解。
2.“农民达芬奇”展览筹备过程全记录。2010年5月至7月,在上海世博会全面展示城市美好生活的当时当地,蔡国强举办“农民达芬奇”展览,将中国农民自力更生发明创造的飞机、飞碟、潜艇、赛车等搬进美术馆展出,并将现场展示制作“机器人”“航空母舰”的过程。为筹备展览,艺术家走访了八个省市的九位农民发明家,行程近九千公里,本书记录下艺术家一行下乡工程的点点滴滴,从中可以看到展览是如何从最初的想法一步步得以实现的。

内容简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国庆60周年庆典的“和平鸽”和“网幕烟花”,这些充满创意与童真的大型焰火作品,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少为人知的是,这些作品全都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蔡国强。

告别这些诞生于大城市的“官方作品”,蔡国强将目光投向农村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城市人被永不满足的物质所累之时,生活在大地上的农民,却把双手伸向了创造个人梦想的自由天地,这个颇具讽刺意义的现实,给艺术家极大触动。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全面展示城市美好生活的当时当地,蔡国强举办“农民达芬奇”展览,将农民自力更生发明制作的飞碟、飞机、潜艇等搬进美术馆展出,并将于现场制作机器人、“航空母舰”等。
为此次展览,艺术家创作了三句口号,从不同角度概括展览的意义:

“不知如何降下”——表达对于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之下的思考与担忧。
“重要的不在飞起来”——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反思,重要的不是飞得越高、越快、越好。
“农民,让城市更美好”——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下,通过这个展览不仅讨论农民对于现代化的贡献,以及农民的现实处境等当今最为重要的社会议题,通过展示独立在集体意志和行为外的个体农民的创造力,以及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感人故事,更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追求公平民主社会的希望。

作者简介

王寅
诗人,《南方周末》文化记者。著有《王寅诗选》、随笔集《刺破梦境》、艺术家访谈录《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说说我和《农民达芬奇》…蔡国强
现场
寻访农民达芬奇
1 吴玉禄
2 陶相礼
3 杜文达
4 王强
5 曹正书
6 李玉明
7 熊天华
8 徐斌
9 吴书仔
访谈
蔡国强:我在做什么
附录
寻访农民发明家下乡日记
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好奇心…张鸣
我们的梦想能飞多高?…卢跃刚
后记
今年的油菜花和往年多么不同

精彩书摘

现场
寻访农民达芬奇
“我是拉洋车的机器人,吴玉禄是我爹,我拉我爹去上街,谢谢。”蔡国强一坐上农民吴玉禄制造的机器人拉车,机器人就一边拉车前进,一边摇头晃脑地满嘴吆喝,吴玉禄亲口录制的这几句话通过扩音器反复播放,把蔡国强逗得前仰后合。
3月4日,蔡国强开始了对农民发明家的寻访,第一站就是北京通州马务村农民吴玉禄家。吴玉禄是著名的农民发明家,创造了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诸多发明。蔡国强不仅邀请吴玉禄全家参加《农民达芬奇》的展览,现场制作并表演他们的机器人,还委托他特别制作了几位典型的现代艺术家动作的机器人:跳墙的伊夫·克莱因、抱狼的波依斯、甩颜料的波拉克等。
从3月4日开始的10天时间里,蔡国强的寻访从北京出发,行经江苏、安徽、四川、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西8个省,几乎每天换一个城市,从飘雪的北京,来到温暖如春的广东东莞,行程将近9000公里,绕了半个中国,先后寻访了9位农民。我作为随行记者同行,记录下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

前言/序言


《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蔡国强与被誉为“农民达芬奇”的周百义——的创作历程、艺术理念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生动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揭示他们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实践“创造”这一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烟火与宏大叙事——蔡国强的世界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蔡国强,剖析其艺术生涯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及其核心创作手法。 一、早期探索与“能量”的捕捉: 详细回顾蔡国强从福建泉州到纽约的艺术漂泊史。重点分析其早期对“火药”这一媒介的运用,如何从一种破坏性的工具,被转化成为一种具有仪式感和哲学意味的绘画媒介。我们考察了《计划爆炸》系列作品,不仅仅将其视为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气”的概念的当代诠释。特别关注1990年代中期他在西方语境下,如何巧妙地平衡东方哲学意蕴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论框架。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对话: 本章着重分析蔡国强如何利用大型装置和公共艺术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于身份、历史与自然的讨论。例如,对“金字塔”项目在不同城市实践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挪用历史符号时所展现出的策略性。书中引入了多位批评家的观点,对比分析其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皮尤艺术中心展览中引起的文化反响,探讨其艺术的“可翻译性”与“不可翻译性”。 三、自然、科学与艺术的边界重塑: 深入探讨蔡国强近年来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特别是他如何与科学家合作,探索火药在材料学、视觉艺术上的新潜力。书中详细描绘了其工作室的工作流程,揭示其看似随性的爆炸效果背后,严密的工程计算和对偶然性的精准控制。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蔡国强的“异想天开”并非全然的浪漫主义,而是根植于对物理世界深刻理解之上的结构性想象。 --- 第二部分:乡野的智慧与民间创造力——农民达芬奇的崛起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中国腹地,对周百义——这位被媒体冠以“农民达芬奇”称号的民间发明家和艺术家——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和个案研究。 一、泥土中的学徒:个体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周百义的故事是中国当代民间智慧的一个缩影。本书详尽记录了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到被艺术界关注的过程。分析其自学成才的路径,他如何通过阅读旧教科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结构,逐步掌握了机械制造、建筑结构乃至生物形态学的知识。重点剖析他早期的“仿制”与“改良”阶段,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达芬奇的学徒期有何异同。 二、装置与“无用之用”的哲学: 与蔡国强宏大的公共项目相对,周百义的作品通常扎根于他对日常材料的重新利用和对实用主义的颠覆。书中详细描述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系列装置作品,如以废旧农机改造的“行走的人形机械”或“模仿自然形态的自动装置”。分析这些作品的意义所在:它们既是对工业化进程的物质性反思,也是对传统农民“勤俭致用”观念的艺术化升华。作品的“不完美性”和“粗糙感”,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力量。 三、民间叙事与体制的接纳: 本章探讨了周百义如何从一个“地方奇观”逐渐被主流艺术体制所接纳和阐释的过程。我们考察了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介入后,对周百义作品的“文本化”过程。分析了这种接纳可能带来的机遇(如资源获取、传播扩大)与风险(如被简化为“纯朴的乡土符号”的危险)。书中包含对周百义本人创作动机的深度访谈,旨在还原其创作的内生动力,而非完全依赖外部的定义。 --- 第三部分:并置、对话与时代的镜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将蔡国强和周百义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他们作为“创造者”的共通性与分野。 一、技艺、资本与话语权: 对比分析两位创作者在艺术生产链条中的位置。蔡国强代表了全球化资本、精英教育和成熟的艺术市场如何共同塑造一位艺术家的“神话”;而周百义则象征着被忽略的、自发的、基于物质匮乏的民间创造力。探讨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天才”的标签是如何被不同的话语体系所编码和消费的。 二、对“异想天开”的共同诠释: 尽管创作媒介和语境迥异,本书强调了他们共同拥有的对既有现实的突破欲望。蔡国强以技术手段挑战自然极限,周百义则以手工智慧重塑日常材料。他们的“异想天开”,体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对于“创造力”的多层次、多路径的探索与期待。 三、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张力: 总结本书的研究发现,两位艺术家的并置投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种深刻张力:精英艺术对国际话语的积极回应,与民间活力对本土经验的持续挖掘,二者共同构成了理解当下中国艺术生态复杂性的关键视角。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焦点的观察点,而非提供单一的结论。 (全书结构严谨,包含大量实地考察记录、艺术史文献对比以及一手访谈资料,旨在提供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文化研究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充满惊喜的文化体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艺术家的成就,而是用一种非常沉浸式、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带入了艺术家创作的现场。我仿佛能听到火药点燃时的噼啪声,看到那些瞬间形成的绚丽图案在夜空中绽放,感受到观众们屏息凝住的惊叹。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艺术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想象力转化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他对于“引爆”的迷恋,不仅仅是一种破坏性的冲动,更是一种对短暂、易逝之美的极致追求。而他与那些身份特殊的“农民”群体的合作,则为整本书增添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文关怀。这些来自乡野的“达芬奇”们,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生活的奇迹,他们的智慧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灵感。书中对这种跨界合作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能够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创造出超越个体能力的艺术奇观。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拥抱那些不那么“理性”的冲动,去相信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书,它以一种非常诗意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读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当代艺术家。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思想理念以及他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娓娓道来。书中对艺术家那些充满爆炸性、瞬间即逝的作品的描绘,极具视觉冲击力,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那份震撼与惊叹。而“农民达芬奇”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对艺术家与乡野智慧的连接,更是对“创造力”这一普世价值的肯定。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家的“异想天开”与农民的“土生土长”的智慧相结合,揭示了艺术创作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烟火气的源泉。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一种对“何为艺术”的重新定义。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可以如此的直接、如此的具象,又可以如此的抽象、如此的深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对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也多了一份审视的目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我对艺术书籍固有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情感的视角,深入探索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哲学。我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对“痕迹”的关注,对“过程”的尊重,以及对“瞬间”的捕捉,都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而“农民达芬奇”这个概念的引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对艺术家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对“艺术”本身边界的拓展。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这些“农民”身上蕴含的创造力、智慧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并将这种力量与艺术家的激进、实验性的创作方式相结合。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展开,让我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奇妙世界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并非只存在于画廊或博物馆,它可能隐藏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蕴含在每一次不经意的创造之中。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当代艺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及他背后不为人知的,却同样闪耀的土地和人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捕捉到了艺术家那股“野性”的创造力,以及他如何将这种野性与对传统的反思、对未来的探索巧妙地融合。书中对那些大型装置艺术的描绘,充满了动态感和现场感,我仿佛能听到火焰燃烧的声音,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艺术家与那些被称作“农民达芬奇”的普通人之间的故事。这些隐藏在乡村深处的手工艺者,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技艺,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理解,都成为了艺术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养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生活、与土地、与人民紧密相连的艺术。它颠覆了我以往对艺术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艺术,是否就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角落,等待着被发掘,被点燃。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升腾起一股想要去探索、去创造的冲动。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奇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 workshop,空气中弥漫着火药、泥土和无限创意的气息。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艺术家那不羁的灵魂,以及他与这个世界,尤其是那些被大众忽视的“农民”之间的奇妙连接。书中那些关于“中国制造”的巨大装置,那些瞬间爆发又瞬间消逝的美丽,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对时间、空间、以及生命短暂性的深刻思考。我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在平凡的材料中挖掘出惊人的能量,如何在集体劳动中找到创作的灵感。那些被称作“农民达芬奇”的群体,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质朴、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艺术家那种挑战常规、突破边界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的定义,它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堂之物,而是根植于生活、融汇于劳动、绽放于自然的,充满生命力的奇迹。读完后,我仿佛也沾染了那股“异想天开”的劲儿,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尝试用更自由、更富创造力的方式去体验世界。

评分

都是老顾客了

评分

1、概述

评分

功能和作用

评分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评分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评分

都是老顾客了

评分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评分

历史来源

评分

都是老顾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