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4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703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姐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的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
  母亲

内容简介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作者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游往来。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1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三、抗戰前家居生活
四、抗戰期間
五、抗戰勝利後
六、母親
附 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
後 記

精彩书摘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我們年少時候,聽父親有時談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這些記憶在我們頭腦裹已存留了好幾十年,時間愈久愈讓人感到它的親切和珍貴,現謹將印象較深的部分寫下,以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思念和敬愛之情。
  嶽麓山腳下,長沙炎熱夏日初臨。湘江東岸城北通泰街,有座唐朝劉蛻故居“蛻園”——以後成為周南女中校址——此時是晚清湘軍名將周達武(四川、貴州、甘肅)提督宅第。江西義寧(今修水)陳寶箴(1831—1900,字右銘),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舉人,租賃了周宅靠通泰街一側的部分房屋,住着祖孫三代。長子三立(1853—1937,字伯嚴, 自號散原)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年)進士,原配羅氏夫人1876年生長子衡恪後,1880年早逝。三立1882年續娶繼室俞明詩夫人(1865—1923,字麟洲,浙江山陰人)。這天,明詩夫人正在“蛻園”宅内臨產,雖然已是第二胎,產程卻仍較長,嬰兒久久未見落地,全家都很着急。忽然家人來報,熊鶴村老丈到訪,他是當地一位知名文士,為寶箴、三立父子的年長詩友,與三立時有唱和。正當熊老丈精神抖擻健步踏入門庭時,嬰兒呱呱墜地,當日是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曰(公元1890年7月3曰)。由於嬰兒祖父右銘公已赴湖北,祖母黃太夫人按族譜排行, “恪”字辈虎年所生男嬰,取名“寅恪”;並欲借熊鶴老福壽,以“鶴壽”為字,但男嬰長大後未曾使用。又,家譜中所記載寅恪的號“彥恭”,也從未用過。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精装很好,这册几乎不参加活动,凑齐一套。

评分

非常好 希望经常有活动 支持

评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评分

低至4折,活动价还算比较划算。下单之后无货(大约是因为这种学术性书籍实在没什么人看吧),等了好几天才终于有货。谢谢京东了。繁体竖排,可以慢慢看很久 …

评分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实为本,纵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彰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陉晔士二土于学宫之后,直至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依据,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霞断狱气“礼”成了覆迁巴,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学、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目不识丁之人在内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总有人视其为障碍,为糟粕,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也有人尊之为圣典,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国。时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评分

质量很好的一套书!一直都想要的一套书!

评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评分

子女眼中的学者父亲,感人。

评分

外观很惊艳,这本书不仅宽还特别长,同时又不厚。包装用的是厚纸板,感觉是放在一个压扁的纸箱里,四周封透明胶。另外,和这本一起下单的书都取消了,但唯独这本书发货方式不同最后还是收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