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 [Compilers:Principle,Techniques and Tools]

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 [Compilers:Principle,Techniques and Too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lfred V.Aho,[美] Monica S.Lam,[美] Ravi Sethi 等 著,赵建华,郑滔 等 译
图书标签:
  • 编译原理
  • 编译器
  • 计算机科学
  • 程序设计语言
  • 语法分析
  • 语义分析
  • 代码生成
  • 优化
  • 龙书
  • 编译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51217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877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外文名称:Compilers:Principle,Techniques and Tool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1
正文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是编译领域无可替代的经典著作,被广大计算机专业人士誉为"龙书"。《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上一版自1986年出版以来,被世界各地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贝尔实验室)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该书对我国高等计算机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编译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龙书,20年后终于出版新版!这是一个延绵30年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龙书的传奇!全新版本,增添两章节内容。
  第2版对每一章都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反映自上一版出版20多年来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发展对编译技术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全面介绍了编译器的设计,并强调编译技术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的广泛应用。每章中都包含大量的习题和丰富的参考文献。

  1977年,AlfredV.Aho和JeffreyD.Ullman合作出版了《PrincipiesofCompiletDesign》,封面是一位骑士和一只恐龙,那恐龙是绿色的,因此被称为龙书或绿龙书。
  1986年,原来的两位作者加上RaviSethi,升级了前一《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书名改为《compiI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封面依然沿用骑士和恐龙,那恐龙是红色的,因此被称为龙书二或者红龙书。
  又过了一个9年又一个9年,编译领域的巨无霸——龙书始终都没有升级。
  终于在2006年底,龙书升级了。作者又增加了MonicaS.Lam,名字与龙书二相同,封面依然沿用恐龙和武士的设计,这次的龙是紫色的,因此被称为龙书三或者紫龙书。

内容简介

  《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大量的实例。与上一版相比,《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全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及参考文献。《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很好参考读物。《计算机科学丛书:编译原理(第2版)》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很好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Alfred V.Aho,美国歌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会士,曾获得IEEE的冯·诺伊曼奖。著有多部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器、数据库系统及计算机科学基础方面的著作。


  Monica S.Lam,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曾任Tensilica的首席科学家,也是Moka5的首任CEO。曾经主持SUIF项目,该项目产生了流行的研究用编译器之一。


  Ravi Sethi,Avaya,实验室总裁,曾任贝尔实验室高级副总裁TLucent Technologies通信软件的CTO。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是ACM会士。


  Jeffrey D.Ullman,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和Gradiance CEO,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库理论、数据库集成、数据挖掘和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等。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获得过ACM的KarIstrom杰出教育家奖和Knuth奖。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论
1.1 语言处理器
1.2 一个编译器的结构
1.2.1 词法分析
1.2.2 语法分析
1.2.3 语义分析
1.2.4 中间代码生成
1.2.5 代码优化
1.2.6 代码生成
1.2.7 符号表管理
1.2.8 将多个步骤组合成趟
1.2.9 编译器构造工具
1.3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1.3.1 走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1.3.2 对编译器的影响
1.3.3 1.3节的练习
1.4 构建一个编译器的相关科学
1.4.1 编译器设计和实现中的建模
1.4.2 代码优化的科学
1.5 编译技术的应用
1.5.1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实现
1.5.2 针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优化
1.5.3 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
1.5.4 程序翻译
1.5.5 软件生产率工具
1.6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1.6.1 静态和动态的区别
1.6.2 环境与状态
1.6.3 静态作用域和块结构
1.6.4 显式访问控制
1.6.5 动态作用域
1.6.6 参数传递机制
1.6.7 别名
1.6.8 1.6节的练习
1.7 第1章的总结
1.8 第1章的参考书目
第2章 一个简单的语法制导翻译器
2.1 引言
2.2 语法定义
2.2.1 文法定义
2.2.2 推导
2.2.3 语法分析树
2.2.4 二义性
2.2.5 运算符的结合性
2.2.6 运算符的优先级
2.2.7 2.2节的练习
2.3 语法制导翻译
2.3.1 后缀表示
2.3.2 综合属性
2.3.3 简单语法制导定义
2.3.4 树的遍历
2.3.5 翻译方案
2.3.6 2.3节的练习
2.4 语法分析
2.4.1 自顶向下分析方法
2.4.2 预测分析法
2.4.3 何时使用产生式
2.4.4 设计一个预测语法分析器
2.4.5 左递归
2.4.6 2.4节的练习
2.5 简单表达式的翻译器
2.5.1抽象语法和具体语法
2.5.2调整翻译方案
2.5.3非终结符号的过程
2.5.4 翻译器的简化
2.5.5 完整的程序
2.6 词法分析
2.6.1 剔除空白和注释
2.6.2 预读
2.6.3 常量
2.6.4 识别关键字和标识符
2.6.5 词法分析器
2.6.6 2.6节的练习
2.7 符号表
2.7.1 为每个作用域设置一个符号表
2.7.2 符号表的使用
2.8 中间代码生成
2.8.1 两种中间表示形式
2.8.2 语法树的构造
2.8.4 三地址码
2.8.5 2.8节的练习
2.9 第2章的总结
第3章 词法分析
3.1 词法分析器的作用
3.1.1 词法分析及解析
3.1.2 词法单元、模式、词素
3.1.3 词法单元的属性
3.1.4 词法错误
3.1.5 3.1节的练习
3.2 输入缓冲
3.2.1 缓冲区对
3.2.2 哨兵标记
3.3 词法单元的规约
3.3.1 串和语言
3.3.2 语言上的运算
3.3.3 正则表达式
3.3.4 正则定义
3.3.5 正则表达式的扩展
3.3.6 3.3节的练习
3.4 词法单元的识别
3.4.1 状态转换图
3.4.2 保留字和标识符的识别
3.4.3 完成我们的连续性例子
3.4.4 基于状态转换图的词法分析器的体系结构
3.4.5 3.4节的练习
3.5 词法分析器生成工具Lex
3.5.1 Lex的使用
3.5.2 Lex程序的结构
3.5.3 Lex中的冲突解决
3.5.4 向前看运算符
3.5.5 3.5节练习
3.6 有穷自动机
3.6.1 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3.6.2 转换表
3.6.3 NFA接受输入字符串
3.6.4 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3.6.5 3.6节的练习
3.7 从正则表达式到自动机
3.7.1 从NFA到DFA的转换
3.7.2 NFA的模拟
3.7.3 NFA模拟效率
3.7.4 从正则表达式构造NFA
3.7.5 字符串处理算法的效率
3.7.6 3.7节的练习
3.8 词法分析器生成工具的设计
3.8.1 被生成的词法分析器的结构
3.8.2 基于NFA的模式匹配
3.8.3 词法分析器使用的DFA
3.8.4 实现向前看运算符
3.8.5 3.8的练习
3.9 基于DFA的模式匹配器的优化
3.9.1 NFA的重要状态
3.9.2 根据抽象语法树计算得到的函数
3.9.3 计算nullable、firstpos及lastpos
3.9.4 计算followpos
3.9.5 根据正则表达式构建DFA
3.9.6 最小化一个DFA的状态数
3.9.7 词法分析器的状态最小化
3.9.8 在DFA模拟中用时间换取空间
3.9.9 3.9节的练习
3.9.10 第3章的总结
3.11 第3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语法分析
4.1 引论
4.1.1 语法分析器的角色
4.1.2 代表性的文法
4.1.3 语法错误的处理
4.1.4 错误恢复策略
4.2 上下文无关文法
4.2.1 上下文无关文法的正式定义
4.2.2 符号表示的惯例
  4.2.3 推导
4.2.4 语法分析树和推导
  4.2.5 二义性
4.2.6 验证文法生成的语言
4.2.7上下文无关文法和正则表达式
4.2.8 4.2节的练习
4.3 设计文法
4.3.1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
4.3.2 消除二义性
4.3.3 左递归的消除
4.3.4 提取左公因子
4.3.5 非上下文无关的语言构造
4.3.6 4.3节的练习
4.4 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
4.4.1 递归下降的语法分析
4.4.2 FIRST和FOLLOW
4.4.3 LL(1)文法
4.4.4 非递归的预测分析
4.4.5 预测分析中的错误恢复
4.4.6 4.4节的练习
4.5 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
4.5.1 归约
4.5.2 句柄剪枝
4.5.3 移入-归约语法分析技术
4.5.4 移入-归约语法分析中的冲突
4.5.5 4.5节的练习
4.6 LR语法分析技术介绍:简单LR技术
4.6.1 为什么使用LR语法分析器?
4.6.2 项和LR(0)自动机
4.6.3 LR-语法分析算法
4.6.4 构造SLR-分析表
4.6.5 可行前缀
4.6.6 4.6节的练习
4.7 更强大的LR语法分析器
4.7.1 规范LR(1)项
4.7.2 构造LR(1)项集
4.7.3 规范LR(1)分析表
4.7.4 构造LALR语法分析表
4.7.5 LALR语法分析表的高效构造方法
4.7.6 LR语法分析表的压缩
4.7.7 4.7节的练习
4.8 使用二义性文法
4.8.1 用优先级和结合性解决冲突
4.8.2 “悬空-else”二义性
4.8.3 LR语法分析中的错误恢复
4.8.4 4.8节的练习
4.9 语法分析器的生成工具
4.9.1 语法分析器的生成工具Yacc
4.9.2 使用Yacc处理二义性文法
4.9.3 用Lex创建Yacc的词法分析器
4.9.4 Yacc中的错误恢复
4.9.5 4.9节的练习
4.10:第4章的小结
4.11 第4章的参考文献
第5章 语法制导的翻译
5.1 语法制导定义
5.1.1 继承属性和综合属性
5.1.2 在一棵语法分析树的结点上对一个SDD求值
5.1.3 5.1节的练习
5.2 SDD的求值顺序
5.2.1 依赖图
5.2.2 属性求值的顺序
5.2.3 S-属性定义
5.2.4 L-属性定义
5.2.5 具有受控副作用的语义规则
5.2.6 5.2节的练习
5.3 语法制导翻译的应用
5.3.1 抽象语法树的构造
5.3.2 类型的结构
5.3.3 5.3节的练习
5.4 语法制导的翻译方案
5.4.1 后缀翻译方案
5.4.2 后缀SDT的语法分析栈实现
5.4.3 产生式内部带有语义动作的SDT
5.4.4 从SDT中消除左递归
5.4.5 L-属性定义的SDT
5.4.6 5.4节的练习
5.5 实现L-属性的SDD
5.5.1 在递归下降语法分析过程中进行翻译
5.5.2 边扫描边生成代码
5.5.3 L-属性的SDD和LL语法分析
5.5.4 L-属性的SDD的自底向上语法分析
5.5.5 5.5节的练习
5.6 第5章的总结
5.7 第5章的参考文献
第6章 中间代码生成
第7章 运行时刻环境
第7章 总结
第8章 代码生成
第9章 机器无关优化
第10章 指令级并行
第11章 并行性和局部性的优化
第12章 过程间分析

精彩书摘

  第二个目标是编译器应该有效提高很多输入程序的性能。性能通常意味着程序执行的速度。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可能降低生成代码的大小,在嵌入式系统中更是如此。而对于移动设备的情况,尽量降低代码的能耗也是我们期待的。在通常情况下,提高执行效率的优化也能够节约能耗。除了性能,错误报告和调试等的可用性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们需要使编译时间保持在较短的范围内,以支持快速的开发和调试周期。当机器变得越来越快,这个要求会越来越容易达到。开始时,一个程序经常在没有进行优化的情况下开发和调试。这么做不仅可以降低编译时间,更重要的是未经优化的程序比较容易调试。这是因为编译器引入的优化经常使得源代码和目标代码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在编译器中开启优化有时会暴露出源程序中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对经过优化的代码再次进行测试。因为可能需要额外的测试工作,有时会阻止人们在应用中使用优化技术,当应用的性能不很重要的时候更是如此。
  最后,编译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使系统保持简单以保证编译器的设计和维护费用是可管理的。我们可以实现的优化技术有无穷多种,而创建一个正确有效的优化过程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我们必须划分不同优化技术的优先级别,只实现那些可以对实践中遇到的源程序带来最大好处的技术。
  因此,我们在研究编译器时不仅要学习如何构造一个编译器,还要学习解决复杂和开放性问题的一般方法学。在编译器开发中用到的方法涉及理论和实验。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通常根据直觉确定有哪些重要的问题并把它们明确描述出来。
  ……

前言/序言

  绝大部分软件是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的。用这些语言编写的软件必须经过编译器的编译,才能转换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机器代码。编译器所生成代码的正确性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成千上万个软件。因此,编译器构造原理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编译技术在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编译器构造之外的其他领域,比如程序分析/验证、模型转换、语言处理等领域。因此,虽然大部分读者不会参与设计商用编译器,但拥有编译的相关知识仍然会对他们的研究开发生涯产生有益的影响。
  A.V.Aho等人撰写的《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Yools》被誉为编译教科书中的“龙书”。这说明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我们有幸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委托,翻译龙书的第2版。
  本书不仅包含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等传统、经典的编译知识,还详细介绍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过程间指针分析的最新进展。这使得本书不仅适用于编译原理的初学者,还可以作为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目。本书不仅介绍编译器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还详细介绍一些有用的编译器构造工具,比如对Lex和Yacc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了解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看到很多其他领域的概念在编译器构造中的应用。比如在第9章,读者可以看到群论中的抽象概念“格”被完美地应用于数据流分析算法的设计。而在第11章,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技术被成功地应用于程序并行化技术。这些内容对拓展读者的视野和思路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本书覆盖的范围非常广,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内讲完本书的全部内容。因此我建议采用本书作为本科生教材的老师只选择讲授其中的基础部分,即第1章到第9章中的大部分内容。第2章是对后面各章内容的介绍,可以在讲授相应内容之前指导学生预习。
  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温莉芳女士以及姚蕾和朱劫两位编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有力帮助,也感谢其他给予我们支持的同事。由于水平有限,翻译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计算机科学丛书:精妙算法的奥秘与实践 本书并非讲述如何构建或优化计算机程序,亦非深入探讨某一特定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本书将带您领略的是隐藏在程序运行背后,那些赋予计算机智能、使其能够理解并执行人类指令的精妙算法世界。我们将一同探索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基石,理解那些让冰冷的机器能够识别逻辑、处理信息、并最终生成我们所见的各种软件应用的深层原理。 从机器低语到人类指令:语言的桥梁 想象一下,您手中掌握着一把能够与计算机直接沟通的万能钥匙。这把钥匙并非一种特定的编程语言,而是一套能够将我们用自然语言或高级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转化为机器能够直接执行的低级指令的系统。本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套转化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剖析,计算机如何逐步理解我们输入的文本,如何将其分解、分析、并最终转化为一系列精确无误的机器指令。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个复杂而优雅的过程,需要算法的智慧来协调和执行。 解析的艺术:理解的基石 理解一段文本,无论是人类语言还是计算机代码,都离不开“解析”这一核心过程。在本书中,我们将把“解析”视为理解的基石。您将学习到如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符号序列,通过一套严谨的规则和算法,构建成具有清晰结构和逻辑的表示。这就像是为一段信息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揭示其内在的层级关系和依赖性。我们会探讨不同的解析策略,理解它们的优势与局限,并学习如何设计出高效且健壮的解析器。这不仅能帮助您理解计算机如何“读懂”指令,更能教会您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解”系统,无论是用于分析日志文件,还是用于构建自己的领域特定语言。 结构化思维:数据形态的雕塑 一旦我们成功地解析了输入信息,下一步便是对其进行结构化处理。这并非简单的信息存储,而是一种“雕塑”的过程,将原始的数据形态,按照特定的逻辑和规则,塑造出有意义的结构。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各种数据结构,如树、图等,来表示和组织信息。理解这些数据结构的内在属性,以及如何通过算法高效地操作它们,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如何将原始输入转化为便于计算机进一步处理的结构化表示,为后续的分析和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效率的追求:算法的优化之道 在计算机科学的世界里,效率是永恒的追求。我们不仅要让计算机“做正确的事”,更要让它“做得快”。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各种优化算法的原理。您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减少计算的冗余,提高处理数据的速度,从而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最优的性能。这包括对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深入理解,以及各种常见的优化技巧。掌握这些优化之道,将使您能够构建出更加高效、响应更快的软件系统。 逻辑的推理:从指令到执行的飞跃 一旦我们理解了输入的含义并将其结构化,接下来便是如何让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本书将探讨逻辑推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作用。您将学习到,如何将输入的指令转化为一套逻辑规则,并利用算法进行推理,从而得出最终的执行结果。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如果…那么…”的判断,而是更为复杂的逻辑推导过程,是实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的关键。 语言的生成:创造的艺术 在理解和分析之后,本书还将触及“生成”的艺术。我们不仅要让计算机理解,更要让它能够“创造”。这包括将内部的结构化数据,重新转化为人类可读的语言,或者生成新的、符合特定规则的数据。您将了解到,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规则,通过算法生成新的内容,例如生成报告、生成代码片段,甚至生成更复杂的文本。这展示了计算机强大的创造潜力。 构建工具的智慧:系统工程的视野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将引导您以系统工程的视角,去理解如何构建和维护处理这些语言和算法的工具。您将了解到,一个健壮的系统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如何设计模块化的组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和调试。这不仅仅是编写代码,更是一种构建复杂系统所需的工程智慧。 跨越学科的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 本书所探讨的原理,并非孤立存在于计算机科学的某个角落。它们是连接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重要桥梁。您将看到,这些精妙的算法和原理,是如何支撑起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软件,从搜索引擎到编译器,从操作系统到人工智能助手。理解这些底层原理,将极大地加深您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并为您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实的基础。 学习的旅程:探索、理解、创造 本书的编写旨在成为您探索计算机科学深层奥秘的向导。我们不会止步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算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精巧的设计。通过学习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用严谨的逻辑和高效的算法来应对挑战的能力。这趟旅程将充满发现的乐趣,理解的喜悦,以及最终创造的成就感。 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理解计算机“思维”过程的旅程,一次关于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功能的探索。它将揭示驱动现代数字世界运行的那些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并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计算机科学理解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有力的字体,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编程语言背后的那些“魔法”充满好奇,而“编译原理”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技术性的神秘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手感和纸张散发的淡淡油墨香,都预示着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看到了那些我耳熟能详又闻所未闻的概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优化……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心中对计算机工作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我目前还只是一个初学者,对很多术语还感到陌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内心深处的期待。我憧憬着,当我看懂这本书的时候,我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而是能洞悉机器如何理解和转化我的意图的“魔法师”。这份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是驱使我选择这本书最重要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踏入计算机科学更广阔天地的一块坚实的基石,让我能够构建出更强大、更精妙的程序。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书中的某些算法细节,比如各种解析器的具体实现,还有代码优化的策略,还停留在初步理解的阶段。很多时候,我需要反复阅读同一章节,甚至结合一些在线资源来辅助理解。这当然是由于我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它们一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折衷”的讨论,例如在编译速度和生成代码质量之间的取舍。这让我意识到,理论的学习并非是脱离实际的,很多决策都伴随着权衡和取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实际的场景中。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思维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我认为是相当不错的。作为一个非母语的读者,我有时会担心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丢失或扭曲,但幸运的是,在这本书中,我遇到的绝大多数术语翻译都准确且到位,很多时候甚至能直接对应到我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英文原版术语。这使得我在理解原文的逻辑和细节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清晰的流程图和表格,它们有效地将复杂的概念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让抽象的原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但我已经能够想象到,当我在开发中遇到性能瓶颈或者需要深入理解某个语言特性时,这本书将是我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让我能够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学习。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凭借这本书中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那时候,这本书的价值将真正得以体现。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你深入理解那些看似枯燥但极其重要的概念。一开始,我确实被那些数学公式和抽象的定义吓到过,感觉像是要重新回到大学课堂,接受一场严谨的“洗礼”。但随着我一点点地啃读下去,配合着书中的大量图示和清晰的逻辑链条,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部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当讲到语法树的构建和遍历时,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简直能让人兴奋不已。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编程语言的背后,都有一套严密的规则和一套精巧的转化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它让我看到了代码从文本到机器指令的完整生命周期,也让我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编译器工具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虽然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但每克服一个难点,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也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它的“经典”名号。在很多编程相关的社区和论坛里,它都是被反复提及的“必读之作”。我深知,很多前沿的技术日新月异,但基础的原理往往是颠扑不灭的。而编译原理,无疑是构建现代软件系统的最核心的基石之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很多我们现在能够方便使用的编程语言和工具,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编程语言会有不同的特性,为什么有些语言的执行效率更高,为什么编译器会做出某种特定的优化。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计算机科学的生态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我个人的学习进度可能比较缓慢,偶尔还会因为一些复杂的算法而感到头疼,但我坚信,打牢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就是我心目中那个坚实的基础,它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京豆京豆京豆京豆京豆京豆京豆京豆京豆

评分

帮实验室大佬买的 经典著作

评分

还行吧,讲的挺清楚的

评分

小哥说,可不是么,就我家那儿都涨到三万五了。

评分

~不错。好好学习,努力变得牛逼

评分

书是正版的,书挺好的,书挺好的。

评分

传说中的龙书,空下来好好学习

评分

经典之作。要慢慢消化,慢慢看。。。

评分

好吃好吃,真的是非常好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