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範》包括12章和2個附錄,基本涵蓋瞭公路橋梁加固施工的各種技術、工藝及施工要求。主要內容包括:1.總則;2.施工準備與施工組織;3.橋梁混凝土構件裂縫及錶層缺陷的處理;4.梁橋、拱橋、纜索體係橋、鋼橋、下部結構與基礎加固的施工工藝、方法、質量檢驗與驗收標準;5.橋梁抗震及防撞加固的施工工藝方法、質量檢驗與驗收標準;6.橋梁支座、伸縮縫更換的施工工藝及方法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施工準備與施工組織
3.1 施工準備
3.2 施工組織設計
3.3 施工安全及環境保護
4 混凝土橋梁錶層缺陷處理
4.1 混凝土修補
4.2 水泥砂漿修補
4.3 聚閤物水泥砂漿修補
4.4 改性環氧砂漿(混凝土)修補
4.5 混凝土錶麵防腐塗裝
4.6 鋼筋防銹蝕處理
4.7 質量檢驗與驗收
5 結構裂縫的處理
5.1 材料選用
5.2 施工要求
5.3 質量檢驗與驗收
6 梁橋加固
6.1 橋麵闆補強加固
6.2 增大截麵加固
6.3 粘貼鋼闆加固
6.4 粘貼縴維復閤材料加固
6.5 體外預應力加固
6.6 改變結構體係加固
6.7 質量檢驗與驗收
7 拱橋加固
7.1 拱上建築拆除
7.2 圬工拱橋加固
7.3 鋼筋混凝土拱橋加固
7.4 鋼管混凝土拱橋加固
7.5 中、下承式拱橋加固
7.6 質量檢驗與驗收
8 纜索承重橋梁的加固
8.1 一般要求
8.2 斜拉索更換
8.3 吊杆更換
8.4 係杆更換
8.5 懸索橋主纜維修
8.6 錨碇加固
8.7 質量檢驗與驗收
9 鋼橋及鋼一混組閤結構橋梁加固
9.1 一般要求
9.2 焊接加固
9.3 栓接加固
9.4 更換(增加)構件
9.5 改變結構體係加固
9.6 裂紋的修復
9.7 鋼橋的塗裝
9.8 質量檢驗與驗收
10 橋梁基礎及下部結構加固
10.1 蓋梁及墩柱加固
10.2 墩、颱身套箍加固
10.3 橋颱加固
10.4 增大基礎加固
10.5 承颱加固
10.6 樁基加固
10.7 人工地基加固
10.8 基礎衝刷加固
10.9 質量檢驗與驗收
11 橋梁抗震及防碰撞加固
11.1 一般要求
11.2 橋梁結構加固
11.3 橋梁復位
11.4 防止落梁裝置
11.5 防止地基土液化、流動的措施
11.6 更換減(隔)震支座
11.7 橋梁防碰撞加固
11.8 質量檢驗與驗收
12 支座和伸縮裝置更換
12.1 支座更換
12.2 伸縮裝置更換
12.3 質量檢驗與驗收
附錄A 植筋施工方法
附錄B 錨栓施工方法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件《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範》(JTG/T.J23——-2008)條文說明
1 總則
3 施工準備與施工組織
4 混凝土橋梁錶層缺陷處理
5 結構裂縫的處理
6 梁橋加固
7 拱橋加固
8 纜索承重橋梁的加固
9 鋼橋及鋼—混組閤結構橋梁加固
10 橋梁基礎及下部結構加固
11 橋梁抗震及防碰撞加固
12 支座和伸縮裝置更換
精彩書摘
3.1 施工準備
3.1.1 在施工前,應對加固橋梁技術狀況進行復查,並將復查結果通知有關單位。在橋梁的加固施工過程中,應加強觀測與檢查,及時反饋信息指導施工。
3.1.2 材料檢驗
橋梁加固施工使用的主要材料,應具有國傢相關管理部門認定的産品性能檢測報告和産品閤格證,其物理力學性能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
橋梁加固用材料的檢驗,應依據國傢及行業現行有關標準執行。
3.1.3 儀器具標定、設備校驗
用於橋梁試驗與檢測的各類儀器具應進行標定,橋梁加固設備應按要求校驗。標定和校驗應由經有關主管部門認定的計量機構進行。
3.2 施工組織設計
3.2.1 應按照設計文件和技術規範要求編製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
3.2.2 橋梁加固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編製說明、舊橋概況(含技術狀況評定結果)、施工準備及施工總體策劃、施工組織機構、加固施工方案、交通組織方案、資金計劃、總進度計劃及進度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係、安全生産、環境保護、職業健康等。
前言/序言
根據交通部“關於下達2005年度公路行業標準製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交公路發【2005】354號),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主編單位組織有關專傢編製瞭《公路橋梁加固施工技術規範》(JTG/T.J23-2008)。
本規範吸取瞭國內研究成果和工程施工經驗,藉鑒瞭國際先進的標準規範,與國內相關規範作瞭比較和協調。通過召開專傢審查會、發函等方式,徵求瞭有關單位和個人的意見,經過反復討論、修改,最後由交通運輸部審查定稿。
本規範包括12章和2個附錄,基本涵蓋瞭公路橋梁加固施工的各種技術、工藝及施工要求。主要內容包括:1.總則;2.施工準備與施工組織;3.橋梁混凝土構件裂縫及錶層缺陷的處理;4.梁橋、拱橋、纜索體係橋、鋼橋、下部結構與基礎加固的施工工藝、方法、質量檢驗與驗收標準;5.橋梁抗震及防撞加固的施工工藝方法、質量檢驗與驗收標準;6.橋梁支座、伸縮縫更換的施工工藝及方法等等。
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叢書:現代建築結構優化與抗震設計實踐 本書簡介 本書是“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叢書”中的一本,專注於探討現代建築結構在應對日益復雜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壽命以及增強抗震性能方麵的先進技術與工程實踐。本書旨在為結構工程師、設計院技術人員、施工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指導和工程應用參考。 本書緊密圍繞當前建築行業麵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保證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實現結構體係的輕量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尤其側重於結構性能的提升與優化。全書內容涵蓋瞭從結構概念設計到施工階段質量控製的完整鏈條,強調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 第一部分:現代結構理論與性能化設計基礎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結構工程領域的前沿理論,為結構優化設計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概率極限狀態設計理論的深化應用 本章不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規範中設計方法的復述,而是聚焦於極限狀態設計理論在復雜工程背景下的深化應用。重點探討瞭材料強度、荷載效應以及結構響應的不確定性建模方法,包括隨機場理論在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分析中的應用。詳細闡述瞭基於可靠性指標($eta$值)的校準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半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更精細地控製結構的失效概率。同時,引入瞭麵嚮性能的優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基本概念,特彆是針對特定使用階段(如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和破壞極限狀態)的性能目標設定與驗證方法。 第二章: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與本構關係 本書詳細介紹瞭新一代高性能建築材料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拉伸、抗剪和抗壓的本構模型,特彆是UHPC在復雜應力狀態下的應力-應變關係。對於先進鋼材(如高強鋼、耐候鋼),本書提供瞭更精確的疲勞損傷模型和蠕變分析方法,並討論瞭這些材料在極端溫度或腐蝕環境下的長期性能衰減規律。此外,還對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在預應力結構和約束構件中的應用潛力進行瞭深入的力學分析。 第三章:非綫性分析方法與時程響應模擬 本章著重於高級數值計算技術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詳細介紹瞭基於縴維單元、殼單元和實體單元的材料非綫性分析方法,重點講解瞭如何準確捕捉屈服、塑性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動力分析方麵,本書區分瞭模態疊加法、響應譜法與全時程非綫性動力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的適用範圍和精度差異。特彆對多層/高層建築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綫性時程響應進行建模,包括Pushover分析的局限性與改進,以及如何利用OpenSees、ABAQUS等軟件進行高級耦閤分析。 第二部分:結構優化設計與新型結構體係實踐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利用先進設計理念和新結構形式,提升建築的經濟性、適應性和抗震魯棒性。 第四章:結構體係的抗震優化與消能減震技術 抗震設計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章全麵梳理瞭“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的實施流程。著重介紹瞭主動、被動和半主動消能減震技術。在被動控製方麵,詳細闡述瞭粘滯阻尼器、屈服型消能支撐(Metallic Yielding Dampers)的選型、布置原則及等效力學模型。對於隔震技術,對比瞭疊層橡膠支座與摩擦擺支座的差異化性能麯綫,並給齣瞭在復雜場地條件下的隔震層設計參數確定流程。被動控製元件的引入如何影響結構的整體剛度與變形協調性,也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第五章:大跨度與復雜結構的空間受力分析 本章針對空間桁架、網殼結構、懸挑結構等大跨度復雜結構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瞭膜力理論在預應力結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拓撲優化方法確定結構的最優傳力路徑。對於懸挑結構,本書詳細分析瞭節點域的應力集中問題,並提齣瞭基於預應力錨固和後張法的有效加固與設計策略,確保結構在復雜荷載組閤下的穩定性和剛度。 第六章:結構健康監測(SHM)與數字化運維 本書強調結構設計的閉環管理,將結構健康監測係統(SHM)作為設計的一部分進行前置考慮。本章介紹瞭基於光縴光柵(FBG)、應變片、加速度計等傳感器的結構狀態實時采集技術。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模態識彆、損傷定位和剩餘壽命評估。最後,探討瞭如何將SHM數據反饋至設計階段,形成“設計-建造-監測-反饋”的數字化運維循環,指導結構的長期維護與適度加固決策。 第三部分:既有結構評估與性能提升策略 本部分關注存量建築的結構安全與性能提升,是工程實踐中需求最大的領域之一。 第七章:既有結構抗震能力評估與精細化診斷 本章提供瞭係統化的既有結構抗震評估流程,區彆於簡單的規範校核。內容包括:詳細的場地勘察與土體參數獲取、現有結構材料性能的原位測試(如迴彈、鑽芯取樣、超聲波檢測)、以及結構構件承載力的準確評估。重點講解瞭如何根據結構的曆史使用信息和現有損傷程度,確定閤理的抗震評估等級,並引入瞭損傷模型與剩餘壽命預測。 第八章:結構性能提升的加固技術選擇與設計 本章深入探討瞭提升既有結構抗震承載力和服務性能的多種工程技術。對比瞭不同加固方法的優缺點: 粘貼/外包FRP增強技術: 詳細闡述瞭不同縴維(碳縴維、玄武岩縴維)在梁、柱、牆體上的錨固機理、適用範圍及施工質量控製要點,特彆是針對抗剪、抗彎和承載力提升的設計計算方法。 新增支撐與牆體技術: 探討瞭增設斜撐、屈麯約束約束支撐(BRB)對結構剛度和延性的影響。對於剪力牆結構,分析瞭新增鋼筋混凝土牆體或約束砌體牆的連接設計與荷載傳遞機製。 增大截麵與外加預應力技術: 針對混凝土構件承載力不足的問題,給齣瞭擴大截麵法和采用高強度鋼絞綫進行外加預應力的設計參數選擇與施工工藝控製標準,尤其關注新舊混凝土的有效結閤。 第九章:復雜改造工程中的施工控製與質量保障 結構改造工程的難點在於“動態施工”與“結構安全”的平衡。本章提供瞭針對結構改造工程的專項施工組織與風險管控措施。包括:臨時支撐體係的設計與監測、分步卸荷與受力轉換過程的應力跟蹤、復雜節點拆除與新增構件的連接工藝流程。強調瞭對施工過程中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對新增材料性能影響的監控,確保加固效果的長期可靠性。 ---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工程案例為支撐,力求成為結構工程師提升專業技能、應對復雜工程挑戰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傳授“如何做”,更闡釋“為什麼這樣做”,旨在推動我國建築結構工程嚮更安全、更經濟、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