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成功地策划和准备采访,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如何营造和谐友善的采访气氛,如何借助电子手段进行采访等等。书中深入探讨了“采访的伦理道德”这个业内人士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还就如何将采访转化为报道提出了若干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性建议。此书已被美国许多新闻院校采用为专业教材,并被列为新闻记者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肯·梅茨勒,1956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获新闻学学士学位,之后做过五年新闻记者。1961年获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大学里任教。现任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教授。梅茨勒教授于1972年开始教授新闻采访课程,曾经在世界多个城市主持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新闻采访和信息采集的各类方法。主要作品有《创造性的采访》等。《创造性的采访》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务:大院校的新闻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显性问题
隐性问题
第2章 何为采访?
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9
记者如何获取信息/9
什么是新闻采访/10
创造性的采访/10
创造性的提问/11
采访的类型——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12
第3章 采访的十个步骤
明确采访目的/14
进行背景调查/14
进行采访预约/15
策划采访/16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16
提第一个问题/17
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17
提问敏感问题(Askingthe Bomb)/18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18
总结本次采访/19
第4章 采访要素——个案史/20
明确采访目的/21
背景调查/21
策划采访/21
电话采访/23
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要点/25
第5章 提问
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了/27
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28
提问的顺序:漏斗/29
使采访开始的提问/29
过滤型问题/30
探究型(加强型)问题/30
与事实有关的提问:五个“w”/31
概念界定型的提问/31
数字问题/32
评论性问题/32
创造性问题/33
诱导性问题、内容过剩问题和垃圾问题/33
第6章 采访中对话的延伸
研究的价值/37
新闻采访问题的文献回顾/38
“温柔”提问的重要性/40
非语言的交流/40
人际交流的基础/42
第7章 受访
一夜成名者的尴尬/46
为什么要接受采访?/47
采访对象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全同性的组织?/48
被访者的访前准备/49
记者在采访中使用的花招/49
最后的几点说明/51
第8章 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的第一步——明确采访目的/54
提出采访要求/55
做作业/57
研究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兴趣/58
准备提问的领域/58
预测答案/59
制订具体的采访计划/60
保持策划的弹性/60
关于策划的几点补充/61
第9章 失败的教训
第10章 学会倾听
进攻性的倾听(AggressivcListening)
怎样成为职业倾听家/68
第11章 新闻观察
对“文学性新闻”创作研究的新要求/73
新闻观察的三种类型/74
应该观察什么/76
第12章 引语和逸事的采访
学会识别引语/80
引语的采访/82
刺激对方讲出一些逸事/84
第13章 电话采访、采访记录与采访录音
电话采访/88
做采访记录/91
使用录音机/93
第14章 特殊问题
难以约见的采访对象/98
询问敏感性问题/99
采访的精确性/100
如何面对被访者的敌意/101
他们是否在讲真话/101
使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102
托词回避的被访者/102
不可以公开的言论/103
新闻发布会/104
你会怎么写我?/104
枯燥乏味的采访对象/105
无准备的“战役”/105
第15章 电子辅助采访
通过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的采访/107
国际互联网对采访的帮助/109
收集新闻线索/111
从网上查阅资料/112
第16章 广播电视采访
广播电视采访有哪些不同/115
广播电视采访的三种形式/116
广播电视采访的提问/118
第17章 特定新闻领域的采访
不同采访领域的采访方式/123
特定领域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125
怎样开始某一领域的新闻采访/126
采访某一新的领域需要遵循的基本步骤/126
新闻的三个来源/127
事态不明情况下的提问/129
第18章 多重采访项目
多重采访项目的实质/133
多重采访项目的特殊要求/133
第19章 人物采访
人物采访的分类/139
人物采访的用途/141
人物处理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42
如何进行人物采访/142
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143
记住采访者/145
第20章 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
欺骗
背叛
歪曲
侵犯个人隐私
采访对象的“权利法案
总结
第21章 通向事实真相的十个步骤
附录A 采访练习
附录B 采访报告示例
参考文献
书中提到的采访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别人并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在你打电话预约时脑子里要想着这一点。预约过程似乎很简单——表明自己的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的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但如果你与采访对象以前并未见过面,或者采访的话题不太一般,那你就要像推销员卖东西那样来推销自己。热情的作用不可忽视。例如,说服县治安官康斯特布尔来谈论工作压力和婚姻问题的任务,在开始时可能比较艰难,但你可以做如下表述:
“我刚刚开始研究一个有趣的话题,并为此感到很兴奋。它是有关工作压力和家庭问题的关系的.我咨询了一些婚姻问题的专家,也读了一些文章,发现职业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就是婚姻的冲突。一些警官谈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希望能帮助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现在能不能谈谈您的经历——有可以与其他警官交流的东西吗?”
以上的表述能使报道脱离假定的闲谈,转而去挖掘一些具有启迪性的信息。然而,双方也需要协商。治安官康斯特布尔或许会接受你的采访,但前提是不要在报道中提到他的名字.如果你要提及他的名字,他就不那么坦诚了。或者可以谈谈警官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但涉及工作对家庭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也或者他的大部分谈话都能做到真诚,除了他的儿子——他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如果想在报道中公开采访对象的姓名,对方在谈话时可能就不会那么真诚了,你愿意这样去做吗?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法?这个记者下面的答复可能会比较有效:“我并不想难为任何人。我准备为《纽约时报》写一篇特写,我将采访15名高压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每个人都能讲述自己悟到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我就满意了。例如,一名警官采纳了心理咨询师的建议,经常给他的妻子打电话,在他妻子的留言机上录下‘真心吻你’——妻子回家后拨电话肯定会听到这条爱的讯息。
前言/序言
如果用两个字来说明《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的区别,那应该是——“真实”。再多用一些字眼,那就是“力求真实”。25年来,我始终将新闻采访作为一个课题潜心研究,也因此对它的真实性愈加关注。什么是“真实”?“真实”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如何将真实性应用于新闻工作?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领域里具体的采访活动日趋多样化,这到底是增强了还是妨碍了真实性的体现?是什么促使我们发生了上述这些思想转变?我想多半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今日的公众看到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多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越来越多的广播节目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包括尖刻的谈话节目——通常变成了较量谁更能喊叫的比赛;或者是聪明人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来斗智斗勇,而这些最终都是为了搞笑;偶尔,你甚至能看到某些讨论公共事件的论坛类节目也采用了问答形式。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表明,公众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提问的性质决定了回答的性质。诙谐的提问得到的回答也是诙谐的;而挑衅性的问题則会招致防卫性的回答。在这样一个竞技场里,如何获得事实真相?在记者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与采访对象唱对台戏这样的前提下,怎样才能保证事情的真实性?这个前提表明,记者与采访对象是敌人,在两者之间进行的采访就像一场象棋比赛,你攻击我防御,你前进我后退,你胜利我失败。但如果我们的采访目的就是公正地讲述事实真相,我们不妨重新考虑这些采访策略。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是一本深度剖析新闻采集核心技艺的著作,它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详实的操作指南,为新闻记者、传播学研究者以及任何需要在信息获取方面追求卓越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采访技巧,而是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关于“如何通过提问获取信息”的完整理论框架,并辅以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让读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时,能够立刻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创造性”的强调。在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收集信息,更是如何在海量碎片化的讯息中,发现真正具有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新闻线索,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认为,创造性的采访并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利,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的技能。它意味着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善于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挖掘出信息源内心深处最真实、最鲜活的故事。 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采访的准备阶段到执行过程,再到后续的整理与运用,层层递进,面面俱到。 第一部分:采访的基石——理解采访的本质与价值 在开始具体的技法讲解之前,本书首先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采访的本质。它阐述了采访作为新闻信息采集最基本、最核心手段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构建公共议题、监督权力、增进社会理解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强调,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一次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与理解。采访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同理心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引导对话,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新闻伦理在采访中的关键地位。如何在追求信息的同时,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避免不当的诱导,以及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这些都是本书反复强调的重点。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真实案例的剖析,揭示了不遵守采访伦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读者在采访实践中始终将道德底线放在首位。 第二部分:提问的艺术——设计、引导与挖掘 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提问的艺术”上。作者认为,问题是采访的灵魂,是驱动信息流动的引擎。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导被采访者回忆、思考、表达,甚至挑战他们固有的认知。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及其应用场景: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如何根据采访目的,灵活运用这两种基本类型的问题,既能获取大范围的信息,又能获得精准的细节。 追问与引导性问题:如何通过巧妙的追问,深入挖掘被采访者的潜意识,获取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情感。同时,也警示了不当使用引导性问题可能带来的偏见。 假设性问题与反事实性问题:如何通过设置情境,让被采访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揭示出隐藏的观点和可能性。 观察式与倾听式提问:采访不仅仅是说话,更是观察和倾听。本书强调了在提问过程中,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被采访者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并结合主动倾听,来调整提问策略,捕捉那些未被言语表达的信息。 “为什么”与“如何”的深度运用:作者认为,“为什么”和“如何”是挖掘深层原因和过程的利器,并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两个简单但强有力的疑问,转化为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的钥匙。 本书还特别强调了“提问的逻辑性”。采访不是杂乱无章的提问堆砌,而是一个有方向、有重点的探索过程。作者指导读者如何构建采访的逻辑线索,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服务于整体的采访目标,并能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情境的掌控——环境、心理与关系 创造性的采访不仅仅关乎问题本身,更关乎采访者如何创造一个 conducive 的采访环境,并处理好与被采访者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本书详细讲解了详尽的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了解被采访者、事件、相关背景知识,是设计有针对性问题的前提。这包括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被采访者的公开信息等。 建立信任与融洽关系:采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采访者是否愿意敞开心扉。本书提供了多种建立信任的策略,包括真诚的沟通、尊重被采访者、以及展现专业素养。 克服采访障碍:面对沉默、抵触、甚至谎言,采访者该如何应对?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心理学和沟通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并克服采访中的各种障碍。 选择合适的采访环境:不同的环境会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和表达。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采访内容和被采访者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采访地点和时间。 非语言沟通的运用:除了语言,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同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本书引导读者关注并理解这些信号,并学会运用自身的非语言信号来建立积极的互动。 第四部分:案例的启示——从实践中学习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作者精心挑选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报道类型的经典采访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些案例中的提问策略、信息挖掘过程以及最终的报道成果。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解读,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书中理论的实际应用,并从中获得启发。 这些案例涵盖了: 深度调查报道:如何通过层层深入的采访,揭露社会阴暗面,追究责任。 人物特稿:如何通过细腻的对话,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经历与内心世界。 新闻事件现场采访: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地获取关键信息。 跨文化采访:如何应对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解构,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创造性的采访”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篇篇具有影响力的报道的。 第五部分:采访的延伸——记录、分析与叙事 一次成功的采访只是新闻报道的起点,后续的记录、分析与叙事同样至关重要。 高效的记录技巧:如何在采访过程中,精准、全面地记录下关键信息,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的使用。 信息筛选与核实: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筛选出最核心、最可靠的内容。 提炼与整合:如何将分散的采访素材,整合成一个 coherent 的故事。 叙事技巧: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将采访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报道。 本书最后部分,鼓励读者持续学习与实践。它强调,采访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作者鼓励读者不断反思自己的采访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尝试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 总而言之,《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是一本集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的宝贵教材。它不仅教授读者“如何提问”,更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提问”,以及“如何通过提问,触及真相,讲述有价值的故事”。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新闻从业者和传播学者提升专业技能,塑造卓越新闻品质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