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試圖從這本書裏找到任何關於“園藝應用”或“生態習性”的隻言片語,但希望最終落空。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野花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植物地理分布和化學成分的圖譜。作者似乎對野花在人類文化、民間傳說中的角色毫無興趣,對它們如何與昆蟲、鳥類構成復雜的生態網絡也隻是蜻蜓點水。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常見的、在鄉村小路上隨處可見的野花,它們是如何適應被人類活動頻繁乾擾的環境的,它們是否具有特殊的防禦機製,或者可以用來作為某種環境汙染的指示物種——這些在其他自然類書籍中常常會涉及的、引人入勝的故事綫,在這本書裏完全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對植物細胞壁結構和次生代謝産物在復雜分子層麵的詳盡闡述,這無疑是極具學術價值的,但卻讓普通讀者感到疏離和枯燥。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消化一份嚴謹但缺乏人情味的研究報告,讓人忍不住想問:這些花朵鮮活的生命力,難道就僅僅是化學反應的集閤嗎?這本書完全錯失瞭連接自然美感與科學知識的最佳橋梁。
評分這本號稱“自然探索指南”的書,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原本滿心期待能跟著它,在春日的田野上識彆那些零星點綴的色彩,卻發現內容更像是某位植物學傢深奧的學術論文的草稿。書中充斥著大量拉丁文術語,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詳盡到令人發指,從花藥的構造到胚珠的發育過程,分析得一絲不苟,但對於一個隻想知道“這種小黃花叫什麼名字,它有沒有毒”的普通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災難。我翻瞭好幾頁,試圖尋找一張清晰的、能用於現場比對的彩圖,結果大部分插圖都是黑白綫條畫,而且細節過於精微,反而失去瞭作為參考圖的直觀性。更令人睏惑的是,它似乎更側重於介紹那些極端稀有、需要去偏遠高山纔能見到的物種,而對於城市公園裏最常見的蒲公英或車前草,卻寥寥數語帶過,仿佛這些“隨處可見”的植物不配占據重要的篇幅。讀完一個章節,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認識野花,而是在準備一場艱難的植物分類學考試,讓人不禁懷疑,這本書的真正讀者群體究竟是那些身處實驗室的專業人士,還是戶外休閑的普通大眾。它的深度無可置疑,但廣度與實用性,尤其是對初學者的友好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某些極端小眾的植物分類學分支上確實展現瞭驚人的研究深度,但其敘事節奏和結構安排,完全不適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它似乎遵循著一種非常古老的、以“發現時間”或“首次被記錄的地點”為綫索的編排方式,導緻同一形態特徵的物種被分散記錄在不同的章節中,完全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我試圖建立一個關於“唇形科”植物的整體印象,結果發現這個科下的不同屬被散落在全書不同的地理區域章節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考古挖掘。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對於希望構建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是極其不友好的。閱讀時,我常常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間穿梭,對照著頁碼,來拼湊齣一個完整的物種圖譜,這極大地削弱瞭閱讀的流暢性和樂趣。如果作者能采用更符閤現代生物學分類邏輯的結構,哪怕犧牲一點點曆史考據的篇幅,這本書的易用性都會得到質的飛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上的摺磨。作為一個習慣瞭現代印刷技術和優秀版式設計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紙張質量粗糙得讓人心疼,油墨暈染的現象在深色文字處尤為明顯,導緻一些細小的圖例邊緣模糊不清。更要命的是,它的索引係統設置得極其反直覺。如果我想查找某個特定科屬的植物,我必須先知道它有沒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俗名,因為主索引是按照拉丁學名首字母排序的,而對俗名的交叉引用少得可憐。找一個我隻知道大概長相的植物,簡直是大海撈針。有時候,我想參考一下書中提到的某個地理分布案例,卻發現地圖插圖小得像郵票,而且缺乏必要的比例尺和圖例說明,讓人完全無法判斷它所描述的“某某山榖”究竟位於何方。可以說,這本書在“工具書”的層麵上是嚴重不及格的,它似乎更像是一本為內部研究機構準備的、連校對和設計流程都可以省略的內部資料集,而不是一本麵嚮公眾、希望激發人們對自然熱愛的讀物。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語氣和態度,讓我感到一種隱性的優越感。作者在描述那些“常見”或“容易識彆”的物種時,用詞顯得有些輕衊,仿佛這些植物的簡單結構不值得他花費太多筆墨。相反,對於那些極其難以辨認、需要特殊工具纔能觀察到的微小結構,作者則投入瞭極大的熱情和詳盡的筆墨進行描繪。我理解學術上的嚴謹性,但一本麵嚮大眾的書籍,應該以引導和鼓勵為主,而不是用高深的門檻將非專業人士拒之門外。我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野花生命力的贊美詩般的描述,或是它們如何頑強地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故事,但這本書裏隻有冰冷的、客觀的描述,缺乏對自然界生命本身的敬畏與熱愛。讀完之後,我的感覺不是“我學到瞭新知識”,而是“我被告知瞭我還不知道很多東西”,這種感覺,與我希望通過閱讀自然書籍來放鬆心情、親近自然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它更像是一份冰冷的“知識清單”,而不是一份熱情的“自然邀請函”。
評分dandelion 蒲公英 ( DAN-dl-AI-uhn )
評分在古代和中世紀,人們把蒜當作護身符帶在身上避邪。古羅馬人把蒜吊在大門上方使妖巫不敢走近。蒜的英文名稱garlic在古英文中作garleac,由gar‘spear’(矛,槍)和leac‘leek’(韭蔥)結閤而成。其名稱中之所以含leek和spear這兩個成分是因為蒜既形似韭蔥,其小鱗莖(clove)又形似矛頭(spearhead)的緣故。
評分具總苞的頭狀V花序種類V——菊科和川續斷科
評分花淡紫色至藍紫色
評分美國電影《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有首插麯就叫Edelweiss,有人將它譯作“火絨草”、“雪絨花”,也有人將它譯成“寶雪花”。這是生長於阿爾卑斯山和南美高山地帶的一種小百花,被瑞士人作為國花,經常見於瑞士的傳統圖案中。英文花名直接藉自德語。在德語中,edel意為“高貴的”,而weiss則意為“潔白的”,edelweiss是個復閤詞,有“高貴而潔白”之意。
評分dandelion 蒲公英 ( DAN-dl-AI-uhn )
評分最喜歡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以非洲“會說話的鼓”作為開篇。這是個有趣的故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對“冗餘信息的價值”給齣瞭不同以往的解釋。那些看似有損於精煉和簡潔的冗餘信息反而提升瞭信息傳播的精準性。而今,當我們對碎片化、無序化的信息頭痛不已時,我們是否意識到,在依托大數據係統的組織與傳播模式下,碎片可以為我們描繪齣事物的全貌?
評分漢語稱其“蒲公英”,彆稱“黃花地丁”。由於這種植物葉子呈齒狀,所以法語稱dent de lion,意即tooth of the lion(獅子的牙齒)。英文名稱藉自法語,隻是連寫成一詞且在拼法上有些變化而已。其它一些歐洲語言也以此特點來取名,如德語作Lowenzahn,西班牙語作dient de leon,意大利語作dente di leone等。這些各種語言的名稱,究其根源,均源自拉丁文dens leonis。除dandelion之外,蒲公英在英文中尚有不少方言名稱,如clock,farmer’s clock,schoolboy’s clock,tell-time,time-flower,piss-a-bed等。其中最後一個和現代法語pissenlit相對應,得名於蒲公英的利尿特性。據說喝瞭用蒲公英葉製的飲料會使人尿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