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郎咸平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郎咸平
  • 经济学
  • 投资
  • 理财
  • 金融
  • 危机预警
  • 经济形势
  • 通俗经济学
  • 投资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33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56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人都在说,谁说清了金融危机的真相?听郎咸平说:说清楚来龙去脉,道明白应对方略。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民族,不可能是经济上成熟的民族;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企业家,不可能是成熟的企业家;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公民一,不可能是市场上成熟的公民。
我们友台播出一系列华尔街问题的节目,我看了以后只有摇头叹气的份。

内容简介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从金融危机的源头讲起,从次级债的形成、扩散,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泡沫破裂,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欧美的救市政策等整个过程做了介绍。郎咸平教授认为金融创新只是表面现象,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欧美各国丧失了资本主义的灵魂—信托责任的沦丧。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也曾经像这代人一样心怀一个简单而淳朴的梦想:只要努力打拼,就能“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为此,你“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你面前:企业倒闭,百业萧条,更可怕的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中国35%的经济产出都要依靠外贸出口,而这些产出所依赖的终端消费形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步步恶化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到目前为止是有限的,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的开始会是什么时候?就是美国的防火墙破裂之后。美国的防火墙一旦破裂,冲击到美国的消费市场,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少,使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从而打击到我们经济的基本面。
备注:本书还有另外一种封面如下图,两种封面内容完全一致,采购时随机。

作者简介

郎成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被公认为公司治理方面的顶级学者。
中文著作有《操纵》、《整合》、《运作》、《思维》、《标本》、《科幻》、《模式》、《突围》、《误区》、《中国式MB0》、《本质Ⅰ——破解时尚产业战略突围之道》、《本质Ⅱ——破解娱乐传媒产业以小搏大之谜》、《蓝海大溃败——本质Ⅲ:本质论VS蓝海战略》、《你想到的都是错的——本质Ⅳ: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的本质》、《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产业链阴谋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音像作品有《郎咸平说——秘密:公司的常识》、《郎咸平说——热象背后的逻辑:你所知道的是正确的吗?》、《郎咸平说——人间万象:一切都是经济学》等等。

目录

序 你的未来不是梦?
第一讲 当美国遭遇危机
一、华尔街的贪婪
二、次级债惹的祸
三、美国政府救市背后的玄机
四、保尔森和伯南克能否力挽狂澜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还没有真正开始

第二讲 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灵魂
二、美国垃圾债券风波
三、次级债的链条
四、美国金融系统遭遇“三聚氰胺”
五、美国政府为何不救雷曼兄弟
六、工商链条时代
七、资本主义遭遇信心危机
八、全球社会主义化
九、大衰退会持续多久
十、大衰退前夕的投资策略

第三讲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一、泡沫的本质——制造业的回光返照
二、中国救市必须斩断工商链条
三、真正的冲击来自消费形态的改变
四、会做风险管理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第四讲 股神也逃不过金融危机
一、巴菲特亏损163亿美元
二、不要相信金融高科技
三、巴菲特能否战胜中国股市的市盈率
四、奥巴马和麦凯恩为何看好巴菲特
五、花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六、罗杰斯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吗
七、问答

第五讲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
一、危机蔓延至实体经济
二、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三、三驾马车少了一驾
四、《劳动合同法》对制造业工人的冲击
五、偷工减料是无奈之举
六、股价、楼价还将持续下跌
七、政府工程拉动的GDP增长
八、中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
九、我们要保利润而不是保增长

第六讲 股市的信托责任
一、“信托责任”的诞生
二、股票市场的前身
三、现代股份制公司治理的基础
四、再融资——悬在A股市场头顶的利刃
五、假账风波导致世通公司破产
六、A股市场的“大小非”问题

第七讲 一百年前的中国股市
一、股票市场起源于白条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三次崩盘
三、伟大的经济学家梁启超
四、郎咸平最佩服的男人
五、全世界第一个提出金融危机解决方案的人

第八讲 股市涨跌谁做主
一、中国经济过热吗
二、中国经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三、中国股改的兰大失误
四、中国的股价走势符合经济基本面
五、2007年股市飞涨的背后

第九讲 房地产商惹谁了
一、我们为什么痛恨房地产商
二、到底是民众仇富,还是地产商为富不仁
三、地产业的暴利来自哪里
四、不要迷信自由经济
五、打破资本短视的困境
六、问答

第十讲 谁狙击了越南
一、越南陷入金融危机
二、冲击来自于国际热钱
三、通货膨胀是新的国际阴谋吗
四、价格不再由供需决定
五、他们如何操纵石油和粮食
六、国际金融炒家改写了经济学理论
七、越南的危机源于国际化太快
八、问答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当美国遭遇危机
百年一遇,美国金融风暴引发全球动荡。
一旦美国老百姓丧失信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次贷风波背后,为何玄机重重?
拿出一小部分钱来当你的薪水,那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年薪。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他们觉得还是不够。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次级债市场。
华尔街经历行业地震,到底谁在操纵美国投行?
我1986年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的第一志愿,包括雷曼兄弟、高盛和美林。
美国政府断然出手救市,依据何在?
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美国政府没有设立防火墙。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终因次贷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新一轮金融风暴的源头。被称为美国心脏的华尔街由此陷入一片翻天覆地的动荡之中,在短短数日内,雷曼兄弟公司、美林、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昔日华尔街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角色相继沦陷,一切仿佛是在验证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话——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在华尔街风暴的背后,又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一、华尔街的贪婪
次贷危机近来已经成为财经新闻中最热门的字眼儿,但是我相信,大部分老百姓并不清楚什么是次贷,或者次级债。所以有必要先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次贷之所以会引发美国金融危机,与美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美国人申请住房贷款时,首先要由中介机构出具收入证明,中介机构向银行证明借款人具有还贷能力,此后银行把钱贷给借款人。与中国不同的是,银行除了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在贷款给借款人的同时,通过房地美和房利美向社会机构与公众发行债券。这样,住房人的贷款就渗透到整个金融环节当中,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其影响也就不仅限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本次危机的另一个震源就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对的概念,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而投资银行则服务于资本市场,同时不断尝试金融创新。美国华尔街几乎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代名词,这些投行不断扩大规模,在全球抢占制高点,深深切入现代经济的命脉当中。那么,站在这些投行背后的,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让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投行陷入危机当中的呢?
对于这些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目前你还不需要知道它们到底是谁。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是一群最贪婪的人。
我在1986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第一志愿就是去这些现在已经破产的投资银行,包括雷曼兄弟、高盛和美林。因为去这种公司工作简直太完美了,入职第一年的年薪就有几十万美元,工作几年之后,如果没有被炒鱿鱼,年薪就能达到上百万美元,如果再做10年,升为公司的合伙人或者董事总经理,说不定就能拿上千万美元的年薪。所以我很想进这些公司工作,只是它们不要我。
如果说我现在很庆幸,听上去似乎有点酸溜溜的感觉,不过目前的确如此。我的一位老师,李森伯格教授,是我在沃顿商学院的老师之一,他一直很提拔我,我们一起写了很多论文。他后来去高盛工作,一直升到最高的位置,成为合伙人。他现在退休了,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请我去他家玩。
李森伯格教授说,我们家最近买了一所大房子,就在新泽西州。新泽西州是美国很富裕的一个州,房价很高。我说是吗?他说,我们家院子很大。我说是吗?多大?他说,你猜一下。我说,起码有1亩地,他说不止。我说10亩地,他还是说不止。我咬咬牙又猜了15亩,15亩地在我看来已经是大得无法想象了。他说,1 400亩。1400亩是什么概念?是相当于我们一个地级市的面积。他又说,我们家还有一座山,可以上去滑雪,你来我们家住很方便,因为我们家有七栋别墅,你想住哪一栋都可以。
我自己从来没有去过他家,因为我天天忙着上电视演讲,没有时间去。我的小儿子去了一趟。真的非常大,大家见个面都很麻烦,1400亩地啊,实在是太远了。他就是因为在高盛工作,才会有这样的财力去买这么大的房子。所以我们每一个学生当时看到都很羡慕,都希望能进入这家银行。
可是我请各位想一想,他凭什么拿这么多钱?一个普通人凭什么可以拿上千万美元的年薪,或者上百万美元的年薪?就连刚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年薪也起码能达到二三十万美元,这还是入职第一年,他们凭什么拿这么多?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公司效益好。可是,如果是一家卖矿泉水的公司,即使产量再大,效益再好,员工最多拿个几万美元的年薪就了不起了,根本无法与这些投资银行相提并论。
再举一个例子,一般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当中,刚入职的新员工每年也就挣几万美元,一个普通的公司高管年薪十几万美元就算很高了,怎么可能拿到百万、千万美元,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为什么投资银行的员工就能挣这么多钱?让我告诉你,这就是华尔街的贪婪。这种贪婪从何而来?一般银行的利润率大概是5%~10%,他们之所以能拿这么多钱,一定是因为他们创造了无比巨大的财富。这个财富创造量一定非常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才能使得他们可以拿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年薪。
那么,这样巨大的财富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以制造业为例,每投资100块钱,大概差不多能赚2块钱,或者了不起能赚10块钱,投资银行怎么能够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答案就是:它们把我们子子孙孙的钱全部拿到今天来花了。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金融市场。包括住房贷款,包括期货市场,包括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市场,甚至包括股票市场本身,这些金融市场最本质的意义,就是把我们今天的财富无限制地扩大。怎么扩大呢?就是把未来的财富,我们子子孙孙的财富全部拿到今天来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未来很多年的钱都拿到今天来花的话,不管是通过房子,还是通过股票的形式,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金额会是多么巨大。当它们创造出这么多财富之后,拿出一小部分钱来当做员工的薪水,那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正是这些投机商,把我们未来的财富全部通过金融市场拿到了今天,但是他们还嫌不够,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美元的年薪,他们觉得还是不够,因此在上述的链条之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次级债市场。
二、次级债惹的祸
如上所述,贪婪是刺激华尔街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的动力,次贷问题也恰恰是在这种动力驱动下产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尔街的次贷问题变成了一条导火索,最终引爆了辐射全球的金融风暴呢?
这个市场以我们今天的金融危机为代价。
目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是五万亿美元,你猜次次级债有多少?
这是下一个冲击,目前你们还没有听到。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开始会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次级债?所谓次级债,说白了就是为那些本来没有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人创造一个市场,使这些信用不足的人或者贷款记录不良的人也可以来贷款,而这个市场就以我们今天的金融危机为代价。这些次级贷款是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申请的,中介机构本来应该把住第一关。但是,中介机构开始丧失信托责任,开始违规、造假,用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银行拿到假的数据之后,一看情况还可以,过去的信用记录很好,但没想到数据都是假的。于是把100万美元借给他们了,然后银行又把这100万美元贷款转化成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再把这100万美元债券分割成1000美元一张的债券,卖给普通投资者。
其实还有更差的,目前媒体还没有报道,我现在第一次发布,除了次级债,还有次次级债。这又是面向什么样的人呢?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次级债借款人至少还能拿出个收人证明来,只是可能多加几个零,伪造一下。然而,这些次次级债的借款人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卖热狗的、开小杂货店的,也让他们贷款买房子。
就这样,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也可以贷款,通过中介机构的包装欺骗银行,银行再把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割成1000美元一张的债券卖给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终于有一天,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开始还不起利息了,银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兑现,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钱就无法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崩溃。据我所知,目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是五万亿美元,其中有两万亿美元卖给外国政府,三万亿美元卖给美国自己的老百姓。次次级债你猜有多少?还有一万亿美元,这个现在还不敢想。因为这个一万亿美元债券前五年几乎是没有利息的,大概从第五年之后开始支付高利率。我相信只要一开始支付高利率,他们就会付不起,所以这是下一个冲击,目前你们还没有听到。这就是贪婪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终于有一天,崩盘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决定怎么办?
三、美国政府救市背后的玄机
美国政府为救援贝尔斯登、AIG、两房及相关基金,已经支出了6000亿美元,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布什总统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这两项资金加起来可以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夜之间拥有10个美国规模的航母舰队。而在已有的救市方案中,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都是核心内容。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政府为何如此不惜代价救助这些问题公司呢?救市与郎成平教授所提出的工商链条理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商链条时代。什么是工商链条时代?那就是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立刻产生连锁反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今天的中国股市,=如果中国股市大跌的话,其结果不仅仅是股民受损失,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股市大跌,股民买不起房子了,房价也跟着跌。于是信心下降,消费也就减少了。消费减少生产就减少了,生产减少的,下一张骨牌是什么呢?失业增加。失业增加了,下一张骨牌又是什么呢?消费更少了,然后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经济衰退。这就是我在2008年3月份呼吁政府救市的原因所在,就是希望政府斩断工商链条,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也就是说,在我们股票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应该立刻设立防火墙,不要影响到工业生产,否则危机就会蔓延。当然政府也在做工作,这一点我必须承认。那么,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
美国政府动用7000亿美元救市。7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个金额相当于70艘美国的航空母舰,相当于美国老百姓每个人拿出2000美元,7000亿美元在美国可以买233万套300平方米的住房。美国政府决定动用这么大一笔经费来救这些公司,可为什么要救这些公司呢?
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工商链条时代特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你不救这些公司没有关系,你不救它们的结果是华尔街大量失业,信心崩溃,消费减少。信心崩溃就会导致股市崩盘,消费减少就会影响到工业,失业继续增加,消费继续减少,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美国的经济大衰退。
所以说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市场化的概念了。什么叫市场化?那是农耕时代的概念,而今天是工商链条时代。这是我戗造出来的新词汇——工商链条时代。因此,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对的,它在做什么呢?它在切断工商链条,也就是通过设立防火墙,让金融危机不要影响到信心,不要影响到消费,这也正是美国总统一再出面说我们保证救市,请美国人要有信心的原因所在。美国老百姓一旦丧失信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已经开始伸手援助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其中可能有国家利益的考虑,但是不管怎么样,就美国政府来说,它今天的做法非常值得赞扬,而且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推广让我们的政府了解,今天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工商链条时代,美国政府的做法不是违反市场化的运作,不是把责任推给市场,而是什么呢?是由政府出面斩断工商链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怎么斩断?通过设立防火墙。
当然,政府能做的,并非只有在问题出现之后再来设立防火墙。事实上,美国政府对于投资银行也好,对于所谓的一般商业银行也好,它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对于金融工具的创新,美国政府是没有监管的。
次级债就属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因此缺乏监管。就这么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说,好,不玩了,以后我们不要投资银行了,大家回归到一般商业银行,没有暴利,没有百万年薪,也别玩这游戏了,你也别给我来金融创新,我们玩传统的东西,金融创新对国家太不利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以后也不要再想什么去华尔街赚个几百万、几千万美元了,这也许都是明日黄花了,说不定以后都不会再有金融创新,因为大家现在都对金融创新深恶痛绝,就因为金融创新才会有次级债惹的祸。
四、保尔森和伯南克能否力挽狂澜
美国历经金融动荡,深知实施严格监管的利害,今天,当问题从监管最为薄弱的环节爆发时,他们断然采取措施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变局,美国究竟有没有能力面对,在美国精英当中又有什么样的智囊人物可以脱颖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呢?
1929年的经济危机,根源就是美国政府没有设立防火墙。
看这两位哥们,能不能够成功地、有效地设立防火墙。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是有限的,还没有开始,真正的开始是什么时候呢?

前言/序言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也曾经像这代人一样心怀一个简单而淳朴的梦想:只要努力打拼,就能“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为此,你“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你面前:企业倒闭,百业萧条,更可怕的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中国35%的经济产出都要依靠外贸出口,而这些产出所依赖的终端消费形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步步恶化已经没有往日的风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到目前为止是有限的,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的开始会是什么时候?就是美国的防火墙破裂之后。美国的防火墙一旦破裂,冲击到美国的消费市场,由于美国进口的减少,使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从而打击到我们经济的基本面。
  梦醒了吗?没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迷惘的感觉:看遍了报纸,看完了电视,却基本上不知所云。很多讲华尔街问题的报道或电视节目,我看了以后,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儿。第一,怎么发生的,没说清楚;第二,怎么处理的,没谈明白;第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相信很多老百姓都是一头雾水,只知道了一个名词,叫次贷危机或者国际金融危机。
  前面的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令人迷惘的梦境。那就是,这些年在大洋彼岸究竟悄悄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昔日不可一世的金融大鳄们,为什么转眼间好景不再,堕入深渊?一直向全球输出金融服务、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美国为什么反而会被伤得最深?更神奇的是,为什么忽然间一个远在天边的小国冰岛会面临破产?你如果也人云亦云地认为都是金融创新的错,那么我想当我告诉你下面这些事实时,你大概除了惊骇,就是惊骇了:冰岛的三大商业银行其实并未持有次级债,也没有参与那些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交易。其实,你一直不好意思开口问同事或同学的问题可能就是:什么叫“次级债”啊?
  如果你认为问题就出在金融领域,那么好吧,就让我们安心做实业吧。可是很快你会发现,你还是逃不掉。中国中铁公告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中铁H股募集资金除已使用的9.07亿港元外,其余额折合人民币172.38亿元均存放在中银香港募集资金专户上,H股剩余募集资金的净亏损额为19.39亿元人民币。类似的,中国铁建2008年三季度汇兑损失为3.2亿元人民币。而这些数字在中信泰富150亿~200亿港元汇兑亏损面前简直就不值一提。一笔“结构性存款”就能毁掉中铁募集资金的1/10,与汇丰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签订的几份“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就能烧掉中信泰富一半以上的股本!可是,你知道什么叫“结构性存款”,什么是“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吗?
  不必沮丧,其实你的同事可能也完全搞不清楚什么叫“次级债”,大多数老百姓,甚至包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结构性存款”、“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这些名词(我们不用关心这些名词)。郎教授我也没有那么聪明,只不过我在美国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修的就是金融学,所以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与大家分享。
  分享当然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我可以跟大家详细地讨论“结构性存款”,也可以就“累计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从最基本的定价公式讲起,不过,仅仅一个最简单的(而且因其假设条件有瑕疵,导致其结果有一定局限)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没有个十来页纸也推导不完。并且,说实话,如果那样就理论谈理论的话,对我的写作来说也更容易,但是我相信这对你阅读和理解这些基本问题帮助有限。所以我将继续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大家分享我对当前这些迫切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也正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资本的迷局:全球经济浪潮下的财富密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资本的流转如同无形的巨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宏观的全球经济格局,到微观的个人财富积累,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动着未来的走向。本书并非预言或是警告,而是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带领读者一同审视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深层逻辑,以及隐藏在数字背后,那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财富密码。 我们生活的时代,金融活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信贷的扩张与收缩,股票与债券市场的波动,汇率的起伏不定,这些看似遥远而复杂的操作,实则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投资理财息息相关。理解这些金融机制的运作方式,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希望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普通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本书将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探究金融体系是如何演变至今的。我们将审视历次重要的经济事件,并非为了复盘过去的成败,而是为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规律。例如,为何某些经济体能够实现持续的繁荣,而另一些则深陷泥潭?技术进步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全球化进程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还将深入剖析不同经济体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经济联动效应。 在探讨宏观经济的同时,本书也聚焦于微观的财富生成与分配。资本是如何聚集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财富分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如何重塑产业结构,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就业与收入分配?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并探讨个人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属于自己的财富安全网,并寻求可持续的增长。 本书的核心并非罗列冰冷的经济数据,而是关注数据背后的人性与决策。经济活动本质上是无数个体和群体在特定规则下进行互动的过程。理解参与者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对于把握经济脉搏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市场情绪、行为偏差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以及长期来看,理性与创新又如何驱动经济的进步。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关键的经济议题,例如: 货币政策的艺术与科学: 中央银行在稳定经济、控制通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平衡之道: 政府在促进增长、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以及公共债务的长期影响。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博弈: 全球贸易体系的演变,以及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 新技术如何驱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能带来结构性失业等挑战。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及绿色金融的兴起对未来经济模式的影响。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复杂的经济概念,也会尝试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类比来解释。我们相信,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哲学。通过阅读本书,您或许能够: 更清晰地理解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更理性地看待投资与理财的风险与回报。 更深刻地认识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更有智慧地规划个人与家庭的财富未来。 《资本的迷局:全球经济浪潮下的财富密码》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理性的思辨。它并非旨在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希望成为您在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世界时,一位可靠的向导,帮助您在波涛汹涌的资本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堂生动的“金融史”课,让我对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的起起伏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一次次金融危机置于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演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制下,金融危机的相似之处和独特之处。比如,书中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就让我对货币投机、汇率冲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金融危机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也更加丰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金融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大历史观”,一种能够将个体命运置于宏观经济趋势中去理解的视角。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金融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经济体系不断演进和调整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巨大棋盘中的一部分。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刷新认知”的金融读物。作者以其颠覆性的视角,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理论和市场逻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的分析。他揭示了,许多被宣传为“进步”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成为了滋生风险的温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金融创新,而是强调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辩证关系,以及监管的必要性。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金融事件,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被不断地挑战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金融危机,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深度剖析。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在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中,人性的贪婪、恐惧、羊群效应等是如何被放大和利用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金融恐慌”的描述。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市场信心崩溃时,人们是如何在恐慌中做出非理性决策,从而加剧危机的蔓延。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理性的判断。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专业的金融术语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将枯燥的金融理论与复杂的人性心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了金融知识,更获得了对自身的深刻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金融危机自救指南”,充满了真知灼见。我一直觉得金融领域过于晦涩难懂,普通人很难涉足。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金融理论和现实案例相结合,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 Minsky Moment ”的讲解,它形象地描绘了繁荣时期累积的风险,如何在一瞬间爆发,导致市场恐慌和崩溃。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几次金融危机的回顾,生动地展示了这种“Minsky Moment”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个人财富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我之前对金融泡沫的形成机制一直感到模糊,但这本书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家往往容易过度乐观,盲目跟风,最终将资产价格推向非理性高点,而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必然会被打破。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金融危机的可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应对策略。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如何识别和规避金融风险,以及在危机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的资产。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让我感觉不再对金融危机感到束手无策,而是拥有了应对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

第一次阅读时,我被书中对金融危机“看不见的手”的描绘深深吸引。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隐藏在金融市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和利益博弈。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分析危机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危机的深层根源,例如信贷扩张的边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以及监管的滞后性等等。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过度金融化”的讨论。作者指出,当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追求金融自身的扩张时,就如同在一张脆弱的纸上不断加码,最终难免会破裂。这种比喻非常贴切,让我深刻理解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微小的金融创新,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这种“蝴蝶效应”的描述,让我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危机,更是一本关于洞察力、关于逻辑思维的书,它帮助我学会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更理性地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点醒迷茫者的书籍,在阅读之前,我曾以为金融危机只是遥不可及的宏观经济事件,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复杂的金融概念,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并没有使用堆砌术语的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它如何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住我们的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流动性陷阱”的解释,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经济现象,比如存款越来越多但投资回报却不高,消费意愿不强,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还详细阐述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以及它们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蝴蝶效应”般的描述,让我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副全新的眼镜,开始用一种更审慎、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财务规划,意识到在不确定的未来面前,储备和风险意识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提升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评分

在我眼中,这本书是一本“金融预言家”的忠实记录。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预测并解释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资产泡沫”的章节,他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资产泡沫的形成机制,以及破裂后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投机狂热退潮后,市场回归理性时的惨状,这种警示意味十足的描述,让我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保持了高度警惕。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难以置信的金融操作,在实际中却真实发生,并且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分析严谨而富有逻辑,他用大量的证据和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他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穿金融市场的迷雾,预见潜在的危险。这种能力,对于保护个人财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武装头脑”的金融启蒙书。作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道理,为普通读者打开了金融世界的大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债务”的深入分析。他揭示了,当债务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会成为悬在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债务危机如何一步步摧毁曾经繁荣的经济体,这种警示意味十足的描述,让我对量力而行,理性借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诱人”的投资机会,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辨别,而不是盲目跟风。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份“投资指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市场的本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金融危机”这个词汇,总带着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觉得它是周期性的、不可避免的,我们小老百姓只能被动接受。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虽然危机的发生有其宏观规律,但我们并非全然无能为力。作者在书中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从货币贬值到资产泡沫破裂,从债务危机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他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尤为触动的是,他将金融危机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比如通过分析过去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因素如何与金融体系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社会运作机制的书。作者在书中对贪婪、恐惧、盲目乐观等人类情感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洞察,这些洞察让我反思,原来我们很多时候的决策,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受到情绪的左右。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投资和消费习惯,思考自己是否也曾被这些情绪所裹挟,从而做出过不理智的判断。这本书给了我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让我对金融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明白如何在这种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思维升级”的绝佳体验。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挑战了许多关于金融和经济的传统观念,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之间关系的论述。他揭示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场局部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迅速蔓延,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他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这种“全球风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世界环境中保护自己。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看似“遥远”的国际金融事件,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的引导,让我能够更宏观地看待问题,理解个体命运与时代潮流之间的联系。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评分

内容现实 值得观看

评分

一下就读完了,收益匪浅啊。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粗看了下,内容还可以,通俗,但没有大气的感觉。

评分

只有郎咸平能说出这样的良心话了 ~ 一定要支持!

评分

一、华尔街的贪婪

评分

郎咸平的书都是好书.

评分

快递垃圾,等了一礼拜

评分

次贷之所以会引发金融危机,与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人申请住房贷款时,首先要由中介机构出具收入证明,中介机构向银行证明借款人具有还贷能力,此后银行把钱贷给借款人。与中国不同的是,银行除了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在贷款给借款人的同时,通过房地美和房利美向社会机构与公众发行债券。这样,住房人的贷款就渗透到整个金融环节当中,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其影响也就不仅限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本次危机的另一个震源就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对的概念,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而投资银行则服务于资本市场,同时不断尝试金融创新。华尔街几乎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代名词,这些投行不断扩大规模,在全球抢占制高点,深深切入现代经济的命脉当中。那么,站在这些投行背后的,到底是些什么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