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朱镕基系列著作套装本
原价:321.00元
作者:《朱基答记者问》编辑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010125503
字数:
页码:全4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基系列著作(套装共6册)》收入了朱基同志先后出版的共6本书,包括《朱基答记者问》、《朱基讲话实录》(全4卷)和《朱基上海讲话实录》。其中《朱基答记者问》收入朱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
《朱基系列著作(套装共6册)》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部分,朱基同志自1998年3月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先后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5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第二部分,朱基同志接受外国记者采访。第三部分,朱基同志在境外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第四部分,朱基同志在出访期间接受香港记者随行采访。《朱基讲话实录》(全4卷)收入1991年4月至1994年7月朱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基同志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本书收录的讲话、谈话等,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编辑而成,绝大部分内容是次公开发表。编者对正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和专有名词,作了简要注释。对专有名词,在每卷首出现进作全文注释,下一次出现时只注明首次出现处的页码。对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同志不再注释。本书各篇文稿的标题为编者所加。《朱基上海讲话实录》收入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朱基同志先后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兼市长。本书稿选入了朱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照片90幅,影印件5幅。所选文稿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和手迹编辑而成,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编者对正文中设计的部分人物、事件和专有名词等,做了简要注释。
中央领导同志对本书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有关负责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我完全被它对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深刻剖析所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剥开了复杂的经济现象,直抵问题的核心。比如,在论述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时,他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框架里,而是结合了若干令人印象深刻的国际案例,展示了资本流动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是如何像洪水一样,在不经意间摧毁稳定结构的。尤其是关于“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博弈的论述,那段关于政府干预时机的把握,简直是妙到毫巅,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舵手在描述如何穿越风暴眼,既要果断转向,又不能过度矫枉过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经济学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资源配置与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手册。读完之后,你会对日常的新闻报道产生一种近乎“透视”的能力,那些表面光鲜的政策背后,那些看似随机的市场波动之中,你都能隐约看到那条清晰的、由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深远的战略考量交织而成的脉络。对我个人而言,它重塑了我对“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矛盾体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进入了一个更精妙的动态平衡场域。
评分我必须说,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担当”二字有了全新的、近乎沉重的理解。作者在多个场合都在反复强调,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指点江山,而是甘愿为决策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书中对几次关键的历史性抉择的描述,与其说是决策报告,不如说是一次次精神上的自我拷问。他没有回避那些艰难的、甚至可能带来个人政治风险的选择,并详细阐述了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决策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对“责任伦理”的深入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政治经济学范畴,进入了个人品格与历史使命的交汇点。对于年轻的专业人士来说,这不仅仅是学习政策,更是学习一种面对复杂世界的姿态——一种既要保持清醒的现实主义,又不能丢失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执着追求的姿态。这本书是关于“如何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历史进步”的一次深刻而真诚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具有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听一位资深播音员在娓娓道来。它的句子往往不长,但信息密度极高,常常是一句话就是一个核心观点,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特别是在探讨改革的内在阻力和“路径依赖”的困境时,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比如将社会系统比作一个惯性巨大的老旧机器,任何试图改变其转速的行为,都必须首先驯服其自身的摩擦力和锈蚀。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彻底打破了抽象概念带来的阅读疲劳。此外,这本书对“法治”和“人治”边界的探讨尤为精彩。它并没有简单地抨击某一方,而是辩证地指出,在特定历史阶段,纯粹的法制可能僵化教条,而纯粹的人治又暗藏风险,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互相制衡的“有边界的弹性空间”。这种对治理艺术的精微把握,让人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极具个人色彩,这使得它读起来丝毫不像那些枯燥的官方文献,反而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时代编年史。作者的文风时而如冰川般冷峻克制,尤其是在回忆特定历史决策片段时,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山雨欲来的沉重感;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情感喷薄而出,尤其在谈及对基层社会疾苦的体察时,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关怀,让人潸然泪下。有一章专门描写了某次重大改革推进过程中,地方层面的阻力与博弈,作者没有采取道德批判,而是细致入微地还原了各方利益主体的盘算,那种在巨大惯性面前,个体如何寻找突破口,如何以柔克刚的智慧,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仿佛作者就是那个坐在历史的牌桌前,紧紧盯着对手的眼神,每一步落子都深思熟虑。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历史决策过程的深度复盘和情感投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做了什么”,更体会到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巨大代价与取舍。
评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关于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的集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略感意外,因为它更偏向于实践哲学和治理艺术的融合体。它似乎在刻意避开那些被过度包装的学术术语,转而用大量源于一线工作经验的生动案例来构建其理论大厦。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抓手”来推动一项全国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强力推进,另一种则是通过精妙的利益捆绑与激励机制引导各方主动参与。作者对后者的推崇溢于言表,他深入分析了为何在特定国情下,“说服”往往比“命令”更具长久效力,以及如何设计出让参与者觉得“占了便宜”的合作框架。这种务实到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视角,是很多学院派著作所缺乏的。它更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工程师,拿着图纸告诉你哪里是承重墙,哪里可以巧妙地绕开结构弱点,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对于那些渴望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现实管理场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