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1卷)

邓小平文选(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邓小平
  • 文选
  • 政治
  • 历史
  • 中国共产党
  • 改革开放
  • 毛泽东时代
  • 传记
  • 领袖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20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949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9-05-01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多数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是其一卷。

内容简介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8.22~1997.2.1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早年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
  与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建国后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任总书记的10年中,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4年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
  80岁生日在北戴河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
  1984年在建国35周年盛典上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92年南巡讲话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将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3卷)。

目录

一 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
二 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三 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
四 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
五 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
六 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
七 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
八 太行区的经济建设
九 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
十 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十一 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
十二 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标
十三 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
十四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十五 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之道
……
巨匠回响:一位革命家与建设者的思想轨迹 本书并非是直接的文献汇编,而是一次思想的探寻,一次历史的回溯,一次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波澜壮阔变革的深入解读。它勾勒出一位杰出人物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人文关怀,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决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时代的回响与个体的担当 这本书的诞生,本身就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注脚。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如何凝聚人心、探索道路的艰辛历程。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到统一战线的巧妙运用,再到根据地建设的实践探索,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跳动着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得以窥见,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年轻的革命者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书写着中国革命的篇章。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展现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它并非简单地复述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论述,展现了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所进行的思考、所付出的代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推进,再到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每一项决策都凝结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福祉的无限期盼。 思想的深度与实践的智慧 本书并非仅仅记录历史事件,它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背后驱动这些事件的思想力量。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智慧。它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建,而是紧密联系中国国情,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一篇论述,无论是关于经济建设的宏观规划,还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思考,都体现了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定位。 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建设和发展战略的论述中,本书展现出了一种非凡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能力。它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困难,更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书中关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综合国力的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国家的发展制定清晰的目标,并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去实现这些目标。 人文的关怀与人民的立场 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出生入死,还是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书中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位领导者是如何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在制定政策和推行工作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种人文关怀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关注上。从农村改革的深刻变革,到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再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引。 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壮丽画卷。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过去的重要视角,也为我们思考中国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位伟人的思想,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应对挑战的智慧,一种领导国家发展的经验。 本书所展现的思想财富,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局势时,重温这些思想,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力量,让我们能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进。 它是一部思想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实践的智慧宝典,更是一份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发展道路的深刻阐释。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思想的深度,领略实践的智慧,并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这本书,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回响,也是对一位杰出革命家和建设者思想的深度挖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邓小平文选(第1卷)》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作者的笔触,描绘的不仅仅是政策和纲领,更是那个时代变革的宏大图景,以及无数中国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冷静、务实和坚韧,让我深受触动。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年代,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带领着一个古老的国家走向新生?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聚焦于如何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从农业到工业,从政治体制到对外关系,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发展症结的精准诊断和对解决之道的大胆探索。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一些敏感话题时,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周全,他总是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僵化教条,鼓励创新和实践。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邓小平文选(第1卷)》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作者的文字,简洁而有力,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深刻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书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尤其是在论述如何才能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时,作者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我常常被书中一些章节所折服,它们不仅是对当时问题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道路,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邓小平文选(第1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弃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精髓的著作。作者的思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它们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关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者的论述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都会惊叹于作者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如何能够在一个充满限制的环境中,找到突破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将宏伟的理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如何带领一个国家克服重重困难,走向繁荣。它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改革开放”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勇气和深刻意义。

评分

读《邓小平文选(第1卷)》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温度。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他提出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书中的很多篇章,都集中讨论了如何才能让中国变得更强大,如何才能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作者的回答,总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国情,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谈论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战略眼光,他清晰地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为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也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它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了那些看似平凡的决策背后,蕴藏着多少深思熟虑。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穿越历史洪流的一次回眸。读《邓小平文选(第1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希望与挣扎。书中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每一次阅读,都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为解决现实问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一些关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论述,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它们并非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章节,它们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问题,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福祉的坚定追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国家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评分

喜欢老邓的文章,买了收藏!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物流很给力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东东,很喜欢。

评分

好书,非常好的书!好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买来收藏,是正版书籍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很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只是价格有点贵。。。

评分

书中记录了他对发展经济的思考,对执政党基础的思考,对为什么革命的思考,这些都需要从他朴实的大白话里仔细品味。

评分

好书,非常好的书!好书,非常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