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被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近代以来,类书农渐被各种百科全书和新式辞典所取代,但在原著湮灭的今天,类书中保存的大量古代原始文献就显得尤其珍贵。因此,了解和掌握古代类书的知识,对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类书》简明系统地介绍我国类书的性质、起源、类型和作用,并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时期近二十种类书的编纂经过、体例、版本和流传情况以及各书的价值和作用,是关于中国古代类书的一部很价值的著作。
第一章 类书的性质、起源及类型
(一) 类书在古典目录学中的位置
(二) 类书的起源和远源
(三) 类书的范围和各种类型
第二章 类书的作用、反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 类书的本来作用及其流弊
(二) 类书的第一特殊作用
(三) 类书的第二特殊作用
第三章 曹魏和南北朝的重要类书
(一) 《皇览》
(二) 《寿光书苑》
(三) 《类苑》
(四) 《华林遍略》
(五) 《玄洲苑御览》——《圣寿堂御览》——《修文殿御览》
(六) 《碉玉集》
第四章 隋代的重要类书
(一) 《长洲玉镜》
(二) 《编珠》
(三) 《北堂书钞》
第五章 唐代的重要类书
(一) 《艺文类聚》
(二) 《文思博要》;《三教珠英》——《海内珠英》
(三) 《兔园策府》;《类林》;《增广分门类林杂说》
(四) 《初学记》
(五) 《白氏六帖事类集》;《白氏六帖事类添注出经》;《孔氏六帖》;《唐宋白孔六帖》;《六帖补》
(六) 《稽瑞》
第六章 北宋的重要类书
(一) 《太平总类》——《太平御览》
(二) 《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
(三) 《一字题赋》——《事类赋》
(四) 《重广会史》
后记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直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书,《中国古代的类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一期待。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类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的结构、传播和演变。我尤其赞赏作者对类书的功能性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分析。比如,在社会动荡、书籍稀少的年代,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在文化繁荣的时代,类书又成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工具。书中对《太平御览》的论述就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是皇帝御览之书,更是汇集了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领域的精华,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知识的重视。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零散地了解古代的某些著作,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详实,考证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的广博和深邃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像是一位引路人,带我深入到中国古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类书的书目,而是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类书,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事林广记》的分析,作者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类书进行对比,揭示了它在内容编排、实用性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在民间普及所起到的作用。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普通百姓如何通过类书来学习知识、丰富生活,这让我对类书的社会价值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且,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类书的局限性,例如其可能存在的偏见、时代局限性等,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整本书更加客观和立体。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在赞美类书,而是在客观地呈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影响。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轶事和典故,让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故事而会心一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更需要去探寻那些承载和传播知识的载体。《中国古代的类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抽象的“类书”概念,通过鲜活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享受作者对不同类书的“解剖”过程,比如,对《渊鉴类函》的细致解读,让我了解了它在体例编排上的独创性,以及它对后世类书编纂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书籍,更是在解读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方法。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类书,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士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类书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又不失亲和力,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它让我明白,原来了解古代的知识体系,可以如此有趣和有意义。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的类书》简直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古人如何将浩如烟海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那些古籍的目录和简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部类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编纂意图,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比如,关于《永乐大典》,书中不仅讲述了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艰难,还生动描绘了编纂过程中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血与智慧。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笔墨的沙沙声,感受到那种为中华文明留下宝贵财富的使命感。书中对不同时期类书的发展脉络分析得也非常透彻,从早期零散的汇编,到宋代印刷术的推动下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类书的成熟与演变,都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演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时,也做得十分到位,即便我是初次接触类书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著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中国古代的类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古代文人的群像:他们是如何在寂寥的书斋中,耗费毕生精力,编纂那些影响后世深远的巨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艺文类聚》和《北堂书钞》的论述,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在收录、编排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创作灵感。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古代的学士,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摘抄、校对,将无数碎片化的知识凝聚成册的情景。这种对古代士人治学精神的描绘,令人肃然起敬。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类书在古代科举考试、官员选拔等社会功能上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类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实际价值,并非仅仅是学者的自娱自乐。它更像是一座座知识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求学之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易懂,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学习古典文化到一个阶段,类书大概是不能避免的一个东西。这本书很实用,编辑者也相当用心
评分(二) 类书的起源和远源
评分(二) 《文思博要》;《三教珠英》——《海内珠英》
评分第三章 曹魏和南北朝的重要类书
评分第六章 北宋的重要类书
评分喜欢这本书,很专业
评分第三章 曹魏和南北朝的重要类书
评分(六) 《稽瑞》
评分经典中的经典啊 入门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