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儿子,名叫飞飞,今年七岁,是个典型的“小马达”,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却非常短暂,尤其是在面对文字量稍大的书籍时,他常常会显得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我一直想让他多接触一些关于我们中国文化的书籍,但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要么过于说教,要么画面不够吸引人,很难真正抓住他的注意力。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我,那种写意的国画风格,配合着几个非常具象的中国元素,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档次。我把它借回家,飞飞拿到书后,虽然一开始还是有点不耐烦,但当他翻开书,看到里面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插画时,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感和现代插画的生动与细节。每一页的插画都充满了故事性,色彩运用非常和谐,人物形象也非常饱满,而且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述,而是通过描绘春节时人们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以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热闹场景,来让孩子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飞飞看着那些充满动感的画面,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他会指着画面里的小人,问我:“爸爸,他们为什么要在水里划船呀?这个好玩!”我就借着画面,给他讲解一些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知识点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次性抛出大量信息,而是将各种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地域特色时,它会通过描绘不同地区标志性的建筑、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让孩子对那个地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飞飞看着那些描绘北方辽阔的草原,或是南方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他会开始尝试去区分它们,并且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他看到的景象。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适合孩子。每一页的文字量都不大,而且都配有大面积的精美插画,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吸收信息。飞飞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他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给插画配上“旁白”,把书里的内容演绎成自己的故事。我真的太感谢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打开眼界”的书,让我的小马达儿子,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认识这个广阔而美好的中国。
评分我的儿子,小名叫豆豆,今年八岁。说实话,他是个有点“技术控”的孩子。平时对电子产品、游戏、动漫的热情远超于一切实体事物,尤其是书籍。我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从声情并茂的朗读,到精美的图画书,但都没能在他心里激起多少波澜。他总是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太老套”、“没有互动性”。作为家长,我深知知识面狭窄的危害,所以一直在寻找能吸引他的“法宝”。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书店的儿童区,被一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吸引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特色,那种写意的国风插画,搭配着简洁有力的标题,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把它买回家,本以为只能勉强应付他一阵子。没想到,豆豆拿到这本书后,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书丢在一边,而是被里面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插画所吸引。这本书的插画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卡通图画,而是充满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插画的生动和细节。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述,而是用一幅幅充满动态感的画面,展现了造纸术的繁复工艺、印刷术的巧妙设计、火药的惊人威力、以及指南针的辨别方向。豆豆看着那些描绘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画面,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他会好奇地问我:“爸爸,他们怎么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东西呀?”我就可以借着插画,给他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和科技知识。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点分布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次性抛出大量信息,而是将各种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比如,在介绍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时,它会通过描绘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让孩子对那个地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豆豆看着那些描绘北国风光的大雪纷飞,或是描绘南方水乡的烟雨朦胧,他会开始尝试去区分它们,并且尝试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它不会用枯燥的语言进行讲解,而是用一种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的方式。比如,在介绍某个历史事件时,它会通过描绘当时的关键人物和场景,让孩子自己去猜测发生了什么。豆豆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他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给插画配上“旁白”,把书里的内容演绎成自己的故事。我真的太感谢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打开眼界”的书,让我的技术控儿子,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认识这个广阔而美好的中国。
评分话说我家里有个小宝贝,名字叫小雅,今年九岁了,是个十足的小书虫,但她的“书虫”属性,一直以来都让我有些头疼。为什么呢?因为她太!偏!爱!历史故事了!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风云变幻,还是《西游记》里的神魔斗法,她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上好几天,甚至模仿里面的人物说话。可问题就来了,她对其他类型的书,尤其是涉及到地理、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就显得兴趣缺缺,总觉得那些东西“不吸引人”、“太干巴巴”。我尝试给她买过很多关于地理的绘本,那些介绍各种国家、地形、气候的书,她都只是草草翻几页,就又捧着她的历史书去了。后来,我实在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总不能让她的知识面局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吧?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能把其他知识点变得有趣起来的书。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亲子阅读的论坛上看到了有人推荐《读图识中国 [7-10岁]》,说是“用画笔描绘中国,让孩子爱上阅读”之类的评价。当时我有点犹豫,因为我一直认为“读图”的书,内容会比较浅显,可能不够吸引小雅这种“重口味”的故事爱好者。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还是把它带回了家。结果,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打开方式,简直是为小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大量的文字信息,而是用一幅幅精美绝伦、充满细节的插画,直接切入主题。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山川河流时,不是简单地给出地图和河流的名字,而是用极具艺术感的画面,展现了黄河的奔腾,长江的壮阔,青藏高原的雪域高原风光,还有桂林山水的奇秀。每一幅画都像是一部微缩的纪录片,里面的人物、景物、甚至是光影变化,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小雅一开始是被那些画面的色彩和构图吸引,她会指着画里的亭台楼阁、古代建筑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地方?怎么看起来像电影里的场景?”然后,她就会主动去翻阅书里的文字部分,因为那些文字是和画面紧密结合的,会用简练却生动的语言,解释画面所呈现的内容。我发现,当她看到关于古代城市生活的描绘时,比如热闹的市集、精美的服饰、古老的民居,她就会立刻联想到她喜欢的历史故事里的场景,感觉特别亲切。书中对各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出色,像是端午节包粽子、春节放鞭炮、元宵节猜灯谜等等,都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让小雅感受到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她会说:“哎呀,这个人和我看的书里的人物穿的衣服差不多!他们过节的时候也这么热闹!”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棒的地方,就是它的知识点是分散在各个画面中的,不是集中在一页上给你一大堆信息。这意味着小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意切换阅读的重点。她可以先看她感兴趣的风景画,然后顺着文字去了解那个地方的历史;也可以先看某个节日活动的插画,然后去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这种自由探索式的阅读方式,让她觉得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现”,这对于培养她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小雅虽然还是喜欢她的历史故事,但她也开始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有时候,她会拿着这本书,给我讲她从图画里看到的内容,甚至会尝试自己编一些小故事,把书里的场景和人物串联起来。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让她“读图识中国”,更是让她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让她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我家有个小侄女,叫琳琳,今年十岁了,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也很爱看书,但她的阅读口味比较挑剔,尤其偏爱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的小说,比如那些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和勇士,或是关于友谊和冒险的侦探故事。对于一些偏重知识性、介绍性的书籍,她总是提不起兴趣,常常抱怨“太枯燥”、“没有意思”。我作为一个长辈,总是希望她能广泛涉猎,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对我们自己的祖国——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尝试过给她买一些传统的地理、历史方面的儿童读物,但琳琳总是看几页就觉得索然无味,然后又回到她的“舒适区”——小说。后来,我偶然在一次书展上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读图”,并且将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出来。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或许能吸引琳琳的注意。我把书带回家,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她。琳琳一开始只是带着一丝好奇看了看封面,但当她翻开第一页,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插画时,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吸引人,它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和现代插画的生动,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书中有一页描绘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景象,画面中既有绵延的沙漠,也有载满货物的骆驼商队,还有身着异域服饰的商人,琳琳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主动问我:“姑姑,这条路是怎么走的?那些人要去哪里?”我就可以顺着画面,给她讲解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书中对各地特色节日和传统技艺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精彩。比如,描绘春节时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吃年夜饭的场景,或是描绘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热闹景象,都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传递出浓厚的节日氛围。琳琳看着这些画面,会非常兴奋地说:“哇!这个和我们家过年的时候一样!”她甚至会尝试去识别画面中的一些传统手工制品,比如中国的剪纸、京剧脸谱等等。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和场景中。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地理地貌时,它会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浩瀚的海洋、广阔的平原,让孩子在视觉冲击中感受到中国的地域之广阔。又或者,在介绍一些历史名人时,也会通过描绘他们当时的活动场景,让孩子对他们的生平和贡献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琳琳现在每天都会缠着我要看这本书,有时候她甚至会主动跟我讲她从书里看到的内容,她会把书里的插画当作她自己想象故事的灵感来源,还会试着自己去画一些简单的中国风的图案。我觉得,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真的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它让琳琳这个挑剔的小读者,也能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评分我的女儿,叫欣欣,今年十岁。她是个很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平时喜欢画画,也喜欢看一些有设计感的绘本。但是,她对于那些纯粹的知识性读物,总是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历史、地理这些“老掉牙”的知识,她更是觉得枯燥乏味。我一直希望她能有一个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所以一直在寻找能吸引她的书。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书店的儿童区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的设计感立刻就吸引了我。它不是那种廉价的卡通风格,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写意、充满艺术感的中国风插画。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配合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和场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品味。我把它买回家,欣欣拿到书后,第一反应是“哇,这本书的画好漂亮!”她立刻就被里面的插画所吸引。这本书的插画不仅精美,而且非常具有故事性。它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的宫殿、园林、民居,将中国的传统建筑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欣欣看着那些错落有致的屋顶,精美的木雕,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且会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元素。书中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也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北国草原的辽阔苍茫,西南高原的壮丽景色,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孩子对中国的地域多样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欣欣看着那些不同地方的服饰、建筑、甚至人物的生活状态,会开始尝试去区分它们,并且尝试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知识点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将所有的信息都堆砌在一页上,而是将各种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插画之中,让孩子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习。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字,而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过程。欣欣看着那些描绘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画面,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现在,欣欣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她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给插画配上故事,并且把书里的内容融入到她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我觉得,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真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艺术启蒙”的书,让我的女儿,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我家的小女儿,名叫小溪,今年九岁,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但她的好奇心似乎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新奇”的事物上,比如最新的玩具、流行的动画片。对于一些“传统”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东西,她总是显得有些不耐烦。我作为家长,一直希望她能对我们自己的祖国——中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大众化的印象里。我尝试过给她买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但小溪总是觉得那些文字太枯燥,画面也不够吸引人,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我为此感到非常头疼,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那样色彩过于艳丽,而是用一种非常雅致、写意的水墨风格,将中国的美丽展现出来。我立刻就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且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能够吸引小溪的注意力。我把书借回家,小溪一开始只是好奇地翻了翻。但当她看到书中描绘的中国山河壮丽景象时,她就被牢牢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插画真的太棒了,它不是简单地描绘景色,而是通过富有艺术感的画面,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描绘的桂林山水,那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境,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又比如,描绘的故宫,那种宏伟的建筑,精致的雕梁画栋,都让小溪看得目不转睛。她会指着画面里的亭台楼阁,问我:“妈妈,这个地方是什么呀?怎么这么漂亮?”我就可以借着画面,给她讲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美景,它还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到画面之中。比如,在介绍中国的节日时,它会通过描绘春节人们挂灯笼、贴春联,或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场景,来让孩子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小溪看着那些画面,会兴奋地说:“哎呀,这个和我们家过年的时候一样!”她甚至会主动去了解一些关于节日的习俗和由来。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它没有将所有的信息堆砌在一页上,而是将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插画中,让孩子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习。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小溪这样有点“跳跃性”思维的孩子,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切换阅读的重点。现在,小溪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她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画一些中国风的图案,并且把书里的内容编成她自己的小故事。我真心觉得,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打开眼界”的书,让我的小女儿,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家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点坐不住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儿子,小名叫嘟嘟,今年八岁,平时一提到“看书”,他就能立刻找到无数理由逃避,什么“有点枯燥”、“字太多”、“没意思”,反正就是跟他那个沉迷于平板电脑的虚拟世界比起来,纸质书的吸引力几乎为零。我尝试过各种类型的儿童读物,从故事书到科普绘本,甚至是那些号称能激发想象力的奇幻冒险,都收效甚微。直到我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一开始我只是被它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水墨晕染的写意风格,配合着几个辨识度很高的中国标志性元素,让我觉得它很有文化韵味。我把它买回家,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想着说不定能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点概念也好。没想到,嘟嘟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哇!这个图好好看!”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几页就丢在一边,而是直接坐在沙发上,一张一张地仔细看,时不时还发出惊叹声。我走过去看,发现这本书真的是把“读图”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极致。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图文解释,而是通过非常巧妙、生动的插画,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等内容展现出来。比如,讲到长城,不是枯燥的文字介绍它有多长、什么时候建的,而是用了一幅恢弘的插画,描绘了蜿蜒的长城在群山中穿梭的壮丽景象,旁边还点缀着一些古代戍边士兵的形象,一下子就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边塞的辽阔感传递出来了。又比如,介绍到各地特色美食,不是列出菜名,而是把各种诱人的食物画得栩栩如生,配上当地特有的食材和制作场景,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看得我这个大人都馋了,更别说孩子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特别吸引孩子。它不像传统的百科全书那样生硬地讲解,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在介绍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会设计一些小小的“寻宝”或者“找不同”的游戏,让孩子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知识。而且,每页的篇幅都不长,图文比例恰到好处,不会让孩子感到信息过载,这对于注意力比较难集中的孩子来说,简直是福音。嘟嘟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还会拉着我一起看,指着图上的某个地方问我这是什么。他以前从来没有对任何书表现出过这么高的主动性。我甚至听到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用书里的例子来形容一些场景,比如“这个地方就像书上画的那个古镇一样!”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种下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扇打开孩子认识中国大门的神奇窗户。我真的太庆幸当初选择了这本书!
评分我家小宝,名字叫乐乐,今年才七岁,是个典型的“视觉系”孩子。他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对那些画面鲜艳、节奏明快的电视节目几乎是来者不拒。一旦让他安静下来看书,尤其是文字量大的书,他就会显得特别焦躁,不是翻来翻去,就是开始抱怨“没意思”、“看不懂”。我一直为此感到苦恼,总觉得这么小的年纪,应该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读物,而不是只沉浸在虚拟的动画世界里。我尝试过各种绘本,但很多绘本的内容相对简单,或者过于重复,很难真正激发乐乐的长久兴趣。直到我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说它是“一本用画说话的中国百科”。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读图”恰恰是乐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这本书到手后,我给乐乐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本书好漂亮!”它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色彩柔和但又不失大气,上面描绘的中国元素也非常有辨识度。当他翻开书,看到里面的插画时,他更是被牢牢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感和现代插画的细腻与生动。每一页的插画都充满了故事性,色彩运用非常和谐,人物形象也非常饱满,而且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书名,而是通过精美的插画,描绘了《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红楼梦》里贾府的繁华与衰败,《三国演义》里战场上的英勇,《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豪情。乐乐看着那些画面,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他会指着画面里的人物,问我:“妈妈,那个红脸的将军是谁呀?他为什么拿着一把大刀?”我就借着画面,简单地给他讲一些故事的梗概,他听得非常入迷。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画面,它还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到插画之中。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地域特色时,它不会简单地给你看地图,而是通过描绘不同地区标志性的建筑、植被、甚至是人们的穿着打扮,来让孩子对一个地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乐乐看着那些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或是描绘北方草原的辽阔苍茫,他会开始尝试去区分它们,并且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适合孩子。每一页的文字量都不大,而且都配有大面积的精美插画,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吸收信息。乐乐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他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给插画配音,把书里的故事“演”出来。我真的太感谢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打开眼界”的书,让我的视觉系孩子,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认识这个广阔而美好的中国。
评分我家有个小男孩,名叫昊昊,今年七岁,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儿童,用我丈夫的话说,他就像个永动机,精力旺盛得不像话,但注意力却像漏勺一样,很难集中。任何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籍,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无论是图画书里的简单故事,还是稍微有点文字的科普读物,他都能在几分钟内就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干脆爬到我身上,要求玩他的玩具。作为母亲,我看着他这样,心里是又爱又急,一方面希望他能多读书,汲取知识,另一方面又苦于找不到能真正“抓住”他的书。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色彩鲜艳的硬壳书到互动性强的翻翻书,甚至是订阅了市面上各种儿童杂志,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社区的绘本馆里,偶然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我当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大气,那种写意的山水画风格,配合着几个非常具象的中国元素,比如一条小船,一座古塔,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把它借回家,本来也没太抱希望,心想,好歹也是一本“识图”的书,说不定能让他看个几眼就满意了。没想到,昊昊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他拿到书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随手扔到一边,而是被里面的一幅幅插画牢牢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有特色,它不是那种扁平化的卡通风格,而是带有浓厚的水墨韵味,同时又融入了非常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细节。比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说明,而是用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展现了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过程。每一幅画都充满了故事感,可以看到人们在辛勤地劳作,蒸汽袅袅,火光闪烁,各种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昊昊看着那些画,时不时就会发出“哇!”、“哇!”的惊叹声,他会指着画面里的小人问我:“妈妈,他们是在做什么呀?怎么在冒烟?”我就可以借着画面,给他讲解一些简单的历史故事和科技原理。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点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会把所有的信息都堆砌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各个画面之中,让孩子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习。比如,在介绍中国的不同地域时,它会通过描绘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植被、气候特征,来让孩子对这个地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昊昊看着那些画面,比如北方辽阔的草原,南方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他会开始尝试去区分它们,甚至还会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他看到的景象。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设计非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每一页的文字量都不大,而且都配有精美的插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孩子在视觉享受中轻松获取信息。昊昊现在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他甚至会自己拿着书,对着插画“讲故事”,虽然他讲的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但能看出他对书里的内容非常投入。我真的太感谢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像是一本“打开眼界”的书,让我的多动症儿子,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认识这个广阔而美好的中国。
评分我有一个小女儿,叫思思,今年八岁。她是个心思细腻、观察力强的孩子,但她的注意力似乎更容易被一些“微观”的事物吸引,比如她自己的小玩具、房间里的角落。对于一些宏大的、需要整体把握的知识,她总是显得有点“抓不住重点”。我一直希望她能对我们自己国家——中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表面的印象里。我尝试过给她买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的书籍,但思思总是觉得那些文字太抽象,画面也不够生动,很难引起她的兴趣。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书展上看到了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非常写意、充满艺术感的中国风插画,而且画面中的细节非常丰富,仿佛蕴藏着无数个小故事。我立刻就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且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能够吸引思思的注意力。我把书带回家,思思一开始只是好奇地翻了翻。但当她看到书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城市生活场景时,她就被牢牢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插画真的太棒了,它不是简单地描绘宏大的建筑,而是通过丰富的人物、场景和细节,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貌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描绘的古代市集,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熙熙攘攘,思思看着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会时不时地发出惊叹,她会指着画面里的小孩,问我:“妈妈,这个小男孩在做什么呀?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我就可以借着画面,给她讲解一些关于古代市井生活的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画面,它还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到插画之中。比如,在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它会通过描绘古代工匠们制作和使用这些发明的场景,来让孩子对这些发明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思思看着那些描绘造纸术的场景,会尝试去了解纸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描绘指南针时,她会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它能指向南方。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它没有将所有的信息堆砌在一页上,而是将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插画中,让孩子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习。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思思这样喜欢观察细节的孩子,她可以慢慢地去品味每一幅画中的故事。现在,思思每天都会主动要求看这本书,有时候她甚至会尝试着自己画一些古代人物的素描,并且把书里的内容编成她自己的小故事。我真心觉得,这本《读图识中国 [7-10岁]》不仅仅是一本“识图”的书,更是一本“故事启蒙”的书,让我的小女儿,也能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挺好,快递快,性价比高。
评分孩子很喜欢,内容简单,图文并茂,很适合小学生看。还会买这个系列其他的书。
评分小孩学校要求买的!!!!!
评分还可以。价格也不贵。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好评。
评分使用方便,质量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孩子喜欢看,老师推荐的
评分正版图书,包装仔细;快递员送货及时,书还没看,内容应该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