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力學的研究對象
理論力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一般規律的一門學科。所謂機械運動,是指物體在空間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例如日、月、星辰的運行,車輛、船隻的行駛,一切機器的運轉等,都是機械運動,平衡是指物體相對於慣性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綫運動的狀態(如相對地球處於靜止狀態),是機械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中,機械運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産實踐中最常見、最普遍、也是最簡單的一種運動。而任何比較復雜的、比較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都與機械運動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係。所以,理論力學的概念、規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其他領域中,對它們的發展起瞭積極的作用。
物體的機械運動都服從某些一般規律,這些一般規律就是理論力學的研究對象。按照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本書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三部分依次進行研究。靜力學主要研究力的基本性質、力係的簡化與力係的平衡條件;運動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幾何性質,而不涉及引起物體運動的物理原因;動力學則是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與所受力之間的關係。
理論力學屬於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範疇。近代物理學韻發展說明瞭經典力學的局限性:經典力學僅適用於低速、宏觀物體的運動。當物體的速度接近於光速時,其運動應當用相對論力學來研究;當物體的大小接近於微觀粒子時,其運動應當用量子力學來研究。而對於速度遠低於光速的宏觀物體,由經典力學推得的結果具有足夠的精確度。工程技術中所處理的對象一般都是宏觀物體,而且其速度也遠低於光速,所以其力學問題仍以經典力學的定律為依據。因而經典力學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意義,並且還在不斷地發展著。
2.理論力學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門科學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任何科學技術發展的正確途徑。理論力學的發展史也遵循著這一認識規律。概括地說,理論力學的研究方法是從對事物的觀察、實踐和科學實驗齣發,經過分析、綜閤歸納和抽象化,建立起力學模型,總結齣力學的最基本概念和規律;從基本規律齣發,利用數學推理演繹,得齣具有物理意義和實用意義的結論和定理,構成力學理論;然後再迴到實踐中去驗證理論的正確性,並在更高的水平上指導實踐,同時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的材料、新的認識,再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理論力學。
……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等工科院校人纔培養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科的教學內容、課程體係改革要從整體人纔培養目標齣發,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係。多年來作者一直進行理論力學課程改革的探索,最近又承擔瞭山西省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礎課程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意識的研究和實踐”。通過研究與實踐,對原理論力學教材(簡稱“原教材”——參考文獻1)進行瞭大膽的改革,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靜力學是全新體係。原教材雖提高瞭一些概念的理論講授起點,但基本上是以力係為體係,即由簡單力係到一般力係,研究力係的簡化和平衡條件的應用。本教材是以內容的理論知識點為體係,全篇分為靜力學基礎、力係的簡化、力係的平衡條件及其應用和摩擦共四章,精煉瞭內容與體係,但在概念的敘述和例題的選擇與分析上力求通俗易懂,以適應一般工科院校的學生使用。
2.運動學中利用剛體位形的概念描述剛體的運動,但在剛體運動的分析方法上仍保留瞭一般教材(如原教材)的分析法,目的是突齣點和剛體兩個不同的力學模型,為復閤運動中牽連運動的分析奠定基礎,又為一般工科院校的學生所適用。
3.在運動分析中,加強瞭分析法的應用,使分析法與幾何法並重。
4.拓寬瞭內容的深廣度,如增加瞭剛體定點運動、一般運動、陀螺近似理論等內容,為學有餘力的同學創造深入學習的條件。
5.書中精煉瞭對點的運動學、普遍定理等與大學物理有關內容的敘述,加強瞭應用,較好地處理瞭與大學物理銜接的問題。
6.本書在例題的選擇和分析上注意瞭對學生工程意識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並以一題多解和提問的形式開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探索新事物、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7.本書保留瞭原教材中將動量定理和動量矩定理閤為一章的做法,並采用瞭力係簡化和動量係簡化相對應的寫法。
8.本書在內容的選取和章節的劃分上,注意瞭不同層次課程的選用,適於作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土建等專業各個層次的理論力學教材,亦可供其他專業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它帶著一種老派的、對真理的敬畏感。作者的語言組織,充滿瞭古典物理學的韻味,每一個論述都顯得擲地有聲,不帶一絲一毫的浮誇或迎閤。你很難在其中找到時下流行的那些“口語化”或“幽默化”的錶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冷靜、客觀到近乎冷峻的敘事。這種風格對我來說是雙刃劍。一方麵,它保證瞭理論的純粹性,讓讀者能夠專注於物理世界的本質,避免被無關的修辭分散注意力;但另一方麵,對於那些習慣瞭現代交互式教學的讀者來說,這種略顯“高冷”的敘事方式,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仿佛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在觀察世界。我記得我嘗試用它來給一個剛接觸力學的朋友講解,結果他很快就因為跟不上那種深入骨髓的邏輯跳躍而感到挫敗。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已經有瞭一定物理直覺,渴望將知識體係推嚮極緻的進階學習者準備的。它不遷就你,而是要求你追趕它。
評分這套書的排版實在是太考究瞭,每一個公式、每一個圖示都仿佛經過瞭精心雕琢。光是看著這些印刷齣來的符號,就讓人忍不住想去深究背後的物理意義。不過,說實話,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它這種略顯“學術化”的呈現方式。我記得有一次,我對著一個推導過程反復看瞭好幾遍,它那種嚴謹的邏輯鏈條,雖然最終豁然開朗,但過程中的那種“迷失感”確實是存在的。尤其是涉及到張量分析和廣義坐標變換那幾章,如果不是對基礎微積分和綫性代數有很紮實的功底,上手會比較吃力。但反過來說,正是這種不妥協的嚴謹性,讓它在後續的高級學習中成為瞭一本可靠的參考手冊。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把復雜的步驟一筆帶過,而是把每一個細節都掰開瞭揉碎瞭講,隻是這個“揉碎”的過程對於心智不成熟的讀者來說,可能有點摺磨。不過,當你在查閱其他資料時,會發現這本書對概念的定義極其精確,這在麵對那些似是而非的描述時,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那種捧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
評分我必須得提到這本書在習題設計上的獨到之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代數運算練習,很多題目都巧妙地融閤瞭實際工程背景或者更深層次的物理情境,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解一道孤立的數學題,而是在解決一個真實的物理難題。我個人特彆欣賞那些需要跨章節知識點整閤的綜閤題,它們強迫你去建立不同理論模塊之間的聯係,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角動量守恒或者能量原理。不過,我得坦白,有些習題的難度梯度設置得有點跳躍。前幾章的例題還算循序漸進,但一旦進入到非完整約束或者拉格朗日方程的高級應用階段,有些課後題的難度會像坐過山車一樣陡然上升,讓人措手不及。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在解決一道關於陀螺運動的習題上卡住,最後不得不查閱瞭大量的額外資料纔勉強得齣結果。雖然過程痛苦,但那種茅塞頓開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知識點是“活的”,而不是靜止的公式堆砌,它激發瞭你主動探索的欲望,而不是僅僅滿足於被動接受。
評分關於教材中對各種分析工具的引入和闡述,我覺得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將數學工具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是將其內化為物理理論的必然組成部分。比如,在引入哈密頓量和泊鬆括號時,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將它們置於相空間演化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從而凸顯瞭這種形式體係的優雅性和完備性。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力學”這個概念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力學不僅僅是牛頓定律的應用,更是一種描述自然界運動的普適數學框架。不過,這種深度整閤也意味著對讀者的預備知識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在講解變分原理時,雖然最終導齣瞭歐拉-拉格朗日方程,但中間涉及到的泛函微分的介紹顯得有些過於簡略,如果讀者對變分法的背景知識不熟悉,很容易在這個環節産生理解上的斷層。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在該部分增加一個更詳細的“數學工具箱”附錄,專門闡述這些高級分析手段的物理意義,將會對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更加友好。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概念演進脈絡上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瞭從經典牛頓力學到分析力學這一哲學和數學上的飛躍是如何發生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曆史發展的邏輯性,總是在關鍵轉摺點上,清晰地指齣舊理論的局限性,以及新理論是如何突破這些限製的。例如,在闡述約束的概念時,從幾何約束到微分約束,再到更抽象的力學原理,層層遞進,讓人對“自由度”的理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這種對知識“來龍去脈”的關注,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識點記憶。然而,這種對體係完整性的追求,有時也使得全書的節奏略顯沉重。在處理某些較為基礎的剛體運動問題時,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直接使用更一般的分析力學工具來求解,而非花費過多筆墨在直觀的矢量分析上。對於那些希望先通過直觀的力矢量和力矩概念來建立起對剛體動力學初步認知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跳躍”得太快,少瞭些許必要的“拐杖”。總而言之,它是一本需要你付齣努力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的寶藏,但一旦掌握,其帶來的思維提升是其他教材難以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