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所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车辆、船只的行驶,一切机器的运转等,都是机械运动,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惯性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相对地球处于静止状态),是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常见、最普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而任何比较复杂的、比较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都与机械运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理论力学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中,对它们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服从某些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就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本书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依次进行研究。静力学主要研究力的基本性质、力系的简化与力系的平衡条件;运动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几何性质,而不涉及引起物体运动的物理原因;动力学则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与所受力之间的关系。
理论力学属于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范畴。近代物理学韵发展说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经典力学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的速度接近于光速时,其运动应当用相对论力学来研究;当物体的大小接近于微观粒子时,其运动应当用量子力学来研究。而对于速度远低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由经典力学推得的结果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工程技术中所处理的对象一般都是宏观物体,而且其速度也远低于光速,所以其力学问题仍以经典力学的定律为依据。因而经典力学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着。
2.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任何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途径。理论力学的发展史也遵循着这一认识规律。概括地说,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对事物的观察、实践和科学实验出发,经过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化,建立起力学模型,总结出力学的最基本概念和规律;从基本规律出发,利用数学推理演绎,得出具有物理意义和实用意义的结论和定理,构成力学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更高的水平上指导实践,同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材料、新的认识,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理论力学。
……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多年来作者一直进行理论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最近又承担了山西省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研究和实践”。通过研究与实践,对原理论力学教材(简称“原教材”——参考文献1)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静力学是全新体系。原教材虽提高了一些概念的理论讲授起点,但基本上是以力系为体系,即由简单力系到一般力系,研究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条件的应用。本教材是以内容的理论知识点为体系,全篇分为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和摩擦共四章,精炼了内容与体系,但在概念的叙述和例题的选择与分析上力求通俗易懂,以适应一般工科院校的学生使用。
2.运动学中利用刚体位形的概念描述刚体的运动,但在刚体运动的分析方法上仍保留了一般教材(如原教材)的分析法,目的是突出点和刚体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为复合运动中牵连运动的分析奠定基础,又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学生所适用。
3.在运动分析中,加强了分析法的应用,使分析法与几何法并重。
4.拓宽了内容的深广度,如增加了刚体定点运动、一般运动、陀螺近似理论等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深入学习的条件。
5.书中精炼了对点的运动学、普遍定理等与大学物理有关内容的叙述,加强了应用,较好地处理了与大学物理衔接的问题。
6.本书在例题的选择和分析上注意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并以一题多解和提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7.本书保留了原教材中将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合为一章的做法,并采用了力系简化和动量系简化相对应的写法。
8.本书在内容的选取和章节的划分上,注意了不同层次课程的选用,适于作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土建等专业各个层次的理论力学教材,亦可供其他专业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我必须得提到这本书在习题设计上的独到之处。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数运算练习,很多题目都巧妙地融合了实际工程背景或者更深层次的物理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解一道孤立的数学题,而是在解决一个真实的物理难题。我个人特别欣赏那些需要跨章节知识点整合的综合题,它们强迫你去建立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角动量守恒或者能量原理。不过,我得坦白,有些习题的难度梯度设置得有点跳跃。前几章的例题还算循序渐进,但一旦进入到非完整约束或者拉格朗日方程的高级应用阶段,有些课后题的难度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陡然上升,让人措手不及。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在解决一道关于陀螺运动的习题上卡住,最后不得不查阅了大量的额外资料才勉强得出结果。虽然过程痛苦,但那种茅塞顿开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知识点是“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公式堆砌,它激发了你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
评分关于教材中对各种分析工具的引入和阐述,我觉得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将数学工具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是将其内化为物理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比如,在引入哈密顿量和泊松括号时,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将它们置于相空间演化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而凸显了这种形式体系的优雅性和完备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力学”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力学不仅仅是牛顿定律的应用,更是一种描述自然界运动的普适数学框架。不过,这种深度整合也意味着对读者的预备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解变分原理时,虽然最终导出了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但中间涉及到的泛函微分的介绍显得有些过于简略,如果读者对变分法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很容易在这个环节产生理解上的断层。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该部分增加一个更详细的“数学工具箱”附录,专门阐述这些高级分析手段的物理意义,将会对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更加友好。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带着一种老派的、对真理的敬畏感。作者的语言组织,充满了古典物理学的韵味,每一个论述都显得掷地有声,不带一丝一毫的浮夸或迎合。你很难在其中找到时下流行的那些“口语化”或“幽默化”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客观到近乎冷峻的叙事。这种风格对我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保证了理论的纯粹性,让读者能够专注于物理世界的本质,避免被无关的修辞分散注意力;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习惯了现代交互式教学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高冷”的叙事方式,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在观察世界。我记得我尝试用它来给一个刚接触力学的朋友讲解,结果他很快就因为跟不上那种深入骨髓的逻辑跳跃而感到挫败。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物理直觉,渴望将知识体系推向极致的进阶学习者准备的。它不迁就你,而是要求你追赶它。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概念演进脉络上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从经典牛顿力学到分析力学这一哲学和数学上的飞跃是如何发生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发展的逻辑性,总是在关键转折点上,清晰地指出旧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新理论是如何突破这些限制的。例如,在阐述约束的概念时,从几何约束到微分约束,再到更抽象的力学原理,层层递进,让人对“自由度”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这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关注,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记忆。然而,这种对体系完整性的追求,有时也使得全书的节奏略显沉重。在处理某些较为基础的刚体运动问题时,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直接使用更一般的分析力学工具来求解,而非花费过多笔墨在直观的矢量分析上。对于那些希望先通过直观的力矢量和力矩概念来建立起对刚体动力学初步认知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跳跃”得太快,少了些许必要的“拐杖”。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需要你付出努力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的宝藏,但一旦掌握,其带来的思维提升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实在是太考究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示都仿佛经过了精心雕琢。光是看着这些印刷出来的符号,就让人忍不住想去深究背后的物理意义。不过,说实话,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它这种略显“学术化”的呈现方式。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个推导过程反复看了好几遍,它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虽然最终豁然开朗,但过程中的那种“迷失感”确实是存在的。尤其是涉及到张量分析和广义坐标变换那几章,如果不是对基础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有很扎实的功底,上手会比较吃力。但反过来说,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严谨性,让它在后续的高级学习中成为了一本可靠的参考手册。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把复杂的步骤一笔带过,而是把每一个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只是这个“揉碎”的过程对于心智不成熟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折磨。不过,当你在查阅其他资料时,会发现这本书对概念的定义极其精确,这在面对那些似是而非的描述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那种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