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力 著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军机
  • 航空史
  • 装备
  • 技术
  • 1917-1918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飞行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9439
商品编码:10149275712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航空
开本:16
用纸:80g轻型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 作者 陶力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1-01 页数 288页 纸张 80g轻型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全书为系统介绍一战期间作战飞机的专著,共分两卷。本册为下卷,记录了1917—1918年间一战空战的概貌,主要内容是介绍了40余种一战军机型号,从国别上涵盖了一战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美国等;从类型上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主要门类;在内容上包括机型开发、技术特点、实战经历、所属航空部队和突出的飞行员事迹等;在编排上按照这些军机的列装时间或初次参战时间为区分标准。在书末还附有一战主要战斗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轰炸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侦察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水上飞机性能简表、各主要交战国前五名空战wang 牌榜,可读性与实用性兼具。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陶力,国内资深军史撰稿人,以“拖雷”等笔名在《兵器》《现代兵器》《航空知识》《舰载武器》等诸多军刊上发表各类文章已逾四百篇。对于一战、二战时期的欧洲战争史具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心得。著有《帝国苍穹:二战东线德国仆从国空战史》,有文章收入《兵器:二战航母的不同命运》《纳粹空中武库:秘密档案中的超级武器与帝国兴衰》等。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一部以军机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一战空战史,  
系统梳理一战各交战国主要军机类型,  
讲述相关航空部队、空战经历和精英人物的生动往事,  
飞机爱好者的启蒙良师、案边宜友,引领你进入军用飞机的世界。 插图Illustrations 目录Catalog 前言  
 
全景 1917—1918年的空战  
血腥四月  
新的王者  
*后努力  
 
第*篇 1917年,新的战争艺术  
第*章 *强的英国翅膀  
英国索普威斯三翼机 | 皇家海航独门兵器  
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SE.5/SE.5a战斗机 | “信天翁”的天敌  
英国索普威斯“骆驼”式战斗机 | 英国战斗机之王  
第二章 *强的德国翅膀  
德国信天翁D.Ⅲ战斗机 | 更凶猛的“鸟儿”  
德国信天翁D.Ⅴ/D.Ⅴa战斗机 | 让“鸟儿”再飞一会儿  
德国福克Dr.Ⅰ三翼战斗机 | “红男爵”的归宿  
第三章 眼花缭乱的新设计:协约国篇  
法国昂里奥HD.1战斗机 | 墙内开花墙外香  
法国斯帕德S.Ⅻ/S.ⅩⅢ战斗机 | “重拳”升级版  
英国布里斯托M.1单翼战斗机 | 被忽视的异类  
英国德哈维兰DH.5战斗机 | 由“对空”到“对地”  
第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设计:同盟国篇  
奥匈帝国菲尼克斯D.Ⅰ/D.Ⅱ战斗机 | 哈布斯堡之鹰  
奥匈帝国奥匈版“信天翁”战斗机 | 奥匈*好的战斗机  
奥匈帝国阿维亚蒂克D.Ⅰ战斗机 | 奥地利的“第*”  
德国法尔茨D.Ⅲ/D.Ⅲa战斗机 | 在“信天翁”的阴影下  
德国容克J.1/J.Ⅰ/D.Ⅰ系列飞机 | 全金属外壳  
第五章 冲向敌人的堑壕  
英国德哈维兰DH.4轰炸机 | “一战中的蚊式”  
英国德哈维兰DH.9轰炸机 | “速成”轰炸机  
德国哈巴斯塔特/汉诺威CL型对地攻击机 | 步兵头上的掠食者  
第六章 “大家伙”们  
德国弗雷德里希沙芬G.Ⅲ轰炸机 | 巴黎上空的魅影  
英国汉德利-佩奇O/100及O/400重型轰炸机 | 不列颠“大飞机”  
德国齐柏林-斯塔肯R.Ⅵ重型轰炸机 | “巨人”的进击  
第七章 独具一格的“低调”军机  
法国布雷盖14型侦察机 | 全能金属  
意大利波米里奥PD/PE武装侦察机 | 亚平宁小鹰  
意大利马基M.5水上战斗机 | 青出于蓝  
德国汉莎-布兰登堡W系列水上战斗机 | 浮舟掠水客  
 
第二篇 1918年,*后的空中决斗  
第八章 大战末期新设计:协约国篇  
法国纽波特28型战斗机 | 美国远征军“专属飞机”  
英国索普威斯“海豚”式战斗机 | 老公司的新作品  
英国索普威斯“鹬”式战斗机 | “骆驼”接班者  
英国索普威斯T.1“布谷鸟”式鱼雷轰炸机 | 碧海雷击  
第九章 大战末期新设计:同盟国篇  
德国法尔茨D.Ⅷ /D.Ⅻ战斗机 | 在“福克”的阴影下  
德国西门子-舒克特SSW D.Ⅲ/D.Ⅳ战斗机 | 老牌电气公司的飞行梦  
德国福克D.Ⅶ战斗机 | 福克战斗机大满贯  
 
附录1:一战主要战斗机性能简表  
附录2:一战主要轰炸机性能简表  
附录3:一战主要侦察机性能简表  
附录4:一战主要水上飞机性能简表  
附录5:各主要交战国前五名空战wang 牌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Excerpt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一架有动力的飞机诞生了。飞机在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以一种娱乐工具的面貌示人的,它*常用的场合是飞行竞赛和空中表演。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这一“会飞的机器”和所有其他的机器一样,在战争状态下开始挖掘起自身的军用潜能。飞机就这样逐渐被派上了战场,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由一战初期的“敌人阵地的窥探者”演变为后来各主要交战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和战术力量之一。  
一战刚刚打响时,各主要交战国的军用飞机加在一起,总数也不会超过1500架,而到这场战争行将结束时,各国仅仅在一线作战的军用飞机的总量即已经超过了8000架。从1914年到1918年,世界军事航空史迎来了它的*一个黄金大发展时期:各种新型飞机、空战战术、部队编组规范层出不穷,与之相伴的则是有如满天星斗般闪耀的尖子飞行员们,以及一场接一场剧烈而又残酷的空中战役。  
本书以两卷本的规模,将出现在1914—1918年间的那些富于传奇色彩的著名军用飞机,系统性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类似这样系统梳理一战军机并做全景式呈现的专著,在国内可谓前所未见。本书上卷的时间跨度为1914—1916年,下卷为1917—1918年;两卷共分五个大篇,以一战期间的每一年为一篇。本书述及的一战军机型号总计超过90种,这些机型从国别上涵盖了一战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美国等;从类型上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主要门类;在编排上按照这些军机的列装时间或初次参战时间为线索,分别划入五个大篇中。可以说,这套书已将一战期间出现的各国主力作战机型基本囊括在内。  
尽管以一战军机为纲目,但本书绝非枯燥的技术手册类读物。讲述在座舱里驾驶这些飞机的人的故事,是本书的另一大重点。从某一种军机型号入手,读者朋友们可以读到这种军机所涉及的航空部队、空战经历和精英人物的生动往事。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军机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史。  
令“欧洲所有的明灯都熄灭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距今已有百年,这场全球性大战事曾号称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它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世遗忘,相反,随着各种历史材料的不断被披露,各种历史传奇的不断被呈现,国内读者们对一战空战的兴趣也变得愈来愈浓郁。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有志于此的同好们闲暇时光的案边良伴,若真如此,实为幸甚。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 翱翔天际的钢铁雄鹰:战争后期航空力量的颠覆性演进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型号与性能,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度剖析1917年至1918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航空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这短短的两年,见证了飞机从最初的侦察工具,蜕变为集侦察、轰炸、战斗、支援于一体的决定性力量,为战局走向注入了全新的维度。 第一部分:技术革新的浪潮与战场需求的催化 战争的残酷现实,是驱动技术飞跃最强大的引擎。1917年,战线胶着,双方都迫切需要能够突破僵局的新手段。飞机,凭借其独特的空中视角和机动性,逐渐成为战略家们目光的焦点。 引擎的突破: 早期飞机的动力系统受限于低功率、高故障率的引擎,限制了其续航能力和载荷。1917-1918年间,罗塔里(Rotary)、直列式(Inline)以及首次出现的星型引擎(Radial Engine)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法国的Gnome Monosoupape系列以及英国的Bentley BR.2等高功率旋转活塞引擎,显著提升了飞机的爬升率和最高速度,使得飞机能够更有效地执行战斗任务。这些引擎不仅提供了更充沛的动力,也在可靠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减少了在空中因故障而坠毁的风险。 结构材料的演进: 传统的木材与帆布结构在高速飞行和机动中显得脆弱。制造商开始探索更坚固、更轻便的材料。铝合金的应用虽然尚不普及,但金属框架和蒙皮的实验性应用开始出现,为日后全金属飞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木材与帆布的结合依然是主流,但其设计上更加注重空气动力学优化,翼型设计更加高效,减少了阻力,提高了飞行性能。 武器系统的集成: 飞机不再是单纯的侦察平台。同步射击器(Synchronizer)的成熟,使得固定在机头前方的机枪能够安全地射击螺旋桨之间的空隙,这彻底改变了空战的格局。从早期的手摇式机枪,发展到更加可靠的液压控制和气动控制的同步射击器,极大地提升了战斗机的射击精度和效率。同时,更强大的前射武器,如寇蒂斯(Curtiss)的Lewis机枪和维克斯(Vickers)的机枪,成为标准配置,为飞行员提供了更强的火力。 航空摄影与侦察的精进: 随着相机技术的进步,更轻便、更稳定的航空相机被广泛使用。双镜头相机以及自动曝光相机的出现,使得从高空拍摄清晰的地形图像成为可能。情报收集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为地面部队的炮击校准、目标识别和战线评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 第二部分:各大国军机装备的革新与战场表现 1917-1918年,是各国空军力量分水岭式的两年。之前相对平庸的飞机设计,被一系列性能卓越、各具特色、功能更加细分的机型所取代。 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 - RAF): 战斗机: 英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斗机。 S.E.5a: 作为皇家飞行队(RFC)和皇家海军航空兵(RNAS)整合后的主力之一,S.E.5a以其稳定的飞行性能、良好的视野和强大的火力(通常装备两挺.303英寸的维克斯机枪和一挺刘易斯机枪)而闻名。其搭载的“鹰”(Hispano-Suiza)引擎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使其成为一名出色的空战对手,尤其是与红男爵的福克三翼机对抗中,展现了其优越的性能。 斯派特“信使”系列(Sopwith Camel): 尽管“骆驼”的操纵性以其“难以驾驭”著称,但其卓越的爬升率和转弯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可怕的近距离缠斗者。其独特的转子引擎提供了惊人的马力,足以对抗任何德国战斗机。尽管容易失控,但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能将其发挥到极致,成为空战中的传奇。 斯派特“三叶”战斗机(Sopwith Triplane): 尽管服役时间相对较短,但在出现之初,其三翼设计带来的卓越爬升率和机动性,使其在对抗初期德国的优势战斗机时占据了优势。它代表了在有限技术条件下,对极致机动性的不懈追求。 轰炸机: 英国在远程战略轰炸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Handley Page O/400: 这款重型双翼轰炸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之一。它拥有强大的载弹量,能够携带炸弹穿越敌方防线,对后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它的出现,标志着空中力量开始具备战略威慑能力,虽然其数量和影响与后期轰炸机相比仍有差距,但其意义非凡。 侦察机/攻击机: DH.4: 这款双翼飞机在设计之初兼顾了侦察和轻型轰炸任务。其速度和可靠性使其成为一名多用途的优秀平台,在正面战场上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支援。 法国空军(Aéronautique Militaire): 战斗机: 法国在战斗机设计方面依然保持着其一贯的创新精神。 纽波特17/27(Nieuport 17/27): 这些轻巧灵活的单翼战斗机以其出色的高空性能和敏捷性而闻名,特别适合进行缠斗。虽然火力相对较弱,但其出色的操控性使其成为许多王牌飞行员的首选。 斯帕德S.VII/S.XIII(SPAD S.VII/S.XIII): 由路易·贝歇罗(Louis Bechereau)设计的斯帕德系列,以其坚固的机身、强大的“鹰”(Hispano-Suiza)引擎和可靠的武器配置(通常是两挺维克斯机枪)而著称。S.XIII是其最终型号,凭借其卓越的速度、爬升率和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盟军战斗机之一,为法国和美国飞行员赢得了无数空战的胜利。 轰炸机/侦察机: 法贝尔/卡普罗尼(Farman/Caproni)系列: 法国同样也在发展具有远程作战能力的轰炸机,尽管其影响力可能不如英国的O/400,但也在积极探索空中力量的战略运用。 德国帝国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Luftstreitkräfte/Marine-Fliegerkorps): 战斗机: 德国在1917-1918年间,经历了战斗机技术的巨大变革,涌现出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对手。 福克Dr.I(Fokker Dr.I): 由安东·福克(Anthony Fokker)设计的这款三翼战斗机,以其传奇般的机动性而闻名,成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最后服役的机型。虽然其速度和爬升率不如一些盟军战斗机,但其卓越的转弯能力使其在狗斗中占尽优势。 普法尔茨D.XII(Pfalz D.XII)和福克D.VII(Fokker D.VII): 这两款先进的战斗机成为了德国空军在战争末期的主要力量。福克D.VII以其出色的高空性能、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强大的火力(通常装备两挺LMG 08/15机枪)而成为盟军飞行员的噩梦,许多盟军飞行员认为它是“战时最好的战斗机”。普法尔茨D.XII虽然在一些性能上略逊于D.VII,但也是一款非常强大的竞争者。 轰炸机: 戈塔G.IV/V(Gotha G.IV/V): 这些大型双引擎轰炸机是德国进行战略轰炸的主要工具,能够携带大量炸弹对英国本土城市进行攻击,对后方平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物质损失,是早期战略轰炸的代表。 侦察机: 德国同样在侦察机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以确保其地面部队的情报优势。 美国陆军航空兵(United States Army Air Service): 初露锋芒: 尽管美国参战较晚,但在1918年,其空军力量得到了迅速的扩充和发展。 SPAD XIII/Breguet 14: 美国飞行员主要使用从法国引进的SPAD S.XIII战斗机和Breguet 14侦察/轻型轰炸机。尽管在技术上并非完全自主,但大量飞行员的涌入和积极的参战,使得美国空军在战争后期成为盟军不可忽视的力量。 柯蒂斯 JN-4“詹妮”(Curtiss JN-4 "Jenny"): 这款双翼教练机在美国的航空训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大量的飞行员提供了基础训练。 第三部分:空战战术的演进与飞行员的传奇 1917-1918年的空战,已不再是简单地在空中互相射击。飞行员们发展出了一套更加精密的战术体系。 “狼群战术”(Wolf Pack Tactics): 小编队协同作战,互相掩护,增加了单个飞行员的生存率和作战效率。 “高空优势”(High Altitude Superiority): 争夺制空权,迫使对手在高空劣势下作战。 “侦察突袭”(Reconnaissance Strikes): 结合侦察与攻击,突然对地面目标发动袭击。 “轰炸体系”(Bombing Formations): 集结大规模轰炸机编队,以压倒性优势摧毁敌方目标。 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以一敌百的空战英雄。他们的勇气、技巧和牺牲精神,不仅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传奇,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这些王牌飞行员的战斗经历,以及他们所驾驶的那些在天空中留下了无数传奇的飞机。 第四部分:空地协同的黎明与战争的未来 1917-1918年,是空地协同作战理念真正开始萌芽的阶段。飞机不再是独立的作战单位,而是与地面部队紧密配合,共同执行作战任务。 炮火校准: 侦察机在高空为地面炮兵提供精确的目标指示和校准信息,大大提高了炮击的效率和准确性。 战场侦察: 及时向地面指挥部传递敌方动向、兵力部署等关键情报,为战术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距离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 - CAS): 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对敌方地面部队进行攻击,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减轻其压力。 反击地面进攻: 空军能够快速反应,对敌方的大规模地面进攻进行阻滞和打击。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不仅是一本关于飞机的图鉴,更是一部关于技术、战术、英雄以及战争演进的宏伟史诗。它将带您走进那个充满硝烟与梦想的年代,见证钢铁雄鹰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两年,翱翔于天际,重新定义了战争的边界,并为未来的军事航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是每一个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史、航空史以及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珍贵读物。它将为您展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立体的、动态的战争侧面,让您深刻理解航空力量是如何在短短的两年间,颠覆了整个战争的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决定性时期的窗户,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尽管书名聚焦在1917-1918年,但它通过对当时军机装备的详尽描绘,却巧妙地勾勒出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航空技术迭代的脉络。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飞机的型号和参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款战机的设计理念、研发过程以及实战表现。比如,书中对于“信天翁”系列战斗机的分析,不仅仅是关于它的机动性和火力,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它在面对盟军新型战机时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德国飞机制造商如何试图通过改进设计来维持空中优势。同样,对于“布里斯托尔”F.2战斗机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协约国如何通过协同作战和灵活战术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一些不太为人知的,但却在战争初期或特定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飞机,这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例如,书中对早期轰炸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最初简陋的侦察机改装,到后来能够携带重磅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巨型飞机,这种演进过程的展示,让我对战争的战略层面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军事装备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创新、战场博弈和历史进程的深刻解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空中战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陆地上的堑壕战和海上战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航空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崛起,以及它如何逐步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书中对于1917-1918年这一关键时期的侧重,恰恰是航空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的阶段。我看到了协约国是如何从最初的技术劣势,逐步通过引进新设计、改进现有飞机,以及培训出大量优秀的飞行员来扭转局面的。例如,书中对“斯帕德”XIII战斗机的分析,就充分说明了简单而高效的设计理念如何能够带来决定性的优势。同时,我也看到了同盟国,尤其是德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空中压力时,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尽管最终未能完全抵挡住盟军的攻势,但其技术创新精神仍然值得肯定。书中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空军战术发展,从最初的单机缠斗,到后来的编队作战、对地攻击等,这种战术的演变同样令人着迷。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空中战场,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战术和人力的有机结合是如何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视觉盛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眼见证了空中霸权的争夺。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的质量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无论是飞机的线条、涂装,还是飞行员的装备,都清晰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军机设计风格的对比分析。例如,德国飞机的注重速度和火力,以及其标志性的“铁十字”标志;而英国飞机的强调机动性和多功能性,以及其“轮辐”标志。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区分,更反映了各国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技术侧重点。书中对于“福克”系列飞机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它们为何能在早期赢得制空权,以及后来的“信天翁”系列又是如何应对挑战的。此外,书中对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等不同类型飞机的分类和功能介绍,也让我对战争的各个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飞机时,会融入一些鲜活的战史片段,例如某次著名的空战,某位王牌飞行员的传奇经历,这使得冰冷的技术数据瞬间变得有温度,充满了故事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事件与军事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精美插图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战争的本质。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支撑。作者在对1917-1918年间各型军机进行梳理时,力求做到详尽无遗,这对于任何对那个时期航空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军事航空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国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和装备策略上的差异。例如,书中对法国在战斗机设计上的创新精神,以及对英国在侦察机和轰炸机领域所取得成就的描述,都让我对协约国空中力量的崛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德国在航空技术上的早期优势以及后来的困境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某些关键性战役中,飞机扮演角色的案例分析,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如何影响战争,以及战争如何反过来推动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这本书的深入性和广泛性,无疑将为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空中战史的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格局。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地面战线的推进和政治格局的演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航空力量在那个时期已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战争的性质。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介绍飞机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装备背后的研发故事、生产流程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书中对当时各国飞机制造商之间激烈竞争的描述,以及技术革新如何推动了战争进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对于“卡普罗尼”系列轰炸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远程战略轰炸的雏形,以及它对战争后勤和士气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书中对“亨德里希”系列战斗机的分析,也揭示了德国在航空工业领域曾经拥有的优势,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通过技术优势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军事装备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复杂性。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商家包装的很安全,物流也很给力,天津大雨还准时送货,给京东的物流点赞。

评分

很吼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包装不错。

评分

指文图书,值得收藏。搞活动时入最划算了。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包装不错。

评分

指文出品,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包装不错。

评分

很吼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包装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