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域繪畫2(菩薩)》收錄的菩薩像大多數取自於幢幡的幡身部分,並沒有將畫像所在的幢幡做齣完整的展示。由於幡身一般都呈長條形,因此上麵多是繪製單尊畫像,幾乎占滿瞭整個幡身。由於審美習慣的原因,相信多數讀者都會對書中收錄的一組頗具印度風格的畫像産生特彆的感受,畫像裏的菩薩發辮披肩,上身裸露,細腰長臂,筆直的雙腿看不見膝關節,而雙腳顯得異常強壯甚至有些生硬。
據記載,這幾件幢幡在發現之初便齣自同一個包裹,可見是緣於某種原因而製作的成套作品,風格如此地近似也就很正常瞭。書中還有一件《觀世音菩薩像》,給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既是側麵像又是以行進姿態示現的畫像難得一見。
佛畫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即類型化。不隻上麵提到的成套的印度風格的幢幡如此,本套書收錄的其他本土風格的畫像同樣是成套齣現,貌相、構圖、服飾等大同小異。不過這種成套的類型化創作特徵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雷同,而是源自佛畫創作以及民間畫工創作的特殊背景。首先,佛畫的創作必須嚴格遵循相關佛典中所記載的儀軌,不可能像後來文人畫傢那般任意發揮——一個是禮佛供奉之用,一個是怡情悅性之用。所以,唐代敦煌的菩薩畫像即便是極富世俗人物的韻緻,它理應遵循的儀軌仍然是很嚴格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佛畫繪製時往往得依照事先準備好的粉本範式。其次,民間畫工的創作往往師徒相授,各自沿襲和承傳著本門本派的技藝路數,再加上各自擁有著較為固定的徵畫信眾,因此,佛畫的麵目相似也就更不足為奇瞭。當然,一定程度的程序化是宗教藝術共通的特性,而敦煌的佛教造像藝術之所以讓後人無比景仰,恰恰在於當時的畫工們以虔誠的心態、細微處的精妙手法化解瞭類型化的弊端。而且印證書中的菩薩畫像,是否還可以這樣講:程序化的儀軌對於畫工而言,與其說是創作上的製約,倒不如說是菩薩莊嚴法身得以顯現的依據。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金剛菩薩像
該幅菩薩像除瞭前文所陳的係列風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如雙目的造型和繪製。麵部以及裸露的身體被塗成青銅色,而杏仁般的雙眼,純白底上點瞭漆黑的瞳仁,而異常強烈的色彩對比,自然給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一對眼睛的錶現方法尤其類似印度風格,不妨將之與該國不少用白銀鑲嵌眼部的金銅像做一對照。
菩薩上半身完全赤裸,腰際到腳部纏著平滑的紅黃藍相間的布條,上麵覆蓋著的天衣,疏疏落落地修飾著五瓣狀的白色小花,似乎給金剛菩薩的威嚴化入瞭另一種彆樣的嫵媚。
菩薩右手執金剛杵。金剛杵,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在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金剛杵也象徵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癡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金剛杵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種質料,大小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彆象徵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
觀世音菩薩像
一般的菩薩像多以靜態呈現,像這一幅從動態一麵捕捉菩薩風姿的作品還比較少見。
圖中的觀音正在緩緩邁齣右腳,左腳將起未起,妙在給人留有想象的空間。身體隨著步子斜扭、前傾,腰部嚮前探齣,肩膀嚮後微縮。而左右手臂的刻畫更為傳神。左手繞到身後,伸嚮下方,牽引著捲麯飛蕩的飄帶;右手掌托蓮花蕾,並嚮後上方舉起,似乎就像托著發飾一般。畫師利用嫻熟生動的綫描,以及相應的著色技術,如橙紅相疊的衣褶,藍色的天衣,最終將觀音菩薩嫻雅輕盈的妙姿呈現於觀者,直如真人一般正在緩步走齣畫麵。
前言/序言
絲路迴響,佛韻永恒:西域佛教藝術的韆年流轉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貿易動脈,更是思想、文化與藝術交融的燦爛畫捲。其中,西域佛教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韆年,至今仍閃爍著智慧與慈悲的光芒。本書《西域繪畫2:菩薩》正是 dessa 璀璨星河中的一顆耀眼明星,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淺齣地展現瞭佛教藝術在西域大地生根發芽、綻放齣絢麗花朵的曆程,尤其聚焦於佛教造像中最具人文關懷和精神象徵意義的“菩薩”形象。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孤立藝術品的簡單羅列,而是將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塑像置於其曆史、宗教、社會背景之下進行細緻考量。我們將跟隨考古學傢的腳步,穿越戈壁,走進那些沉睡韆年的石窟寺廟,親眼目睹那些曾經輝煌的佛教殿堂。從新疆和田、喀什、吐魯番,到敦煌、莫高窟,再到甘肅的麥積山、永靖炳靈寺,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藝術朝聖之旅。 一、 菩薩的緣起與演變:從印度本土到西域的融閤之路 要理解西域的菩薩藝術,首先必須追溯菩薩概念的源頭。本書將從佛教經典齣發,詳細闡述“菩薩”這一概念的內涵及其在佛教教義中的核心地位。菩薩,梵語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是追求覺悟,並誓願度化一切眾生的聖者。他們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化身,是眾生嚮上提升的榜樣。 早期佛教,側重於佛陀的個人修行與涅槃,對菩薩的描繪相對簡單。然而,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逐漸成為核心。龍樹菩薩、阿彌陀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眾多菩薩的形象和故事,開始在佛教文學和藝術中廣泛傳播。 當佛教傳入西域,麵對不同的文化土壤,菩薩的形象也開始發生有趣的演變。本書將重點分析: 印度笈多風格的輸入與在地化: 早期西域佛教藝術深受印度笈多王朝藝術的影響。笈多時期佛像的豐腴、端莊、寜靜,以及菩薩身上流暢的衣紋、精美的飾品,都成為西域佛教藝術傢效仿的對象。本書將通過比較分析,展示西域藝術傢如何吸收這些外部元素,並逐漸加入本土的審美趣味和信仰習慣。 犍陀羅藝術的遺韻: 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其佛教藝術融閤瞭希臘、羅馬、波斯等多種文化元素。犍陀羅藝術中的寫實主義風格、健壯的體魄、飄逸的衣褶,對西域早期的菩薩造像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呈現一些早期西域石窟中,依然可以看到的犍陀羅藝術的痕跡。 中原文化的影響與互動: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中原地區的佛教藝術也與西域藝術産生頻繁的交流。尤其是在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使得西域佛教藝術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麵貌。本書將探討中原的寫意風格、人物造型如何影響西域菩薩的描繪,反之亦然。 二、 西域菩薩藝術的地域特色與風格演變 西域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在佛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上,展現齣各自獨特的風格。本書將以多個代錶性地區為綫索,深入剖析其菩薩藝術的特色: 敦煌莫高窟: 作為佛教藝術的寶庫,莫高窟的菩薩造像體係最為完備,時間跨度最長。本書將詳細解讀: 早期(北朝): 錶現齣濃厚的西域和中原風格交融的特點,綫條遒勁,錶情莊重,帶有印度笈多藝術的遺風。 隋代: 菩薩形象趨於豐腴圓潤,麵相慈祥,衣紋更加流暢,開始齣現世俗化的傾嚮。 唐代: 莫高窟菩薩藝術達到巔峰。唐代菩薩造型優美,體態豐腴,雍容華貴,麵部錶情溫婉寜靜,充滿瞭人間菩薩的親和力。特彆是“說法圖”中的菩薩,其姿態的舒展,眼神的專注,都展現齣藝術傢高超的寫實技巧和深厚的宗教情感。本書將重點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唐代菩薩壁畫,如“觀無量壽經變”中的菩薩,以及“西方淨土變”中的飛天菩薩,來展現其藝術魅力。 晚唐及五代: 風格趨於程式化,但仍有地域特色。 新疆地區(龜茲、高昌、於闐等): 新疆地區各佛教遺址,如剋孜爾、高昌故城、吐峪溝等,保存瞭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塑像。本書將關注: 龜茲壁畫: 龜茲壁畫以其鮮艷的色彩、生動的綫條而聞名。其菩薩形象大多麵相圓潤,眼目大而深邃,身姿矯健,服飾華麗,帶有明顯的波斯和印度藝術影響,同時又展現齣強烈的地域特色。本書將重點分析龜茲壁畫中,如“說法圖”中的菩薩,以及一些具象化的菩薩形象,如觀世音、彌勒等。 高昌壁畫: 高昌壁畫在吸收中原及西域藝術風格的同時,也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麵貌,其菩薩形象顯得較為寫實,錶情更加豐富。 於闐藝術: 於闐作為古國,其佛教藝術也具有鮮明的特色,本書將提及於闐藝術中菩薩造像的特點。 甘肅地區(麥積山、炳靈寺等):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以其泥塑造像聞名,其菩薩塑像體態豐滿,麵容秀麗,衣紋流暢,充滿生活氣息,尤其是一些“脅侍菩薩”的塑造,生動傳神,充滿人文關懷。本書將重點分析麥積山石窟中,不同時期菩薩塑像的風格演變,以及其與敦煌壁畫的聯係。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的早期造像,尤其是西秦時期的佛傳壁畫,其中也齣現瞭重要的菩薩形象。本書將探討炳靈寺菩薩造像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 三、 菩薩的多元形象與象徵意義:信仰與世俗的交織 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藝術形式的描繪,更深入探究西域菩薩形象背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 主要菩薩的畫像解析: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西域最受歡迎的菩薩之一。本書將詳細解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觀世音菩薩的畫像,如“觀自在菩薩”的灑脫,“韆手觀音”的普渡眾生,“水月觀音”的慈悲等。分析其形象的變化,以及民間信仰對其塑造的影響。 彌勒菩薩: 作為未來的佛,彌勒菩薩在西域佛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書將展示彌勒菩薩在不同場閤的畫像,從青年彌勒到兜率天宮的彌勒,以及未來下生的龍華三會場景,展現其從“救世主”到“未來佛”的轉變。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作為“華嚴三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殊菩薩代錶智慧,普賢菩薩代錶行願。本書將探討他們在西域壁畫和塑像中的形象,以及其象徵意義。 其他重要菩薩: 如地藏菩薩、藥師佛的脅侍菩薩、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等,本書也將對這些菩薩進行描繪和分析。 菩薩形象的世俗化與生活化: 隨著佛教在西域的傳播,菩薩的形象逐漸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展現齣更加貼近人間的特質。本書將分析: 服飾與妝容: 西域菩薩的服飾和妝容,常常融閤瞭當地民族的特色,如鬍服、中原服飾,以及各種精美的飾品,反映瞭當時社會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習俗。 姿態與錶情: 許多菩薩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神明,而是擁有喜怒哀樂的“人間菩薩”。他們的姿態舒展,錶情生動,仿佛就在眼前,與信徒進行著心靈的交流。 供養人形象的齣現: 在佛教壁畫中,經常齣現供養人的形象,他們或虔誠禮拜,或虔心祈願。這些供養人的齣現,將神聖的佛教藝術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也反映瞭當時社會對佛教的接受程度。 菩薩藝術的功能與意義: 菩薩藝術不僅僅是宗教的象徵,更是當時社會精神信仰、審美情趣、文化交流的集中體現。本書將探討: 宗教教化的載體: 菩薩畫像通過其形象的感召力,嚮信徒傳達佛教教義,引導人們嚮善修行。 藝術技法的展示: 西域佛教藝術在繪畫、雕塑、色彩運用等方麵,都達到瞭極高的水平,本書將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展現這些技法的精妙之處。 文化交流的見證: 菩薩藝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例證,它將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宗教思想融為一體,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西域佛教藝術。 曆史的迴響: 每一個菩薩形象,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段信仰,一段文明的記憶。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藝術品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以及佛法在絲路上傳播的深遠影響。 四、 研究方法與學術視野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嚴謹與創新。我們結閤瞭: 考古學與曆史學: 深入分析齣土文物的年代、材質、工藝,並結閤曆史文獻,還原藝術品的創作背景。 藝術史學: 對比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梳理其演變脈絡,挖掘其藝術價值。 宗教學與哲學: 深入理解佛教經典和教義,探討菩薩形象的宗教內涵和象徵意義。 圖像學: 通過對圖像元素的解讀,分析其文化含義和象徵象徵。 在學術視野上,本書關注西域佛教藝術與印度、中亞、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聯係與區彆,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全麵、深入的西域佛教藝術研究體係。 結語 《西域繪畫2:菩薩》一書,希望通過對西域菩薩藝術的細緻梳理和深入解讀,不僅為讀者呈現一幅幅精美的藝術畫麵,更希望能帶領讀者走進那段輝煌的絲路曆史,感受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領略那份跨越時空的慈悲與智慧。當您翻開本書,願您能聽到來自西域的絲路迴響,感受到佛法的永恒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