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冯塔纳 著,陈咏熙,陈莉 译
图书标签:
  • 蒙田
  • 随笔集
  • 政治思想
  • 权威
  • 治理
  • 文艺复兴
  • 政治哲学
  • 法国思想史
  • 古典主义
  • 人文主义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7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40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思想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2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为蒙田的政治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概述,更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对蒙田的《随笔集》、与其有关的二级文献及历史背景均了如指掌。
   ——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哥伦比亚大学和索邦大学
   这部构思精巧的作品填补了学术上一项重大的空白。书中运用的历史和文本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皆十分充实,富于启发性。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论述极具深度。
   ——麦克尔·莫里亚蒂(MichaelMoriar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通过详尽地展现《随笔集》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冯塔纳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蒙田,理解他那跨越了他所处时代和立场的政治哲学与他对于那个时代和立场不得不表达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安·哈特尔(Ann Hartle),《政治学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势,坚定捍卫个人自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并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者简介

边凯玛里亚·冯塔纳(Biancamaria Fontana),瑞士洛桑大学政治思想史教授。
主要著作:
《商业社会政治学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Commercial Society)
《本杰明·贡斯当和大革命之后的思想》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Mind)
译者简介:
陈咏熙,香港大学法律系公法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巴黎第一大学(Pantheon—Sorbonne)“欧洲法”研究生文凭(DU 3eme Cycle)。
陈莉,曾获得巴黎四大(Paris Ⅳ-la Sorbonne)世界近现代史高级硕士(DEA)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的精神
第二章 一个沉重的世纪:美德的衰落
第三章 信仰自由:关于宽容的政治策略
第四章 信仰自由:对舆论的治理
第五章 改变舆论倾向:信任与正当性
第六章 从经验中学习:作为实践的政治
结论 蒙田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凡例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正如人们可能意料到的,在奥尔良三级会议(1560年)和穆兰三级会议(1566年)上,对掌玺大臣提出的条例反对最为强烈的是法官们自己——他们最主要来自巴黎高等法院。这暗示着,总之,法官们不愿批准在实质上变更其特权和特别利益的任何企图。掌玺大臣试图求助于其他的机关(最初是三级会议,其后是附属于御前会议的一个特别指定的委员会),但同样没有成功。由于信奉不同宗教的社群之间渐趋紧张,冲突开始发生,公众的视线离开了这个议题,转移到解决他们关心的事情上去了。
不出所料,在第一次宗教战争爆发之后,法国的法律制度愈加腐败。急于抑制宗教异议的王室交替着手腕,时而对胡格诺派加以一次又一次的镇压,时而三心二意地尝试予以宽容。宗教政策上这种无效的左右摇摆——以一系列从未执行过的王家敕令为标志——突出了法国法一个结构性的弱点,那就是不稳定性。正如蒙田所观察到的,法律的变化就如服饰潮流的变化一样迅速。法律的语言贬损得十分厉害,以至于对同一类行为,法律有时候将它们定为“犯罪”,有时候为了政治上的机会主义考虑,又用较“温和”的术语加以形容:这种情形让人想起了罗马内战里最黑暗的时期。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宗教冲突令法国经济和王室财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农业生产瓦解,价格暴涨,财政收入持续减少,这使革除腐败及卖官鬻爵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宗教战争爆发20年后的1583年,时任波尔多市长的蒙田在写给国王亨利三世的信中,阐述了法国司法的堕落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后果。

前言/序言

  当我听到自己的《蒙田的政治学》一书要在中国翻译出版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蒙田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有多高兴。蒙田对其他文化与文明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好奇心,是其作品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在那个时代众多卓越的法国作家当中——包括稍后的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蒙田是头一个真正为中国倾倒的人,尽管和绝大部分有教养的同代人一样,蒙田实际上对这个遥远而奇异的帝国所知甚少。基于他所能读到的耶稣会传教士的粗略记载,蒙田在心目中树立了中国的理想形象——这是一个与欧洲的社会准则截然不同的文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高度发展、秩序井然的极好例子,而这个形象在法国的启蒙主义作品中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象征,一份反对一切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的不朽的控诉书。
  中国的公众对蒙田的《随笔集》已经十分熟悉了,早在1830年代,《随笔集》的部分内容就被翻译成汉语,其后又出版过数个译本,而无删节的全译本也在1996年问世。然而,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随笔集》的读者当中对蒙田的政治思想十分了解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清楚,在16世纪下半叶、法国那场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手足相残的战争所带来的艰难岁月里,蒙田进行了哪些政治活动。我的书试图至少部分地填补这个缺憾,它表明,蒙田从既可怕又令人困惑的政治环境中所得到的经验是他创作《随笔集》的源泉——至少与他所阅读的古典史学和古典哲学著作相比,这种经验是同等重要的源泉。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在西方思想史上,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以其独特的“随笔”形式,为我们留下了窥探人性、社会与政治的宝贵窗口。他的《随笔集》并非一部系统性的政治理论著作,不似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那样构建严谨的政治框架,也未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那样直击权力运作的赤裸现实。相反,蒙田的政治洞见,如同他笔下那些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片段,隐藏在对自身经验、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古人智慧的漫游式沉思之中。 然而,正是这种非系统的、碎片化的探讨,使得蒙田的政治思想具有了一种别样的魅力和深刻的穿透力。他不是在设计蓝图,而是在观察现实;不是在宣扬教条,而是在揭示困境。通过对“权威”与“治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细致审视,蒙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政治世界,一个既需要制度约束,又必须依靠人性光辉才能维系的脆弱平衡。 权威的根基:习惯、传统与共识 在蒙田看来,任何政治权威的建立与维系,其最根本的基石并非纯粹的暴力或强制,而是根植于人心深处的“习惯”与“传统”。他多次强调,人们之所以服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服从”。这种习惯如同空气,无色无味,却支撑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它并非源于理性分析,而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与行为模式。当人们生于一个服从的社会,他们便内化了这种服从的逻辑,将其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蒙田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史的兴趣,并非在于其军事征服或法律制度的精巧,而在于其漫长历史中,习惯与传统的塑造力。他观察到,即便在统治者更迭、政权动荡之时,那些古老的仪式、风俗和尊卑观念,依然能够维系社会的秩序,让人们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并非盲目崇拜,而是蒙田对社会稳定性的现实考量。他认识到,脱离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任何政治改革都可能沦为空谈,甚至引发混乱。 “共识”则是习惯与传统之外,另一种维系权威的重要因素。蒙田认为,一个有效的治理,需要其被治理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其合法性。这种认同,不一定是主动的、理性的接受,而是一种消极的、默许的顺从。当大多数人认为某一种秩序是“应该如此”的,那么这种秩序便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蒙田对宗教信仰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也颇有洞察。即使他本人对宗教教条持怀疑态度,但他深知,共同的信仰能够凝聚人心,提供超越个体利益的价值支撑,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威。 然而,蒙田对这种以习惯和传统为基础的权威也并非全然赞赏。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习惯变成盲从,当传统变成僵化,权威便失去了其生命力,沦为一种压迫。他对中世纪欧洲的某些习俗和教条的嘲讽,正是对这种僵化权威的批判。他渴望一种更加理性、更加人道的治理,但他也清楚,这种理想的实现,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治理的艺术:审慎、变通与人道 如果说权威的根基在于习惯与传统,那么治理的艺术则体现在统治者如何运用智慧与手段,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共同福祉。蒙田在《随笔集》中,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治理理论,但他通过对大量历史案例的剖析,以及对自身作为地方官员的经验反思,揭示了治理的几个关键原则。 首先是“审慎”。蒙田推崇的是一种不激进、不冒进的治理方式。他认为,政治改革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的动荡。正如他所言:“变革,即使是朝着好的方向,也往往是危险的。”他欣赏那些能够“保持现有状态”的领导者,因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价值。这种审慎并非保守,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不可预测性的一种敬畏。 其次是“变通”。蒙田深谙“世易时移,治法亦宜变”的道理。他认为,优秀的统治者不应墨守成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他对古罗马某些执政官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其能够因应时势,做出明智的决断。在治理中,强制性的手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并找到平衡点。这种变通,体现在对法律的解释、对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民众情感的体察。 “人道”是蒙田治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反对冷酷无情的统治,主张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也要关怀被治理者的福祉。他对于那些过于严苛、不近人情的法律和惩罚,常常表示不解与批评。他认为,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生命与财产,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而非单纯的惩罚与报复。他笔下对某些残忍酷刑的谴责,无不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在《随笔集》的许多篇章中,蒙田都会回到他对“司法”的探讨。他既承认司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必要性,但同时他也对司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谬误、偏见和不公深感忧虑。他认为,法官的判断,固然需要依据法律条文,但更需要一种“良心”与“理性”的引导。他强调,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时,不应仅仅依赖于证据,更要考量其动机、环境以及其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对司法正义的深切关怀,也折射出他对更广大政治治理的思考:真正的治理,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善待。 权力与人性:永恒的张力 蒙田对“权威”与“治理”的探讨,最终都回溯到他对“人性”的洞察。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在人与人之间分配与运作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从来都离不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他既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如勇敢、忠诚、智慧,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如贪婪、嫉妒、虚伪。他认识到,任何政治制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人性的局限。过于理想化的制度,往往会因为人性的弱点而崩塌;过于压抑的制度,则会激发人性的反弹。 蒙田对“虚荣”与“骄傲”的剖析,在政治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许多政治冲突与治理的失败,根源于统治者和被治理者内心的虚荣与骄傲。统治者希望得到臣民的无条件服从与赞美,而臣民则可能因为骄傲而反抗权威。这种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驱动,是政治运作中最难以预测的因素之一。 蒙田对“欺骗”与“伪装”的观察,也为我们理解政治权力打开了新的视角。他认为,在政治舞台上,人们常常戴着面具,扮演着自己并不真正相信的角色。君王需要维持其威严,臣子需要表现其忠诚,而这一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真实的动机与意图。这种对政治“表演”的洞悉,使得蒙田的政治思想显得格外真实和富有洞察力。 他没有提供解决人性问题的万能钥匙,但他通过对人性的细致观察,为我们揭示了政治的根本困境。他告诫我们,在理解政治时,不能仅仅关注制度的表象,而要深入人心的幽暗。权威的建立,治理的有效,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审慎处理。 结语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并非一本僵化的政治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炉火旁,向你娓娓道来他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种种观察与思考。蒙田用他独一无二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融入到生活化的叙事之中。他没有宏大的理论构建,却有精妙的细节刻画;他没有激昂的号召,却有深刻的警示。 通过对“权威”与“治理”的反复审视,蒙田提醒我们,政治的稳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深厚的文化传统作为基石,需要灵活的治理手段作为支撑,更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他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当下政治现实的深思。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蒙田的审慎、变通与人道,以及他对人性永恒张力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智慧遗产,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如何在权力与人性之间找到那脆弱而又至关重要的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蒙田的《随笔集》是我书架上常年必备的一本书,他的文字总是能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及灵魂深处。我一直认为,蒙田的随笔不仅仅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因此,当看到《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思辨性的方式去阅读蒙田,去发现他那些隐藏在日常片段中的关于权力运作、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自由边界的精妙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厘清蒙田的思想脉络,理解他如何看待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以及他对治理的理想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拓展我对蒙田的认知,让我看到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在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并从中获得关于我们当下社会治理的宝贵启示。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触感,用的是那种比较柔和的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装帧设计也很精美,有一种沉静的书卷气,非常符合这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在一些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亲身经历的种种,以及对其中权力运作和秩序构建的困惑。我猜想,蒙田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他的思考一定也触及到了许多相似的命题,只不过他用的是他特有的那种旁征博引、随性而发的风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蒙田的观察视角,他如何看待人类行为的动机,如何在个体自由与社会约束之间寻找平衡,以及他对于“服从”与“反抗”的 nuanced 考量。我想,这不仅仅是对蒙田政治思想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治理逻辑的一次温和但深刻的审视。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不落俗套的学术研究很感兴趣,尤其当它能够将经典文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时。蒙田的《随笔集》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他那种“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独立精神,以及他那种对人性的幽默观察,都让我着迷。我一直觉得,他的随笔虽然不是政治论著,但其中对人类欲望、情感、以及社会习俗的描写,都隐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挖掘出蒙田在这些方面未被充分重视的贡献,特别是他对于权威的理解,是基于某种抽象的理论,还是源于他对个体经验的细致描摹?他又是如何看待不同形式的治理,以及它们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蒙田,一个不仅仅是“谈随笔”的蒙田,而是一个深刻理解人类社会运作规律的蒙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蛮有意思的,有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感觉,让人一看就想捧在手里细细品味。书名《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也抓住了我的眼球,蒙田的《随笔集》我一直非常喜欢,他那种坦诚、幽默、又充满智慧的笔触,总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我一直觉得,他的随笔里虽然没有直接谈论政治理论,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他对人性、社会、以及个体在群体中位置的深刻洞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就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从蒙田那些看似日常、却又充满哲思的片段中,挖掘出关于权威与治理的深刻见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去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面对的治理难题。如果它能够巧妙地将蒙田的个人体验与普遍性的政治哲学议题结合起来,那将是一场阅读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相当舒适,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压抑。书名《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蒙田的《随笔集》是我长久以来反复品读的经典,陌生则在于“政治学”这个标签,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我从未认真探索过的蒙田的面向。我一直觉得,蒙田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类情感和行为动机的深刻剖析,这些特质本身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蒙田的《随笔集》,从中提炼出关于权力的本质、治理的策略、以及个体在政治秩序中的位置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我特别好奇,蒙田的个人主义色彩和他的实用主义倾向,是如何影响他对权威和治理的理解的,以及这些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