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禅步道:觉悟
原价:42.00元
作者:蔡志忠,李义弘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1012319
字数:36000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我们总该留点什么给真正的人生。
舍弃了文凭、地位、权势、财富,还有一条路指引我们真正的人生目的,
我们因此从人生的**个阶段,透悟了*后一个阶段。
那是真正的,也是蔡志忠带我们走的,《参禅步道》。
蔡志忠首部彩色漫画创作——《参禅步道 觉悟》。
水墨加漫画,探究禅宗美学新思维,带你走进禅学的世界。
二○○六年的夏天,蔡志忠去了一趟少林寺,在从少林寺走至释迦牟尼洞的路上,他发现,人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要走到哪里。于是他想,若在途中修建一些石碑,点醒人们看待生命及人生道路的方式该有多好。《参禅步道》便如此因应而生。
蔡志忠钻研佛学数十年,一直以着凝炼的文字、简单而富有禅意的线条人物,带领读者轻松体会佛理。这次,他结合了对佛门禅学的独到观点、自我人生的感悟体会,配以浅显易懂的短文以及水墨漫画,重新引领读者进入禅宗的世界。
他说,揉杂了道教的精神、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佛门禅宗,不管在故事情节上有多么的离奇,在本质上与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顿悟并无不同。于是一个一个机锋故事在他笔下化为简单的人生道理,告诉我们修禅其实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抓准了心的方向,便能舍下人生的贪瞋痴,回归快乐清静的本心。
内容提要
漫画大师 蔡志忠 水墨名家 李义弘
中国水墨的空灵余韵一直是表达佛学禅理的佳路径。漫画大师蔡志忠结合水墨画名家李义弘,藉由山水的意境以及对于禅宗公案的新诠释,于水墨画中展现禅意的美学。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让禅师以短语或者是动作启发修行者,就是禅宗公案。现今阅读禅宗公案,面对机锋文字的艰深大感不易,蔡志忠以更简洁明了的故事直指人心,告诉我们了解禅其实并不难。
只要我们的心不为客尘所动,不被境遇所惑,让心如镜子反映万象一样,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只有完全顺势反映事物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个我存在。那便是空的境界,也使我们的心得以自持。
目录
序
用心若镜
禅是什么
三种境界
自己是开悟的障碍
真爱无我
别固执于自我
地狱才是天堂
顿悟能将地狱化为天堂
自我开悟才是甜美的果肉
智慧的两句话
死而不亡的事物
心是真理的神殿
人生大问
三种恶与四种善
禅者无分别心
真理融入于时空中
真理纯洁单一
表面信仰与实际行动
慷慨的等级
不以己善示人
是谁对经典不敬
经典的用处多多
去壳的真理
我是谁
新瓶必须先舍去旧水
拔除旧有
真理之门永远开着
驴子扮禅师
奢华与单纯
导师才要更小心
目的一致,教法不同
目盲者不能见道
真理隐藏在里面
名师是一艘失去作用的船
以动物为师
……
作者介绍
蔡志忠,一九四八年出生于彰化,四岁半立志这一生都要画图,从此心无旁骛地朝漫画家道路前进。十五岁时,蔡志忠将作品寄至台北集英社,接到了录取电话后,他带着两百五十元台币北上,成为职业漫画家,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期间以多本中国典籍漫画征服书市,创下总销量四千万的佳绩,通行世界四十五个国家,阅读人口上亿。二Ο一Ο年,他发表了闭关十年的心血结晶《东方宇宙三部曲》,将画笔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数学,以东方思维重新解读物理公论,并以此书入围第三十五届金鼎奖。
蔡志忠擅长以简单而富有禅意的线条塑造人物,藉此阐述对于中国经典名着、哲学思维以及佛理的独到见解,在幽默之中,带领读者体会强大的经典世界。
李义弘,1941年出生于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师承江兆申。1988年于历史博物馆、敦煌艺术中心同时举行“大树之歌”专题画展,2000年获邀参与“跨世纪台湾水墨画展”,并于捷克、马其顿巡回展出。作品常见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美术馆等。李义弘喜爱摄影、登山,将摄影中取景的技巧延伸入山水画中,使画面构图能突破传统,呈现出不同的视点与角度。他又善于利用纸材,将纸材特性转入创作,使作品除了人文与自然山水之外,更有对于艺术追求的表现。透过他的作品,可以从他对自然空间的诠释,感受人亲土亲的人文关怀,以及现代水墨意境的凝炼。
文摘
序言
《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智慧的启迪。我曾以为“参禅”是一种古老而艰深的学问,需要皓首穷经,才能窥其门径。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如同一泓甘泉,滋润了我对禅宗的干涸认知。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最平实、最真切的语言,将禅宗的精髓娓娓道来,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体悟。书中对于“觉悟”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突如其来的闪电,而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在蜿蜒曲折中,最终汇入宽广的大海。作者鼓励读者,要从“当下”出发,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习“正念”,去关注自己的呼吸,去体会行走时的每一步。起初,这种练习显得有些笨拙,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但随着坚持,我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当下” moments,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体验,我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我的内心也渐渐趋于宁静。这本书让我明白,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之中。它不是要我们去逃离生活,而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生活的本质,去活出生命的真谛。
评分初见《参禅步道:觉悟》,书名便引人遐思。我本身并非佛教修行者,对禅宗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传闻和文学作品中的描绘,总觉得那是一种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境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便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引导感所包围。作者的文字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教义,而是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一步一步地带领读者踏上这条“参禅步道”。他用极其朴实、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禅宗理念,譬如“当下”、“无我”、“空性”,具象化为我们可以切身体验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觉悟”过程的细腻刻画,它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一个渐进的、充满试探与回响的过程。作者不回避修行中的困惑与挑战,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探索中的挣扎与体悟,这让我觉得,原来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触及的内心花园。书中的许多譬喻都极富画面感,例如将心比作明镜,将烦恼比作灰尘,让我瞬间就明白了许多困扰已久的执念,原来只是心灵蒙上的尘埃,只要勤加拂拭,便能重现清明。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追寻的答案。这种共鸣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看看在这条步道上,我还能发现些什么。
评分在我看来,《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禅宗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带领我踏上了这条探索内在自我的旅程。我一直对“觉悟”这两个字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寻常人所能企及。然而,书中的阐述,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觉悟,原来是可以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萌芽和生长的。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他没有催促花朵的绽放,而是悉心呵护着每一颗种子,等待它在最适宜的时节,自然而然地舒展。书中的“步道”意象,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修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融入我的日常,比如在工作中,尝试更加专注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不是心猿意马;在与人交流时,尝试更加用心地去倾听,去理解。虽然这些改变微乎其微,但它们却一点点地积累,让我的内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稳与平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藏匿于深奥的经文之中,而是蕴藏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体验里。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清净和明晰。在充斥着信息爆炸和焦虑喧嚣的当下,找到一处能让心灵得以安歇的角落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心中积攒的浮躁与杂念。我之前对“禅”的理解,多停留在坐禅、念经等外在的修行方式上,认为它是一种程式化的仪式。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参禅,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觉察和观照。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用心”,而不是“用脑”,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常常习惯于用逻辑、分析去理解世界,但很多时候,很多感受,很多真相,却是在用心去体会时才能显现。书中的一些练习,譬如“观呼吸”、“正念行走”,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虽然一开始有些生疏,但慢慢地,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当我专注于呼吸时,那些纷乱的思绪似乎就有了停顿的空间;当我认真地去感受脚下的每一步时,周围的世界也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这种变化并非戏剧性的,但却足够让我欣喜,因为我知道,我正在一点点地靠近那个更平静、更自在的自己。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心灵鸡汤式的安慰,它更多的是一种实修的指引,让我看到了通往觉悟的具体路径,并且坚信,这条路是真实可行的。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回家”之旅。我常常感到自己被外界的纷扰所淹没,内心的声音被嘈杂的声音所掩盖,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找回那个宁静的自己。作者的文字,如同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指引我找到了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他没有给我任何宏大叙事的承诺,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揭示了“参禅”的真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观照”的阐述,它不是一种刻意的冥想,而是一种时时刻刻存在的觉察。作者鼓励我们,要用一颗不带评判的心,去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开始尝试去“看见”那些在我内心深处涌动的思绪,不再被它们所控制,而是学习与它们共处。书中的“步道”比喻,让我深感共鸣。它告诉我,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我们每一步行走中都可以实现的体悟。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微笑,每一次的倾听,都可能是通往觉悟的台阶。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无需外求,真正的宝藏,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心田之中。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自己的心灵指南。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它没有贩卖任何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切实地告诉我,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引导,让我自己去发现“我本可以怎样”。书中的“步道”意象,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修行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去感受,去体验。我尝试着书中的一些方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在与人交往中多一份耐心和理解。起初,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改变甚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些微小的改变,正在一点点地累积,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平和、有意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盲点,也启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智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存在于当下每一个细微的瞬间,等待我去发现和拥抱。
评分在阅读《参禅步道:觉悟》之前,我对“参禅”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文学作品中的零星片段,觉得它是一种超脱世俗、高深莫测的精神追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禅宗的智慧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反而充满了真诚与力量。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去认识自己。书中的“步道”二字,让我感到一种踏实的引领感,仿佛我正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走在一条通往内在觉醒的道路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觉悟”的描绘,它并非神秘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的、细微的自我观照过程。作者鼓励我们,要放下对“自我”的执念,去体验“无我”的境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于将“我”视为一切的中心。但是,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开始尝试去观察那些“我”的念头和情绪,不去评判,只是观察,然后,我渐渐发现,那些所谓的“我”,原来并非坚不可摧,而是流动的、变化的。这种体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轻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行,并非要我们去改变外在的世界,而是要我们去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份久违的平静与澄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裹挟,疲于奔命,却常常忘记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位慈悲的智者,耐心地引导我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中最本真的部分。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却又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空洞说教。他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参禅”这一看似高深的法门,化解为可感可知、可实践的体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当下”的强调所触动,它不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刻拥有的宝贵时刻。通过书中的练习,我开始尝试将注意力从过去和未来拉回到此刻,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去体会身边的一切。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还会被旧的习惯所干扰,但每一次的觉察,都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释放和清净。这本书让我明白,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细微的当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拥抱。它不是让我们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让我们活得更加真实、更加自在。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禅”的理解都有些模糊,认为它离我很遥远,是一种需要极高悟性才能抵达的境界。《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智慧与慈悲,他没有用深奥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最生动形象的比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烦恼”的解析,它不再是被压抑或逃避的对象,而是被视为一种无常的现象,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转化的能量。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而是能静观其变,从中学习。书中的“参”的意涵,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思考,更是一种深入的体悟和连接。它要求我们放下固有的观念,带着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探索。我曾经以为“觉悟”是大彻大悟,是瞬间的点亮,但这本书告诉我,觉悟更像是一场持续的行走,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次的体悟都是进步。作者分享的许多个人经历,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仿佛他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在默默地鼓励我,让我知道,在这条路上,我并不孤单。
评分我一直对“参禅”这个词感到有些神秘,觉得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只属于少数人的修行。然而,《参禅步道:觉悟》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亲切和通俗,将禅宗的智慧带到了我面前。《参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之物,而是化作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体悟。《步道》二字,更是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条清晰可行的修行之路。作者的文字,如同一缕清风,拂去了我心中对禅宗的固有偏见和误解。他用极其生活化的例子,将“当下”、“无我”、“空性”这些概念,具象化为我们可以感知、可以实践的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觉悟”的阐述,它并非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的、内观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回避修行中的困难,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探索中的迷茫和突破,这让我感觉,原来觉悟并非完美的圣人之路,而是充满人性化的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厚的导师,它不强制你做什么,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引导你向内探索,去发现自己本自具足的智慧。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在忙碌中停下来,感受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念头,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我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觉察的状态正在悄然生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