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茶經譯注(外3種)》為唐代陸羽所著,大概成書於唐上元初年,陸羽隱居湖州苕溪之時。《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茶經譯注(外3種)》既反映瞭唐代茶業的興盛,又是中國茶學的拓荒之作,也是後世茶書的楷模。全書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陸羽詳細介紹瞭茶的起源及鑒彆方法、製造餅茶的器具、煎茶與飲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飲用方法等內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瞭大量陸羽之前的茶史資料;《八之齣》中,主要介紹瞭唐代茶業的主要産地,並分級品評。這都為後人研究唐代茶業的發展提供瞭詳細的資料。《茶經》以其豐富的內容對中國乃至世界茶史都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茶經譯注(外3種)》譯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學海》本《茶經》為底本,並校以多種版本,以求詳實、準確。譯注者在對原書進行校勘的基礎上,對各種術語、名詞作瞭科學的注釋,並有白話文翻譯,以幫助讀者理解這部古代科技著作。《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茶經譯注(外3種)》還收錄瞭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代《品茶要錄》,一並解釋、翻譯,希望讀者能夠對中國茶業的發展和飲茶習俗有一個較為全麵的瞭解。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1]形。厚三分[2],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緻其圬墁[3]。凡三足,古文[4]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5]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6]一足雲:“聖唐滅鬍明年鑄。”[7]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8]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埔垛[9]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10]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11]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日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日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麯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拌颱之。
【注釋】
[1]鼎:古代器物名,其形製常為三足兩耳,早期用於烹煮食物,後為祭祀或銘記功績的禮器。
[2]分:唐代度製有大小之分,一分約等於現在的0.36厘米或0.3厘米。
[3]圬墁:塗抹,此處指在風爐內壁塗泥。
[4]古文:泛指演變為小篆之前的各種古文字。
[5]坎上巽下離於中:坎、巽、離均是《周易》的卦名。坎象徵水,巽象徵風,離象徵火,下文中所說的“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指齣瞭坎上巽下離於中的象徵意義。即煮茶時,水在風爐上麵的鍋中,火在風爐內燃燒,風從風爐下進入幫助燃燒。
(6]體均五行去百疾:意為具備五行,能祛除各種疾病。五行,古人把能夠構成各種物質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稱為五行。
[7]聖唐滅鬍明年鑄:聖唐滅鬍,指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徹底平定安史之亂。明年,第二年,即公元764年。也有觀點認為唐肅宗迴到長安的至德二年(757)為唐朝“中興”且“滅鬍”的年份,“滅鬍明年”則為公元758年。
(8]伊公:指商臣伊尹,傳說他善於烹煮。《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於王道。”
[9]增垛:堆積的小山、小土堆。這裏指風爐內放置架鍋用的支撐物,其上部形狀像城牆堞雉一樣。
[10]翟:長尾的野雞。古人以其象徵火,因而在其形象旁鑄刻離卦。
[11]彪:虎,古人以虎為風獸。
[12]連葩:連綴纏繞的花朵。
[13]垂蔓:下垂的莖。
[14]鐵樺:鐵盤子。袢,同“盤”。
【譯文】
風爐,是用銅或鐵鑄造而成的,就像古代鼎的形狀。爐壁厚三分,爐口邊寬九分,空齣剩下的六分,爐內壁用泥塗抹。風爐共有三隻腳,腳上用上古文字鑄有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是“坎上巽下離於中”,另一隻腳上是“體均五行去百疾”,還有一隻腳上是“聖唐滅鬍明年鑄”。這三隻腳之間,留齣三個洞口,把底下的一個口當作通風、漏灰的地方。口之上也用古文鑄有六個字:一個口上鑄著“伊公”二字,另一個口上鑄著“羹陸”二字,還有一個口上鑄著“氏茶”二字,連起來就是“伊公羹,陸氏茶”的句子。爐內放置爐床及有三個支鰒的架,一個支鰒上麵畫著野雞,因為野雞是象徵火的禽類,就再鑄上“離卦”;一個上麵畫著虎,因為虎是象徵風的獸類,就再鑄上“巽卦”;一個上麵畫著魚,因為魚是象徵水的物類,就再鑄上“坎卦”。巽代錶風,離代錶火,坎代錶水,風能使火旺盛,火能把水燒開,所以鑄上這三個卦。爐身上有連綴的花朵、下垂的藤蔓、麯摺的水波紋、幾何花紋之類的圖案作為裝飾。風爐有的是用鐵製成的,有的是泥製成的。灰承,是有三隻腳的像桌颱一樣的鐵盤子。
……
中國製茶、飲茶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戰國以前,巴蜀地區已經齣現茶飲,並於秦漢時期嚮長江中下遊等地區傳播。經兩晉南北朝三百馀年的發展,南方地區的飲茶習俗已經較為普遍。但即使是這樣,飲茶在隋唐以前仍然處於童年時期一一無論是製茶的技藝,還是飲茶的方式,都比較粗陋。到瞭唐代這一中國茶文化開始發達的時期,情況纔大為改觀,而唐代茶事興盛的錶現之一,即是陸羽《茶經》的齣現。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不知所生,三歲時被竟陵龍蓋寺(後改稱西塔寺)智積禪師收養。成年後因不願學佛而逃離寺院,投靠伶班,“以身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陸文學自傳》),並寫瞭《謔談》三篇。天寶年間,陸羽得到貶謫至竟陵的河南尹李公齊及禮部郎中崔國輔的賞識和提攜,並在此期間讀瞭一些書,為曰後寫作《茶經》打下初步基礎。至德三載(757),陸羽遊曆至浙江湖州,與當地的著名詩僧皎然有較深的交往,成為“緇素忘年之交”。上元初年,陸羽隱居湖州苕溪,閉門讀書,自號“桑苧翁”,《茶經》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
這套“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著實讓我驚艷。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智慧和發明充滿好奇,但苦於古文理解的門檻,很多經典著作總是望而卻步。這套叢書的齣現,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尤其是“茶經譯注”這一冊,我雖然尚未深入研讀,但從封麵設計和整體風格就能感受到其嚴謹與厚重。我特彆期待它能夠以現代人的視角,抽絲剝繭地解讀陸羽茶學的精髓,讓那些關於茶葉的起源、種類、衝泡、品鑒乃至茶與文化的論述,不再是枯燥的古文,而是生動有趣的知識。這種“譯注”的形式,本身就充滿瞭誠意,它意味著專傢學者們不僅翻譯瞭原文,更是在細緻地注釋,解釋那些可能被時代隔閡所模糊的詞匯和概念。我設想,在閱讀過程中,我會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一步步走進陸羽的茶世界,感受他筆下那一份對茶的癡迷與深刻理解。
評分拿到這套“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時,我被它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包裝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包含的“外3種”名著,雖然我不知道具體是哪幾本,但我對這背後的含義充滿瞭想象。這意味著,除瞭《茶經》之外,還有另外三部在中國科技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也被納入瞭這套叢書的範疇。我猜測,這些著作很可能涵蓋瞭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璀璨的科技成就群像。我期待這些譯注本能夠真正做到“信達雅”,既準確傳達原文的科學內涵,又用流暢易懂的語言讓現代讀者領略其魅力,同時,深入的注釋更是必不可少,它們應該能夠解答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的種種疑問,甚至提供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和學術研究成果。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套既嚴謹又有可讀性的書籍來深入瞭解這些寶貴的遺産。這套“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茶經譯注》僅僅是其中的一員,但它所蘊含的博大精深,讓我對整套叢書充滿瞭期待。我尤其看重“譯注”二字,這意味著它不僅是簡單的翻譯,更包含有專業的注釋,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至關重要。我猜測,這套叢書中的“外3種”也必然是經過嚴格遴選的科技名著,它們共同勾勒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圖景。我期待這套叢書能夠幫助我跨越語言和時代的障礙,真正領略到中國古人那令人驚嘆的智慧和創造力,並從中汲取養分,開闊視野。
評分這套“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巨大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我雖然對《茶經》並不陌生,但一直以來,受限於古文閱讀能力,對其理解總是有隔閡。我堅信,這套叢書中的“茶經譯注”部分,一定能夠以一種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將陸羽的智慧呈現齣來,不僅是文字的翻譯,更是對其思想內涵的深度挖掘和解讀。而“外3種”的加入,則讓我對這套叢書的視野更加贊嘆。我設想,這三部著作或許涵蓋瞭古代中國在農業、醫藥、天文、數學等領域的經典之作,它們共同組成瞭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宏偉畫捲。我期待通過這套叢書,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瞭解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感受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閃耀,並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
評分我是一位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尤其是那些在科技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著作。這套“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無疑滿足瞭我這樣的讀者。雖然我此次接觸的是《茶經譯注(外3種)》,但我已經可以想象到,這套叢書的編纂定是經過一番精心挑選的。我十分好奇,除瞭《茶經》這部飲譽世界的茶學經典之外,另外三部“外3種”究竟是何方神聖?它們是否也如《茶經》一般,是各自領域內的代錶作?我期待它們能夠涵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不同側麵,比如,也許會有關於古代天文曆法的重要著作,也可能包含闡述古代醫學理論的經典,或者揭示古代工程技術奧秘的書籍。通過這套叢書的譯注,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古老智慧的價值,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評分書質量不錯,值得購買,推薦
評分拿過來收藏,看不太懂,太高深瞭,這些古文
評分很好很好!!!!!!!!!
評分用彆的書籍代替吧,屯的書太多,都不曉得藏在什麼地方瞭……都是在京東買的,一直都很滿意。科技名著,當年,都是我心目中神一樣存在的著作,此刻,為我擁有
評分品讀皆得,夫復何求!
評分紙張發黃,上古的古典文學平裝紙張也是慘不忍睹。
評分好,不錯,非常好,很喜歡
評分買瞭一大堆,說句實話,不太滿意的一次購物,9月23日付款,10月5日收到,而且裏麵忘瞭給放發票瞭,多次聯係客服,纔承認忘瞭放發票,答應補發,但3天發票都沒發齣,京東要自省瞭。
評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